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鎮 報道
在一項反映全球48個國家或城市是否對氣候變化做好准備或將受到嚴重沖擊的排名中,新加坡位居39,主要因爲我國面對經濟沖擊與幹旱氣候的風險比較大。
報告指出,若氣溫上升2至2.6攝氏度,到了2050年,亞細安國家的經濟産值平均將減少29%,這意味著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五個國家,到時損失的經濟産值總共將超過2019年國內生産總值(GDP)的七倍。
瑞再研究院(Swiss Re Institute)昨天發表報告,分析氣候變換對經濟的沖擊。
以上還屬于較不嚴重的基本情境,若氣溫上升3.2攝氏度,到了本世紀中葉,亞洲總GDP將減少高達26.5%,嚴峻程度僅次于中東與非洲的27.6%。
北美國內生産總值
將僅減少10%
相比之下,北美的國內生産總值則將僅減少10%。
根據氣候經濟指數排名,在氣候平均暖化2.6攝氏度的情況下,我國獲得的總指數是30.2,排名39。
相比之下,排在第一位的芬蘭,總指數是11.3,而排在最後一位的印尼總指數則爲39.2。排名越居前代表對氣候變化的准備越充足,而排名越後代表受到氣候變化沖擊的程度越大。
該項指數是是根據物理風險(physical risk)和當前適應能力進行評估,比重分別是70%和30%。
其中,物理風險劃分爲慢性風險,即對GDP的影響,以及屬于極端氣候風險的急性風險。
我國當前適應能力居第五
顯示對氣候變化最具韌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當前適應能力位居第五,顯示對氣候變化最具韌性。
不過,氣候變化對GDP的沖擊,我國則排名47位,僅排在馬來西亞之前。
至于極端氣候的幹旱氣候風險方面,我國排名44;潮濕風險方面,我國排名29。
另一方面,報告指出,在未來30年,若沒有采取緩解氣候變化的行動,全球將陷入嚴重情境,全球GDP將減少18%。
不過,若全球達到巴黎協議的目標,使得氣溫的上揚低于2攝氏度,全球GDP將僅減少4%。
瑞再研究院指出,要爭取達到這個情況還要做得更多,而政府與私人企業在加速轉向淨零排放的過程中,將發揮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