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幾個在新加坡認識的朋友一起聚會,氣氛有點喪。
小菲眼睛哭得紅紅的,她很想辭職——前幾天,拼了4年多,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升職機會,最終還是落到了工作經驗只有2年的新加坡同事身上。
之前還是自己帶入行的年輕同事,轉眼成了直屬老板。
好幾位朋友都有同感:努力適應新加坡職場文化,了解周邊市場,成爲公司業務骨幹,似乎都沒有一個土生土長的身份重要……
最後,我們也只能安慰小菲,家裏有孩子,也不適合做市場營銷經理這樣強度大的工作,而且你也需要穩定工作來申請身份……
小菲最終還是沒敢辭職,疫情還沒結束,新工作並不好找。更何況PR身份還沒申請下來,房子首付也還沒存出來,還是得要繼續給新加坡經濟做貢獻,想留在這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女傭、房租、一家人的生活費用……一筆筆費用,也像一座壓在夫妻倆頭上的小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刻都不能松懈。
其實,就算拿到了身份,如果只靠工資的話,在新加坡這種消費水平排世界前幾位的城市,生活起來也不容易。
當了父母,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大到買房買車,小到買衣服、旅行,給孩子報興趣班……都要糾結糾結再糾結。。。
前幾天,參加一個幾個朋友自己組織的理財小組,一位已經財務自由的“大咖”老師分享的一段話,辣媽特別贊同:
“ 累積財富,不代表一定要辛辛苦苦,更重要的是打開思路。投資理財,給自己給孩子增加財商,已經是我們生活中越不過去的一個話題。理財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
小C是辣媽多年的朋友,和一群朋友合夥辦了一個又文藝又好吃的小餐廳,她主管,朋友們只投資不管事。這個小餐廳如今穩坐她所在小城“大衆點評”第一名,同樣的模式,她又開起了輕食餐廳、小酒館……風評和投資回報率都特別好。
辣媽另一位朋友Claire,很早就開始做理財規劃,每個月的工資無論多少,都會分出來20%用來投資。
既然錢少,就專一一點。她只炒美股,專選公司大、名聲好的投,就算不賺也賠不了太多。長線持股,幾年過去,算算綜合收益,竟然有12%。
*投資有風險,此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