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職業教育憑借鮮明的發展特色、先進的教育管理體制,爲其實現經濟騰飛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贊譽。當前,中國職業教育正進入內涵建設的關鍵時期,規劃主要集中于解決實體經濟招工難、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近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中國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個時候,主動學習新加坡等國家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無論是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思路的探索,還是鼓勵其他東盟國家提升人力資源整體素質而言,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工匠精神成就技能強國,而職業教育就是二者間的橋梁
新加坡獨具特色的職教發展模式
若從早前追溯,新加坡的職教體系是從英國傳統的教育制度中萌芽發展,在德國“雙元制”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升級而來的,因此體系本身沿襲了西方既推崇因材施教,也致力于培育精英人才的先進理念。1979年,新加坡成立了工業與職業訓練局,全面負責技術人才的培訓工作,這便是新加坡職業教育最初的雛形。發展到現代,新加坡的職業教育已經成功克服了低于學術教育一等的形象及地位問題,過程中還打造了特色職業教育品牌——工藝教育學院(ITE),成爲東南亞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機構之一。
新加坡職業教育之所以領先于世,與其獨具特色的先進發展模式分不開。
首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余虹曾對此深入淺出地進行闡釋:“從實際來看,這種‘教學工廠’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爲的實地在工廠內實習,而是把教學和生産緊密地結合起來,給學生們創造一個真實的校內工廠學習環境,通過參與真實崗位的生産和實際項目的設計,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動手技能。”
圖爲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ITE)
以新加坡著名職教院校——工藝教育學院爲例,在高新科技領域,學院與德國巴登能源、阿爾塔納生物科技、印度HCL軟件等企業進行合作,在校內與企業內建起實操基地,學生可選擇企業內的模擬崗位課程,教師或企業管理者則精准根據該崗位所需的技能進行專業授課;在物流運輸與鐵道技術領域,每年則定量派出學生赴中國鐵路柳州局、廣西融桂物流集團(南甯)等行業頭部單位、企業實習,保障學生最大限度接近真實的模擬工作環境。
換句話說,企業爲學校提供先進設備、研發資金和實習崗位,供學校教師研發和培養人才之用;學校爲企業提供專業人才、解決技術難題或設計開發項目和産品,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
其次,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何爲“雙師”?即職業院校從企業中物色教學人選,他們在校時教學,在企業時解難,具有雙重身份,故稱“雙師”。據了解,新加坡職教體系非常重視教師的企業工作經驗,大多數職業院校內80%的教師都曾是企業的經理或業務骨幹,由于教師全都來自企業並且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因此對企業工作流程和項目研發非常熟悉,學生在課內得到的知識不僅僅是懸在空中樓閣的理論,更多的是最新的市場動態與行業分析。
此外,新加坡職業教育還創新推出“無界化”管理模式,各學科之間可以共同研究、協作開發、聯合承擔各種大型項目,教師也並不固定屬于哪個系,而是通過參與項目由學校統一協調管理;通過建立局域網站將全校師生參與項目的解決方案和成功經驗彙總起來以供大家分享借鑒、學習交流,通過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培養出現代社會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柳州職業學校實訓教師在給來自新加坡、柬埔寨、菲律賓的學生上課 (攝影:何淼)
在這一點上,南洋理工學院獨立研發的AES系統則是該模式的有力代表。目前系統內已經錄入近5000個項目,隨著該系統對所有學生免費開放、電子化發展以及非項目個案的加入,AES系統已經成爲學生加速了解項目,快速獲得項目經驗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無論從課程安排、教學方式還是校內管理等層面都設置得極爲細致,這樣的教育體系讓每個學生能獨立思考、明晰自我方向、享受職業教育帶來的成功體驗,這也是新加坡職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和最終目的。
因地制宜 培育中國—東盟的“能工巧匠”
實際上,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整個亞洲的教育體系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若不加處理、完全照搬新加坡方案,也未必能在中國與其他東盟國家取得成功,甚至還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在汲取新加坡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各國國情因地制宜地加以革新改良,才能培育出更多屬于中國—東盟的“能工巧匠”。
目前的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發展已趨成熟
“自從我有幸走進印尼Tarra無人機公司學習參觀後,我便找到了未來發展的職業方向,我將好好學習無人機技術,爲印尼農業科技領域貢獻力量。”印尼東爪哇省波諾羅戈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卡利斯感歎道。印尼是農業大國、島嶼衆多、農業科技人才需求量大,在結合本地需求的基礎上,印尼調整了校企合作的方向,沒有盲目尋求國際合作,而是選取熟悉印尼當地地形、農業産業鏈的本土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培訓”,如此一來,更能精准助力印尼農業生産實現高效與精細化發展。
對于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而言,新加坡“雙師制”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但從中國的大環境看,從企業進入學校的渠道還不太流暢;從個人來看,學校教師對于學曆要求較高,企業人員一般較難達到;此外,高職教師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科研項目上,這對于企業人員而言相對困難。
因此,中國在落實“雙師制”途徑時,適用了反向做法,即采取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工作的方式,特別是對操作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如汽車維修、芯片組裝、軟件開發等課程的教師還規定一年內至少在企業不間斷連續定點學習工作2個月以上,以此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中國與新加坡共同探索“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老撾、柬埔寨等國也參考了
新加坡所提倡的“校本教材開發”的經驗,以學校所在區域的就業市場爲導向,由本校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編寫學生所用的專業教材,抛卻從前泛泛而談的統一理論,強調實用性,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潛能,讓他們得到真正的自主發展。
放眼未來,國際經濟角逐的中心因素已越來越偏向高素質勞動者與先進技能的競爭,只有不斷發展職業教育,改善“藍領人才”供需不平衡矛盾,培育更多有能力、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中國—東盟的現代工業競爭力才會有所提升,才能在國際協作與競爭中走穩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