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筠 報道
冠病疫情加速食品通脹趨勢,亞洲國家尤其首當其沖,貧富收入差距可能因此進一步擴大。
宏利投資管理(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本周一(19日)發表的報告顯示,自去年4月底以來,追蹤九種農作物價格的彭博社農業現貨指數上揚約30%至近四年來的新高,扭轉全球食品價格過去近10年來的下跌趨勢。
報告也指出,幾種主要糧食商品如高粱、黃豆、小麥、咖啡和糖過去六個月的回報率呈增長趨勢,甚至超越過去10年的回報率。
報告追蹤的31個主要經濟體中,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越南和中國最易受到食品價格高漲的沖擊。新加坡排在第25位,是最不易受食品通脹影響的國家之一。這是因爲我國收入水平較高,食品占家庭消費的比重較低,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也不高。
食品通脹上漲的原因包括了疫情讓人們更常呆在家用餐,而減少在餐館和學校吃飯,以致糧食雜貨的需求提高。爲了緩解供應鏈中斷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各國政府采取食品囤積的策略,也加劇了食品通脹趨勢。
供應方面,疫情導致食品加工廠停工,全球貿易受影響。極端的氣候狀況如美國、俄羅斯和巴西出現幹旱,以及中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發生水災,則影響收成和全球供應鏈,推高農作物價格。
分析師指低收入群體
受到食品通脹影響最大
宏利投資管理高級宏觀策略師蘇提恩(Sue Trinh)說:“食品通脹一般上最影響低收入群體,因爲食品消費在他們的家庭收入的比重較高。有鑒于此,食品通脹出乎意料上升,將擴大貧富收入差距,因疫情而惡化的貧富懸殊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蘇提恩指出,各國央行推行寬松貨幣政策也引發資産膨脹,加劇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如果食品通脹持續一段長時間,加上出現其他負面通脹迹象,這可能對宏觀需求造成沖擊,拖累全球增長前景。
全球經濟在疫後複蘇引發市場對通脹風險上升的擔憂。星展集團與新加坡管理大學沈基文金融經濟學研究所(SKBI)合作編制的新加坡通脹預測指數(SInDEx)顯示,本地居民對整體通脹的預測自去年9月跌至1.9%的曆來低點後開始回溫,12月升至2.2%,3月又進一步升至2.7%。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在上周調高我國全年整體通脹預測,從原本的負0.5%至正0.5%,上調到0.5%至1.5%。
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師林秀心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我國生鮮食品(raw food)通脹去年幾乎增加一倍,從2019年的1.5%增至2.9%,部分原因是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受阻所致。
林秀心說:“我預測生鮮食品通脹今年可能維持在2%以上。冠病和最近蘇伊士運河發生堵塞事件凸顯了讓進口來源多元化,以及確保食品等必要貨品充足的需要。”
聯昌私人銀行經濟師宋生文同樣認爲,本地食品通脹今年會持續上升,但漲幅應該較爲緩和。他指出,我國非常關注糧食安全,因此向來都分散食品來源,這有助于緩解供應鏈遭幹擾的沖擊,進而穩定食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