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四小龍的代表國家,但是很多人卻輕視了新加坡的崛起過程,認爲只不過是依靠優越的地理條件,其實擁有優越地理條件的國家很多,比如曾經的亞洲四小虎,但是亞洲四小虎繁榮了很短時間就沒落了,而新加坡能保持長期繁榮,是因爲它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我國也長期借鑒新加坡的發展經驗。今天我們就來分析新加坡的崛起過程,看看對我國有何啓發。
上世紀50年代,菲律賓依靠地理優勢經濟高速發展,一度被譽爲亞洲第二富裕的國家,此時新加坡還在爲獨立而奮鬥。1959年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直到1963年新加坡才脫離英國又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被趕出來被迫獨立生存,當時新加坡窮得不行,而且資源匮乏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雖然新加坡很早就成爲貿易中轉站,但是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中轉産業利潤微薄,表面金融和貿易産業發達,但大部分錢都被英國爲代表的西方賺走了。爲何當時貿易中轉站不掙錢呢?當時歐美的商品先運到新加坡的倉庫存儲,東亞或東南亞哪個國家需要商品,然後商家就從新加坡倉儲調貨送過去。所以新加坡實際上就是一個倉儲中心和搬運的角色,錢都被西方賺走了。當時新加坡失業率高達14%,李光耀決定擺脫單一的轉口貿易經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提高關稅發展本國工業。1962年,新加坡開始建設裕廊工業園區,重點說一下這個工業園區,新加坡國土面積108萬畝,而裕廊工業園區早期占地面積就高達10萬畝,也就是把本國將近1/10的領土拿來發展工業了。這裏面主導的産業是造船、修船、石化、機械工程、一般制造業和現代物流等,到1968年時,裕廊工業園區就有3500家企業了,直接提供17萬個工作崗位。
造船修船需要更高的技能,當時新加坡沒有能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就發展一般制造業和石化産業,以前大家只是搬運工,一下子要做更高技能的工作,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幹不了,于是國家培訓,新加坡教育也開始獲得發展,出台高額罰款制度,也就是工作中做錯了就巨額罰款,逼迫工人主動提升技能迅速成長。新加坡從此就走上了經濟轉型道路,從勞動密集型往技能密集型轉變,而菲律賓等國卻滿足于現狀,對本國經濟單一的情況不改變吃老本,開始逐漸走了下坡路,逐漸被新加坡甩在後面了。
這一階段新加坡獲得了一個天賜良機,也就是越南戰爭爆發,美國把新加坡當作基地,就像當初朝鮮戰爭把日本當基地一樣,這就給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帶去了大量的訂單,讓新加坡有了發展經濟的第一桶。而且這一時期歐美也開始大量的産業轉移,當時符合條件的就是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雖然四小龍和四小虎都先後抓住了機會,但是結果卻大不一樣,比如菲律賓就只短短輝煌了10年左右,我在《菲律賓曾經很富裕,爲何現在發展成了窮國家?對我國很有啓發》有詳細介紹,喜歡的朋友翻看我主頁查看。
1970年新加坡失業率已經降至了4%,國家穩定人民有了信心,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新加坡決定大規模往技能密集型轉變。1972年,引進印度塔塔公司和本國合作,擴大機械制造業;1973年引進德國祿來公司發展光機産業,大家可能對祿來公司不熟悉,當時它在國際相機制造領域有權威。1975年又引進荷蘭飛利浦公司發展電子産業,70年代是電子行業高速發展的階段,而新加坡抓住了這次機會,又積累了大量財富。從1960到1984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9%,獲得了亞洲四小龍的名號。
有了錢後新加坡沒有學習菲律賓貪圖享樂,而是培育本地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也是在這一階段,新加坡開始重點發展造船、煉油等資本密集型産業,帶動了電腦、信息技術、金融和貿易産業的發展,如果一個國家跟不上時代潮流,高速發展也就10年左右就會停滯,然後就會被淘汰出局。新加坡深知這一點,開始主動升級産業往高科技領域發展,特別是精密制造産業。
1980年到1990年,新加坡進入了資本密集型時代。比如1984年就開始建設兩大科學園,依托多所大學輸送人才,重點發展生物科技、機器人和微電子等,其半導體、微電子和芯片制造/測試封裝等獲得空前發展,這些都是高附加值的精密産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回報率也很高,給新加坡帶來了足夠多的利潤,金融因此獲得了空前發展,新加坡企業也開始用賺來的錢投資世界,走入了用錢生錢的道路。
從1990年開始,新加坡開始往科技密集型方向發展,大力投資教育培養高端人才,重視培育研發人才,布局新興産業。將若幹島嶼合並爲裕廊島,壯大裕廊工業園區,把裕廊工業園區打造成了世界級的石油化工中心,然後在科技園重點布局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學等新興産業。說到新加坡擴大裕廊島的方案,其實我國後來也深受啓發,現在我們搞的經濟圈其實靈感就來于此,不管是成渝經濟圈還是長三角經濟圈等,其實目的就是讓多個組團合並起來壯大實力,提高在國際競爭力。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新加坡的穩定增長被中斷,工業園區出現了大量空置廠房。面對周邊國家低勞動成本的競爭,新加坡開始走向了全面走向科技密集型産業,重點發展高端産業,比如環保設備、生命科學和生物制藥等,這些産業有一個特點,就是投資周長且金額巨大,而且需要很多高端人才,但是回報率非常高,這樣就能避免跟當時中國爲代表的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競爭,保持自己的優勢。此後新加坡開始實施大規模走出去戰略,在全世界尋找投資機會,我國就有許多項目是新加坡投資,比如重慶最著名的地標來福士,就是新加坡在華最大的投資項目。
新加坡從1960年開始轉型,一直重視工業發展,哪怕是到了2017年,制造業依然占GDP總額的17.9%,而房地産也僅占3%,我國房地産占6%左右。新加坡很重視制造業,大小工業區38個,來自歐美日等國的跨國企業高達7000多家,其中有4000多家的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除了重視制造業,新加坡的成功還離不開教育、低稅收和公平的法律。大家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這裏不說了,新加坡剛開始提高稅收發展自己的工業,當制造業進入高端領域後,就主動降低關稅降低原料成本,新加坡屬于外向型經濟,所以爲了出口長期實施低稅率政策,也吸引了全球許多企業到這裏投資辦廠。在新加坡的GDP中,跨國公司占據了40%,所以新加坡必須長期留住這些企業,除了低稅收外,公平的法律也是跨國公司青睐的原因。跨國公司到新加坡投資不用擔心官員吃拿卡要,因爲新加坡的反貪局足夠厲害。跨國企業在國際上經常碰到官司,而新加坡和倫敦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仲裁地。這一點很重要,許多跨國企業因此願意到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短期輝煌幾年是運氣,比如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而能長期繁榮下去,那就是本事了。新加坡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工業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工業強大了金融和服務産業才不是空中樓閣,就像今天的美國,表面金融業繁榮但是脫離了工業支撐,遇到危機就玩不轉只能印鈔轉嫁危機,但這是傷敵一萬自損八千的笨辦法。新加坡打壓房地産,特別是房屋分配的政策也值得我國學習,重慶的公租房政策就是學習新加坡的經驗,也讓重慶的房價一直沒有暴漲,保住了制造業的根基。在借鑒新加坡的經驗過程中,有的也帶來了問題,比如新加坡幫助企業壯大後鼓勵它們對外投資,重點發展用錢生錢的金融投資,我國曾經也這樣搞了一段時間,但是這些資本家拿著錢到國外就不回來了,還叫囂自己憑本事賺的錢想怎麽花就怎麽花,他們也不想想他們的企業能有今天是國家政策和銀行的支持。所以後來我國叫停了大規模海外私人投資,就是因爲發現了衆多問題,關于這一點大家網上自行搜索了解吧。最後補充一點,任何一個國家能繁榮富強起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