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年輕領導人積極尋找新定位,近年來不少宗鄉組織已開始通過不同平台參與更多社團外的活動,如目前舉行的新加坡文化遺産節。
本地社團會館組織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通過多元平台接觸不同群衆,提高認知度的同時也有利于招收新會員。
以往社團和會館多以服務鄉親爲主,所籌辦的活動主要面向會館內部會員。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年輕領導人積極尋找新定位,近年來不少宗鄉組織已開始通過不同平台參與更多社團外的活動。
2021年新加坡文化遺産節目前正如火如荼舉行,精武體育會、鶴山會館、岡州會館和永春會館參與了名爲“社區協會”(Community Association)的系列線上節目。
永春會館錄制的視頻,由署理會長潘金財介紹會館曆史,婦女主任陳美玲示範傳統永春菜。潘金財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一開始錄制視頻時會有一點緊張,不過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能夠把已有154年曆史的永春會館介紹給更多人認識,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活動。”
陳美玲也是第一次在鏡頭前,示範如何制做拿手好菜白鴨湯和芋頭飯。她說:“白鴨湯要用白羽毛的番鴨,加入熟地和六味,再用鹽調味,很簡單,但味道很好,有滋陰作用。也有人會加入當歸,可補血。芋頭飯則加入炸蔥頭油去焖,特別香。”
除了美食,視頻也介紹永春的其他特産,如漆籃、老醋、蘆柑和佛手茶。永春會館研究與出版主任陳文坪告訴記者,早年嫁女兒時用的漆籃,福建人稱爲“勾籃”,是永春著名工藝品,用當地生産的竹子編成籃子後再上漆。除了結婚,祭祀和壽宴時也會用它來盛裝物品。
除了文化遺産節,永春會館也參與了拉薩爾藝術學院的“重新發現”(Rediscover)項目。這項活動獲市區重建局支持,旨在發掘文化遺産區鮮爲人知的曆史和當代故事,目前已探索了直落亞逸和甘榜格南區。
潘金財也爲這個項目錄制視頻。永春會館副會長鄭祥林說,要在廈門街一帶尋找福建人蹤迹,除了天福宮,一般還會找上永春會館,所以一些研究文史的機構和組織會主動聯系,永春會館也樂意配合。去年原本與市區重建局合辦的包粽子活動因疫情取消,不過會館仍制作了一段介紹福建粽子的視頻。
消除年輕人對會館誤解
永春會館青年主任陳金引認爲,這些多元活動能幫助提高公衆對會館的認識。永春會館目前有2000多名會員,青年團約100人。
他說:“我們不能強行‘推銷’會館給年輕人,但一旦他們有了接觸,感到興趣,就會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爲拉薩爾藝術學院錄制的視頻,會員通過WhatsApp轉發給親友後,我有收到一些詢問。”
負責制作視頻的拉薩爾藝術學院藝術管理(榮譽)第二年學生黃欣佩,是其中一名對會館有更深一層了解的年輕人。她說:“在這之前,會館的傳統印象讓人感覺是拒公衆于門外的。采訪後我發現會館的人其實很開放真誠,至少有四五名董事耐心回答我的問題,幫助我了解更多關于會館的角色和曆史,乃至直落亞逸區的蛻變,也談到會館可以如何與當地社群互動。”
新加坡文化遺産節節目策劃總監周友君,也留意到會館在組織對外交流活動方面的態度,比以往更積極主動。早年會館參與文化遺産節,主要是開放門戶給公衆參觀,現在卻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心思舉辦有趣的互動性活動。會館也能夠轉型,配合文化遺産節做線上活動,永春會館的烹饪示範和精武體育會的氣功示範都是轉到線上完成的。
周友君也說:“我們與合作夥伴所設計的活動,都是希望能夠通過新穎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輕人,把珍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我們發現,年輕一代對我們的分享很感興趣也積極參與。當初開始‘社區協會’系列,就是爲了要揭開會館的神秘面紗,激發年輕人的興趣,這會是文化遺産節的常年系列。”
上述四家參與今年文化遺産節的會館視頻,將從5月18日起陸續推出,公衆可通過文化遺産節官網www.sgheritagefest.gov.sg/programmes/community-association-series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