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是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雖然試過很多方法,比如和孩子講道理,懲罰他,或者大聲吼回去,卻發現都不太管用。
爲什麽想讓孩子好好說話那麽難呢?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程度有關。
01 控制情緒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孩子會說話,能用語言和人交流後,就代表他什麽都懂了。所以當我們耐心地告訴他,“不能發脾氣,有事要好好說”時,就會期待孩子照我們說的去做,不再亂發脾氣。
但真相卻是,就算孩子想乖乖聽話,也很難做到,因爲他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爲。
在我們的大腦結構中,越是低級的功能,越早發育好。比如負責視覺和聽覺的大腦皮層區域在孩子6個月時就發育成熟了。
反之,越高級的功能,越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發育和完善。比如負責連接大腦左右半球,使信息能更高效地共享和整合的胼胝體,要到孩子10歲時才能發育完全。
負責高級認知功能(如計劃、思維、推理、決策)的前額葉皮層,它同時也是我們的自控系統,負責控制各種沖動,比如生氣時保持冷靜,看到蛋糕能忍住不吃,做作業的時候不玩遊戲,這個人腦最高級的司令部,卻要等25歲時才能發育完全。
所以指望用講道理、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做到不發脾氣,是非常難的。他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練習,才能慢慢掌握控制情緒、冷靜表達的技巧和方法。事實上,面對孩子時,我們大人也常常是失控的。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和孩子一起練習怎麽控制情緒,努力做到少發脾氣。
具體的方法可以看這篇:
另一方面,對于學齡前的孩子,尤其是1-4歲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預防孩子發脾氣,把可能觸發他情緒失控的因素盡可能地減到最少。
這樣不僅省去了很多安撫、教育孩子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孩子練習了自控,避免他形成“自己很任性、愛發脾氣”的負面印象。
下面這4種情況,就特別容易讓孩子情緒失控,小樣媽總結了一些預防的對策,給大家做參考。
情況1:肚子餓
孩子對生理感覺的反應是非常誠實的。當他們餓的時候,血清素水平會降低,容易變得焦躁、易怒。血糖水平也會降低,對大腦的供能減少。
前面提到過,孩子的大腦前額葉原本就沒有發育完善,自控能力較差。現在這部分的養料又減少了,孩子就更控制不住自己了。
即使是我們大人,爲了減肥不吃飯的時候也很容易煩躁、生氣,更別說是孩子了。所以想要孩子情緒穩定,讓他吃飽肚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對策】
❶ 平日裏吃飯的時間要規律,從添加輔食起,就讓孩子養成每天定時、定點吃飯的習慣。
尤其是固定地點,很多家庭裏,孩子吃飯沒有固定的地方。有時在餐桌上吃,有時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有時又跑去玩玩具,大人追在後面餵,非常不利于飲食習慣的養成和營養的吸收。
缺乏秩序感和規律性,也容易讓孩子情緒暴躁,增加親子間的沖突。
❷ 外出的話一定要提前准備好零食。
尤其是春節馬上要到了,外出吃飯的次數會增加,很可能過了平時的飯點孩子還吃不上飯。這個時候,給孩子吃點零食墊墊肚子就非常有必要了。
情況2:太困、太累
除了餓,太困、太累也會成爲孩子發脾氣的導火索。
比如孩子下午本來要午睡的,因爲外出回來晚了,過了平時午睡的點,孩子就會因爲太困而睡不著,表現得很興奮。有些家長會想,既然哄不睡,就等晚上再睡吧。
但其實,盡管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精神,他的疲憊卻會反映在情緒和行爲上,表現得異常興奮,很難控制自己,特別容易鬧別扭。
這是因爲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也會疲憊,到達極限。當孩子非常困倦、疲憊的時候,大腦沒有足夠的能量運行,就會進入“省電模式”。而控制情緒恰恰是最耗能的一項功能,自然就被迫處于關閉狀態了。
【對策】
❶ 養成午睡的習慣
在給孩子培養午睡習慣的階段,盡量減少外出,保證睡眠時間的規律。
孩子大一點後,如果有外出的計劃,最好提前讓他睡一會兒,或者在車上讓孩子打個盹,閉眼休息一會兒,可以告訴他,“現在給身體充滿電,等會兒才有力氣玩哦。”
❷ 晚上入睡也要規律
晚上也要保證入睡時間的規律。尤其是周末和假日,不能太晚睡覺。否則第二天起床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有“起床氣”,也不利于身高的發育。
情況3:零食、玩具的誘惑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棉花糖實驗”。這項研究發現,能夠抵抗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自制力更強,長大後更有出息,也更有幸福感。
所以當孩子看到零食、玩具,而我們並不打算給他買時,就會希望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等待,而不是躺在地上耍賴。
但真正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我們要做的絕不是給他制造誘惑。因爲神經心理學家發現,只靠孩子的意志力是很難抵抗住零食、玩具的誘惑的(對我們大人來說也是如此)。
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獎勵系統,當我們看到可能的獎勵時,比如孩子看到糖果,媽媽看到打折促銷的商品,爸爸看到香煙時,大腦會立刻釋放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促使我們去得到獎勵。這種力量非常強大,足以對抗我們的自制力。
有趣的是,對于糖果、蛋糕這類高糖分的食物,也就是原始社會人們很難獲取,卻能大量供能、維持人體生存的食物,能夠快速削弱我們的自制力,即便我們並不想吃它。
這也是爲什麽商場裏總能聞到香甜的味道,超市的貨架上總會擺放著各類糖果,還有免費試吃的食品。
這都是營銷專家耍的計謀。他們知道即使我們不買糖果,看到糖果後大腦釋放的多巴胺也會促使我們去買更多的其他商品。
所以對孩子來說,能看到糖果、玩具卻要克制著不買,是一件多麽殘忍,並且難以完成的事。
【對策】
❶ 如果你不打算給孩子買零食、玩具,那就盡量不要讓他們看到,眼不見爲淨,否則孩子八成要讓你失望的。
❷ 棉花糖實驗裏,能夠忍住不馬上吃掉糖的孩子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用各種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這一招非常有效,因爲當我們被“多巴胺”控制的時候,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麽得到“獎勵”上。如果這個時候能夠把轉移力移開,欲望就會降低,孩子就有可能打贏這一仗。
你可以嘗試用遊戲、開玩笑、做鬼臉、唱兒歌、和孩子講個秘密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❸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越是壓抑某個想法,比如告訴自己不要吃零食,或者讓孩子不要買玩具,這個想法就越容易冒出來。心理學家韋格納把這稱爲是“諷刺性反彈”。
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反彈呢?大腦激活研究證實,當我們允許自己去想它時,它出現的次數反而會減少。
所以孩子想吃零食、想買玩具的時候,不要硬碰硬地說“不行,不可以”。
換個方式,理解孩子的渴望,“你很想吃這顆糖吧”;或者適度地滿足他,“糖吃太多不好,我們吃一半然後吐掉吧”,都能增加孩子的自控力,防止他的渴望過度膨脹,或者因爲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
想要讀懂孩子,走進他的內心,更有效地改變他的行爲,不妨讀讀這本書。
情況4:管得太多,強迫太多
作爲大人,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
比如吃飯不能挑食、不能亂動、不能把衣服弄髒;玩玩具要專心,按我們的方式去玩,玩好要收拾好;穿衣服的時候不能太慢,不能穿反;看動畫片不能太久,坐姿要端正,距離要足夠遠,我們關掉的時候不能鬧脾氣……
如果有鏡頭把我們每天對孩子的唠叨、要求都記錄下來,數量之多、內容之瑣碎,一定會嚇到我們。
可惜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在聽我們的話,改正這個、改正那個的時候,都在消耗他寶貴而有限的自制力。所以越是接近晚上,孩子的自制力快消耗殆盡的時候,他們就越容易發脾氣。
【對策】
❶ 我們不可能對孩子沒有要求,所以在管他的時候,一定要抓大放小,對那些我們不喜歡,但其實無傷大雅的事多一點包容。
這樣孩子才能把自制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控制情緒、學習新技能、培養習慣、保持專注等。
❷ 階段性地改正孩子的缺點。
孩子的自制力有限,所以我們要省著點用,一段時間只要求他一兩件事,逐步地優化。
比如吃飯的問題,一開始,只要孩子能坐在位置上吃飯,不到處亂跑,就算達到了我們的要求,要及時地肯定他。
等孩子不需要消耗自制力,就能很自覺地做到這一點後,我們再要求他吃飯的時候不要玩飯菜,這樣孩子就能不斷進步,不會因爲我們的唠叨而亂發脾氣了。
今天小樣媽給大家總結了4種容易消耗孩子自制力,讓他情緒失控的情況,以及9個應對的建議。
如果我們能提前預防,讓孩子吃飽、睡飽,不過度暴露在零食、玩具的誘惑下,也沒有聽不完的唠叨和要求,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就會大幅下降,自控力得到提升,我們也會省去很多管教孩子的煩惱,用更平和、溫柔的狀態去面對孩子,形成良好循環。
我是小樣媽,曾經的複旦學霸,現在是4歲小暖男的媽媽。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