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近日暴發本土感染群,當局宣布收緊防疫措施。(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自冠病疫情去年首發以來,新加坡和台灣長時間占據各防疫成效榜單的前端位置,被譽爲防疫“模範生”。
在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依舊苦苦陷于疫情泥淖下,兩地人們曾長時間猶如平行世界般,以近乎常態的方式生活著。
新加坡于去年6月進入解封第二階段,除了出外戴口罩,社交安全距離和聚會人數限制外,馬照跑,舞照跳,一般民衆生活和往常沒有太大不同。
另一邊廂的台灣則在早早實施邊境限制下,從未進入任何實質上的“封城狀態”。多個縣市的跨年晚會照跑、連假期間各旅遊勝地擠滿人潮,高人氣的棒球比賽動辄引來數千球迷進場加油呐喊、台北小巨蛋的萬人演唱會門票秒殺……
但無獨有偶的是,新台兩地近期分別迎來一波讓官民繃緊神經的本土疫情浪潮。
台灣暴發本土疫情,引發大量民衆湧入賣場搶購物資。(路透社)
新加坡政府宣布從上周六(5月8日)起重返解封第二階段,限制聚會人數及收緊大型活動等管控措施。
台灣則于(11日)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同樣對聚會和大型集會活動人數設下限制。
台灣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布當地進入第二級疫情警戒。(自由時報)
好日子暫時畫下休止符。
兩大防疫模範生相繼“落難”,無疑讓世人對這場人類浩劫早日結束的期盼蒙上陰影。兩地如何挺過新一波風暴,勢必引來諸多關注。
防疫太成功導致人們不想打疫苗?
相較而言,面臨這波新疫情,台灣的處境可能更爲脆弱,原因是當地的疫苗施打率遠遠落後于其他國家與地區。
一方面,台灣長期將病毒阻隔于島外,造就了民衆的安逸心理。
另一方面,當地目前提供接種的阿斯利康疫苗先前曾傳出血栓的罕見副作用,在媒體和名人的推波助瀾,過度渲染相關資訊,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率嚴重偏低的情況下,民衆對施打疫苗普遍抱持“再等等看”的心態。
台灣目前累計接種人數僅有10萬1376人,接種率不到總人口的0.5%。
新加坡的情況相對好一些,截至5月10日有185萬2684人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大約是人口的32%,其中又有128萬4646人已完成兩劑接種。
此外,符合條件的45歲及以上者中,約三分之二已接種或預約接種。
本地已有約三分之二45歲或以上人士已接種或預約接種疫苗。(海峽時報)
防疫模範生不再是“典範”?
新台兩地嚴格封鎖邊境、積極把確診案例壓在個位數甚至是“零的境界”,但終究出現了破口,這也讓西方部分輿論對兩大防疫模範生死守的底線提出質疑。
MTExLjY1LjU4LjEwMA==
一些西方的觀點認爲,無論是新加坡還是台灣的疫苗接種率,相較火速施打的歐美國家都還是遠遠落後。
他們將之歸咎在兩地的“清零政策”。
彭博社分析,由于對病毒“零容忍”,新加坡和台灣的確診數處于低點,間接導致疫苗接種進度遲緩,使得兩地在全球開放跨境旅行的過程處于不利地位。
西方媒體認爲,冠病的低確診數造成新加坡和台灣的疫苗接種進度落後。(路透社)
當然,這樣的觀點多少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攤開數據來看,高接種率的國家,如美國及以色列的確診數和死亡率雖已大幅滑落,但美國近七日的平均單日新增確診數仍然高達3萬8000左右,以色列則是日均43起。
如此一比較,新加坡或台灣目前的疫情與這些西方國家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對疫情輕重的定義不同,是兩個亞洲防疫模範生和西方國家的最大差異。
舉例來說,當新加坡和台灣媒體如臨大敵般報道本土感染案例,一些西方媒體如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紐約時報》卻是用了“小型暴發”(small outbreak)來形容新台兩地的狀況。
一邊是以清零爲目的制定政策,另一邊則是以將病毒壓制在可控範圍,然後積極放寬防疫措施爲目標,觀點的差異形塑了兩種防疫典範。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一篇專文指出,由于病毒變異及民間的部分反疫苗情緒,美國可能無法達到集體免疫,也無法根除冠病。
相反的,他們未來必須透過大規模疫苗接種,確保病毒不會對高風險族群構成威脅,且控制在不對醫療體系産生負擔的程度,同時接受冠病成爲像流感一樣的季節性流行病。
不難發現,確診數大幅下滑,但仍維持在成千上萬水平的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依舊大張旗鼓宣告防疫取得成效,進而松綁防疫措施,顯然就是循此路數。
但對于奉行清零政策的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地區而言,上述國家在確診數仍然高企時,積極放寬各種防疫措施及重啓經濟的做法無疑是相對“草率”的。
美國近日已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法新社)
無論如何,主打清零或“與冠病共處”的相關國家地區至少有一個共識,即各國不可能永遠封鎖邊境防疫。
這意味著,全球各國最終還是得爲何種情況下適合開放國際旅行,討論出一個所以然。
世界會否因此邁向防疫的“典範轉移”,從清零轉向“與冠病共處”,或尋求兩者折中?估計在未來全球尋求恢複跨境旅行的過程中,會有一番磨合與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