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一角(攝于新加坡)
新加坡,全稱爲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新加坡是國名,又是城市名,還是島名。其國土由新加坡島和63個小島組成,總面積724.4平方公裏。新加坡島呈菱形,其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88.5%,海岸線長193公裏。新加坡地處熱帶,爲赤道多雨氣候,平均溫度在24℃至32℃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左右爲雨季,其余爲旱季。
一、新加坡有著悠久、曲折的曆史
新加坡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來自3世紀中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康泰是三國時吳國出使南海的官員,是中國古代有曆史記載的、最早航海到東南亞和南亞的旅行家。他寫的《吳時外國傳》裏面記載了新加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對新加坡的記載。當時,新加坡被稱爲“蒲羅中”,“蒲羅中”來自馬來語,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中國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淡馬錫”是新加坡的土語,意爲“海城”。淡馬錫最早出現在明代鄭和下西洋艦隊繪制的地圖上,叫“單馬錫”。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龍牙門”指的就是今天新加坡吉寶港一帶。1330年前後,一個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來到新加坡,稱這個地方爲“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
14世紀,新加坡處在馬六甲蘇丹王朝統治下,同時,受到來自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國和位于今天泰國的暹羅國的交替入侵。16世紀時,新加坡被馬來半島的伊斯蘭國家柔佛蘇丹國所統治,柔佛蘇丹國王將新加坡作爲貿易倉庫。1613年,一群葡萄牙海盜襲擊了新加坡的貿易倉庫,不僅搶劫財物,還一把大火燒了這裏,新加坡成了一片焦土,從此沉寂了200年。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最初新加坡是由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的,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歐亞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從此之後,新加坡成爲英國在亞洲的重要殖民地之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新加坡迅速發展橡膠種植業,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新加坡對英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新加坡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這是一條東方通往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航路。因其戰略地位很重要,一戰後英國在新加坡斥巨資建設海軍基地。丘吉爾稱新加坡爲“東方的直布羅陀”。
1942年,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東南亞,也占領了新加坡。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裏也是南洋(明清時對東南亞的稱呼)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日本人借口新加坡華僑支持中國抗日,大量屠殺新加坡的華人。日本對新加坡的占領持續到1945年日本投降。
二戰結束後,新加坡開始尋求獨立。1955年至1962年是新加坡自治時期,雖然名義上還是屬于英國,但有很大的自治權。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主權國家。
二、新加坡的華人文化
新加坡總人口中有70%是華人,這是除中國之外,華人在人口中占比最大的國度。華人文化首先體現在中文上。在新加坡,華文十分普及。此外,中華文化滲透在新加坡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新加坡,有一個地方叫牛車水,包括幾個街區。“牛車水”是“唐人街”的意思。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的華人越來越多,到1821年逐漸在牛車水一帶形成了華人聚居地。于是,幾年之後,萊佛士索性把這個區劃爲華人居住區。由于在那裏的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到遠處取水,久而久之,這裏就被稱爲牛車水了。在牛車水,到處可見中式建築,華人餐館、店鋪,中文、標識,來自中國的日常用品,中式的廟宇、祠堂,中國傳統技藝……這裏過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牛車水最爲熱鬧的是農曆新年期間,到處張燈結彩,各種商店、雜鋪裝修一新,整個街區成爲一個中國大廟會。
在新加坡的中式建築中,最受矚目的是寺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新加坡大大小小的華人寺廟有800多座。在牛車水,有3個代表性的寺廟:福建人修建的天福宮、廣東潮州人修建的粵海清廟、海南人修建的瓊州天後宮。
福建人修建的天福宮建于1842年,建築材料均來自福建泉州。天福宮是供奉媽祖的寺廟,爲三進式建築,由三川殿、中庭、正殿和後殿組成。正殿中央高懸一方“波靖南溟”的匾額,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光緒皇帝爲表揚1905年福建華人捐款赈濟福建漳州、泉州水災所題贈。金碧輝煌的宮內有鬥拱、龍柱、門神、壁雕等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宮的左邊爲崇文閣,是新加坡最早的華文學堂;右邊爲慶德樓,是新加坡最早的華人互助組織。從1861年起,福建人建的天後宮也成爲福建會館所在地,發揮著社會管理作用。
MTAxLjEyNy4xMDEuMjQ2
廣東潮州人修建的粵海清廟建于1826年。該建築仿照潮州的建築風格,是由中國工匠設計建造的,連木材也是從中國進口的。粵海清廟由左右兩間相連的祠廟組成,左祠爲天後宮,供奉海神媽祖,右祠爲上帝宮,供奉玄天上帝。廟內有許多帶有潮州風格的畫屏、泥塑和金漆木雕,內容多取材于“楊門女將”“三國演義”“孫悟空大鬧天宮”等中國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廟堂內高懸一方金漆匾額“曙海祥雲”,是光緒皇帝于1899年爲致謝僑民爲山東赈災捐資白銀6000兩而親筆手書。粵海清廟自從建立起,就是潮州人的聯絡和活動中心,潮州會館也設在廟內。
海南人修建的瓊州天後宮建于1880年,建築材料均來自于中國的海南島。宮廟供奉海神媽祖。整個建築外形及內部設計仿中國古代廟宇風格。宮廟內有精工巧技的泥塑和木雕,取材于中國民間故事和海南的風俗習慣。宮廟與海南會館合爲一體。廟內有一副楹聯,是1891年由擔任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的黃遵憲(1848年—1905年)敬題,上聯爲“入耳盡方言,聽海客灜談越人鄉語”,下聯爲“纏腰數豪富,有大秦金縷拂菻珠塵”。黃遵憲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詩人,他曾任駐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並于1891年至1894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被譽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工于詩詞,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後,他悲憤地給梁啓超寫下一首著名詩篇《贈梁任父同年》 :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除建築外,在藝術上新加坡也有許多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在新加坡有一個平社甚爲有名。所謂平社,就是京劇社團。新加坡平社成立于1940年,當時北京叫北平,京劇叫平劇,所以,京劇社團也稱平劇社團。1949年,北平改爲北京,平劇也改稱爲京劇。新加坡平社則沿用至今。新加坡平社成立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一成立就爲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舉行大規模公演,籌款12萬元。雖然是業余京劇社團,但70多年來,新加坡平社堅持學習排練,每年都有多場演出,代代相傳,綿綿不絕。他們既演折子戲,也演全本傳統戲,近些年還演了《曹操與楊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鳳凰二喬》《楊門女將》等大型新編曆史劇。新加坡平社的活動在當地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僑界影響非常廣泛,在弘揚中華文化、增強華人凝聚力、促進中新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國家京劇院(原中國京劇院)首任院長梅蘭芳先生等京劇藝術家和文化界名人,對新加坡平社十分贊賞,上世紀50年代,紛紛爲新加坡平社題詞、作畫。1956年,梅蘭芳寄語新加坡平社:“優秀的中國京劇藝術,在這幾年來已經轟動了整個世界,願我們共同研究薦揚,取得更大的成就。”尚小雲爲其寫道:“讓我們友誼的藝術花朵開得更燦爛更可愛。”周信芳爲其寫道:“願京劇這朵花,在新加坡的土壤上開放得更爲美麗。”2017年,新加坡平社決定將珍藏的前輩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尚小雲、譚富英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吳祖光、胡絜青等珍貴書法、繪畫作品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京劇院。
三、中國許多名人曾寓居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許多名人都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過。這裏僅舉幾人。
一是孫中山9次前往新加坡從事革命活動。新加坡是孫中山(1866年—1925年)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基地。從1905年開始,他曾先後9次前往新加坡,籌劃國內革命事宜。孫中山在新加坡有過11個停留處,現在有4處的建築仍然存在,其中就有他4次住過的晚晴園。晚晴園建于1902年,華僑張永福將這座獨立洋房買下,作爲母親養老的別墅,將其命名爲“晚晴園”。“晚晴”兩字取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張永福在孫中山影響下加入同盟會,晚晴園成爲同盟會南洋支部。1907年的黃岡起義和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河口起義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的。現在晚晴園已辟爲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華僑在孫中山革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911年著名的黃花崗起義72名烈士,29名來自東南亞,有5名來自新加坡;起義的資金也大部分來自東南亞華僑的捐贈;同盟會當時一共9個支部,海外就有4個支部。孫中山曾經多次贊揚華僑爲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
二是陳嘉庚在新加坡爲祖國作出突出貢獻。陳嘉庚(1874年—1961年)是新加坡華僑,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陳嘉庚一生爲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曾被毛澤東同志稱譽爲“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爲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僅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彙款3.6億多元。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鬥爭。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我國對外交通瀕于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爲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脈,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于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同年2月18日,首批80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贊頌爲“八十先鋒隊”。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回國慰勞抗日前線的將士與後方的軍民。1940年5月31日抵達延安,6月8日清晨,離開延安東行,前往山西戰區慰問考察。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參加了4次群衆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在訪問延安之後,陳嘉庚的思想認識産生了飛躍,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共産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積極聲援民主黨派制止內戰的鬥爭。1949年,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此後,陳嘉庚曆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
三是冼星海在新加坡接受音樂啓蒙教育。冼星海(1905年—1945年)是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冼星海出生于澳門一個窮苦人家,未出生便失怙,他和母親相依爲命。1911年,冼星海與母親輾轉到新加坡謀生,他進入養正學校讀書。冼星海的音樂天賦引起了當時教音樂的區健夫老師的注意,區健夫挑選冼星海進入學校軍樂隊,他開始接觸樂器並進行音樂訓練。冼星海在區健夫的幫助下,很快就掌握了五線譜。冼星海的音樂天分在新加坡得到充分開發,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與日俱增。冼星海1918年回國,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高級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他在上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1938年底,冼星海到達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3月,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公演。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晚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觀看了由冼星海指揮演出的《黃河大合唱》後,連聲稱贊。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看過演出後,于7月8日題詞:“爲抗戰發出怒吼,爲大衆譜出呼聲!”1939年6月,冼星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40年5月,他受黨中央派遣去蘇聯爲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延安各界爲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爲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致哀。”
四是徐悲鴻在新加坡爲中國抗戰籌款。徐悲鴻(1895年—1953年)是在1919年赴法國留學時首次途經新加坡。之後,他7次在新加坡停留,最長的一次是1939年至1942年,專爲抗戰籌款而來。徐悲鴻每次到新加坡都住在黃曼士的住處,稱“江夏堂”,他稱這裏是他的第二個家。1939年1月,徐悲鴻攜1000多幅自己的畫作和藏品到新加坡舉辦畫展,他在畫展上對記者說:希望憑借畫筆,爲國家抗戰盡力。徐悲鴻在新加坡和印度前後逗留1100天,創作了超過1000幅藝術作品,是藝術創作的頂峰期。就在他抵達新加坡時,國內著名話劇演員王瑩正在那裏馬不停蹄地演出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該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淪陷區逃出來的一對父女流離失所、賣唱爲生的故事。一日,女兒香姐正要提嗓,卻因饑餓難熬暈倒在地,老父卻舉起鞭子逼迫她繼續賣唱。這時,觀衆中一名青年工人憤怒至極,大聲喝道:“放下你的鞭子!”隨後奪下老父的皮鞭,呵責他喪盡天良。老父和香姐訴說了東北淪陷後百姓的辛酸遭遇,全場爲之悲痛,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至此,這個情節簡單的故事結束了,然而,現場觀衆的抗日救國情緒卻不由自主地被激發了出來。1939年10月,徐悲鴻在新加坡碰到王瑩等人正在一個廣場上演出此劇,特別感動,隨後就創作了這幅《放下你的鞭子》,以接近真人的比例將王瑩入畫,在畫的左下角寫下了“人人敬慕之女傑王瑩”字樣,這是徐悲鴻最重要的愛國題材的油畫巨作。王瑩(1913年—1974年)是中共地下黨員,她在南洋以主演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而聞名海內外,1942年赴美國,受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在白宮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並在白宮唱響《義勇軍進行曲》。旅美期間,王瑩任“東西文化協會”董事兼中國戲劇部主任,組織在美國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到美國各地演出抗戰戲劇,介紹中國抗戰的情況。1956年,王瑩回國,調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旋遷居北京西郊香山從事小說創作。1974年含冤去世。2007年4月7日,徐悲鴻的油畫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蘇富比2007春拍中,以7200萬港元的高價成交,創下當時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
在新加坡期間,徐悲鴻經人引薦與印度作家泰戈爾相識,于1939年11月受邀前往印度。在泰戈爾的推動下,徐悲鴻先後在聖迪尼克坦和加爾各答舉辦展覽,所得款項均捐給了戰亂中的祖國。這段時間,徐悲鴻與泰戈爾朝夕相處,先後爲泰戈爾畫了十幾幅素描速寫,其中包括最負盛名的《泰戈爾像》。1940年,在泰戈爾的引薦下,徐悲鴻爲聖雄甘地畫了一幅素描像。1940年2月,徐悲鴻開始創作《愚公移山》的草稿以及人物寫生素描稿數十幅。在隨後的幾個月內,先後完成了巨幅中國畫和油畫《愚公移山》兩個版本,隨後返回新加坡。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入侵東南亞。1942年,徐悲鴻離開新加坡回國。
粵港澳大灣區永不落幕的文藝精品雲展覽
往期推薦
齊白石《蛙聲十裏出山泉》
維米爾的光彩
丹青炳煥百年輝煌
傅山:孤拐自有性,聘婷原不能
精藝報國:程十發的創作與生活
李大钊的山水情結
攝影||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郭沫若題《百花齊放》
鄉村振興 藝術在場
靳尚誼《塔吉克新娘》
孫陽《煙壑鳴泉》
棉花
陳加遜藝術作品鑒賞
嚴謹秀麗 內藏筋骨||沈周《臥遊圖冊》
“回長安”中國美術館藏陝西作品精選展回顧
在“熱帶風暴”中感受印尼現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