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許多設計前衛的建築物,出自世界建築大師之手。不管商用或住宅,這些建築爲我國的城市景觀注入鮮明的個性,也爲訪客帶來無限驚喜。
全球第一家浮在水上的蘋果專賣店設在濱海灣金沙。
在外閑逛,映入眼簾的皆是摩天大樓,這些建築物看似天際的剪影,塑造一座城市的面貌。我常把城裏的建築物當作龐大的裝置藝術品來欣賞,如同一場視覺飨宴,細細咀嚼。
島國的市容這數十年因新建築的冒起有莫大的變化。無論是商用或住宅,這些高樓大廈煞是耀眼,讓我們看到建築設計的無窮創意及靈活性。小小島國竟然在有限的空間容得下諸多建築物,豐富且多元;除了在城市規劃方面遊刃有余,也彰顯我國對新奇的建築設計極爲包容。
新加坡從來就不缺設計前衛的建築物,大部分出自世界名建築師之手,爲城市景觀注入鮮明個性。在此姑且讓我用前衛建築來統稱這些造型獨特的建築,因爲只要論及前衛風格,便出現不同流派的名稱,包括未來主義建築(Futuristic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粗野主義建築(Brutalist Architecture)等。
這裏所介紹的建築物橫跨一個世紀,出類拔萃,獨樹一幟,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反而曆久彌新,爲人所津津樂道。
島國前衛建築先鋒
中峇魯住宅區的建築包含航空和遊輪的設計元素。
島國最早期的前衛建築可追溯到中峇魯住宅區的建設。建于1930年代,中峇魯由當時的英殖民地政府所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規劃,英籍建築師負責設計。
當時英國的建築風格較爲保守,還停留在維多利亞式的古雅風格,比其他歐洲國家落後。這群海外來的年輕建築師不願仿效家鄉的版圖,便在中峇魯的規劃中不受束縛大展拳腳。
其建築元素包含航空和遊輪的曲線結構,俗稱摩登流線型建築風(Streamline Moderne),即1930年代大蕭條下的産物。中峇魯的建築也因此多呈弧形或有曲線美感,一些住宅外觀甚至有遊輪上的圓形細節。
即便是近百年的曆史建築,依然充滿格調。當年的前衛設計,或許成了現代人所謂的複古風。只需靠點想象力,就能摸索出機翼、遊輪的輪廓,不失樂趣。
貝聿銘與華僑銀行大廈
貝聿銘設計的華僑銀行大廈俗稱“計算機建築”,不言而喻。
獨立後的新加坡朝向一個現代化的都會邁進,經濟與貿易起飛,吸引許多海外投資商。這也間接帶動了建築的發展,最顯著的是商業區的金融大廈,一棟又一棟的摩天高樓拔地而起,直沖雲霄,遮攔天空。
伫立于新加坡河畔的華僑銀行大廈(華廈,OCBC Centre)可謂本地金融界的建築始祖,由于外形看似計算機,因此俗稱“計算機建築”,和銀行的形象相吻合。
華僑銀行大廈于1976年啓用,當年屬駁船碼頭一帶最高的建築物,同時擁有速度最快的電梯,由一代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據報道,貝聿銘原本是爲了崇僑銀行大廈的設計方案前來新加坡。然而,在他完成設計圖後,崇僑銀行陷入財務危機,原定的計劃就此泡湯。
正當他要放棄本地的合作項目時,華僑銀行邀他接手大廈的設計案子。該項目的草圖已在進行中,但不達標而臨時得更換建築師。華僑銀行時任主席陳振傳給予貝聿銘的指示是,要有石頭般堅實的建築物。
于是一棟由花崗石構築的大廈平地而起,取代了銀行之前富具東方韻味的六層樓老建築。華僑銀行大廈的崛起意味銀行從傳統邁向國際化,鞏固它在金融領域的地位。
貝聿銘說他爲崇僑銀行的設計在新加坡逗留數月,應該接點案子以確保設在美國的建築事務所能維持生計。他也坦言,若當時美國那邊有設計邀約,或許會婉拒華僑銀行的建築項目。
大師的建築魅力
新門廣場立面的切換如刀片直沖雲霄,具有視覺沖擊力。
一切的安排可謂冥冥之中,貝聿銘因此和新加坡結下不解之緣。繼華僑銀行大廈之後,建築大師于1986年完成來福士城(Raffles City)和1991年的新門廣場(The Gateway)。
這兩棟標志性建築展現了貝聿銘的獨特風格及建築魅力,不僅線條簡約,幹淨利落,且過了數十載,依然前衛十足,經得起時間考驗。
每次路過美芝路一帶,總忍不住擡頭仰望新門廣場。才走幾步,建築的立面跟著切換,薄如刀片銳利地直沖雲霄,具有視覺沖擊力,凸顯貝聿銘的建築智慧。
來福士城則結合酒店、會議中心、購物商場和辦公樓,提升了島國的國際形象。記得開幕時轟轟烈烈,國人都蜂擁而至去體驗現代大樓的壯觀。那時我正在求學,看到興起的摩天高樓,有股正能量,很憧憬未來。雖然大師于2019年與世長辭,慶幸他在這裏留下了三件極具影響力的建築讓我們緬懷。
最高法院的飛碟建築
高等法院(左)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前高等法院)是兩座風格迥異的建築物。
無可否認,我國穩健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是吸引海外知名建築師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明星建築師”包括英國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其建築設計事務所Foster + Design目前在本地有三件非常顯赫的作品。
2006年落成的新加坡最高法院乃福斯特的傑作,當時因法院上訴庭的奇異飛碟形狀而受議論,褒貶不一。有人覺得設計過于前衛,不太符合法院莊嚴肅穆的形象,喜歡的人則欣賞建築師的大膽創新,與舊最高法院的典雅建築有迥異的風貌。
走筆至此,想起數年前的一件趣事。當時和朋友們在中央圖書館外的餐館喝茶閑聊,有名外籍遊客來問路,說是要去看福斯特的建築。正當我們聽得一頭霧水時,我才想起最高法院的飛碟建築,于是爲他指引方向,遊客之後興奮地朝目標走去。
這讓我意識到“明星建築師”的效應,建築亦能爲城市增添光環,讓觀者去揣摩這些建築物存在的意義。
福斯特的圓形風格
博覽地鐵站的飛碟和貝殼設計非常前衛。
福斯特的另一佳作是2001年啓用的博覽地鐵站,同樣有個飛碟結構,與最高法院異曲同工,延續大師一貫的前衛、超現實風格。飛碟旁的貝殼形狀則幾乎覆蓋整個地鐵站。兩個簡約大氣的不鏽鋼物體其實有反光作用,能夠降溫,減少能源消耗,以可持續發展爲主要考量。
很顯然,這個前衛建築物設在博覽地鐵站是要向來自全球的參展商展示島國具有前瞻性的魄力。遺憾的是,目前因冠病疫情,博覽中心一片冷清,希望當疫情好轉,展銷會又能複辦時,海內外與會者能夠一覽福斯特的傑作。
福斯特似乎對圓形情有獨鍾,他在島國的最新建築項目是設在濱海灣金沙的蘋果專賣店。于去年啓用,這個浮出水面的半球體建築耀眼奪目,建築師的前衛風格和蘋果的革命性設計是天衣無縫的絕配。
濱海灣金沙蘋果專賣店的透賣穹頂以百余片玻璃築成。
要全面感受這棟建築之美,建議從商城的水底通道進入蘋果店,再隨扶梯冉冉上升到達半球體內部,透過落地玻璃收獲360度全景,有如科幻片裏的超現實體驗。它采用巨大透明穹頂設計,以114片玻璃築成,每片遮陽板能有效阻擋陽光,並在夜晚營造燈光效果,讓許多建築迷啧啧稱奇。
薩夫迪的空中樓閣
另一位在島國留下印記的重量級建築大師即加拿大以色列裔的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星耀樟宜皆是他光芒四射的作品,備受全球矚目。薩夫迪的建築擲地有聲,頗有架勢,甚至含有科幻影片未來世界的格局。
薩夫迪除了擅長建造霸級項目,他的另一強項是公寓住宅。上世紀60年代,他所設計的Habitat 67(棲息地67)就奠定了他前衛風格的地位。這個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建築是爲1967年世界博覽會所設計,如樂高積木般搭建,至今仍爲該省地標。
晴宇公寓的壯麗猶如置身星際大戰場景。
島國碧山的公寓晴宇(Sky Habitat)是薩夫迪2015年的得意之作,創造三維立體外形,具有前衛設計的視覺震撼。樓高38層,由三個空中花園連接兩棟大樓,階梯般的形體乍看之下如金字塔,成了碧山一帶的地標性建築。
那天爲了拍攝晴宇,步出碧山地鐵站走幾分鍾便能一睹這棟空中樓閣的壯麗風采。晴空萬裏下仰頭欣賞,猶如置身星際大戰場景,不禁對建築大師的想象力及前瞻性肅然起敬。
其他前衛建築
雙景坊的建築造型如蜂巢,標新立異。
除了這幾位海外“明星建築師”,前來參與島國建築設計項目的還有奧雷·舍人(Ole Scheeren)的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公寓,以及造型如蜂巢的商業大樓雙景坊(Duo)。兩棟建築風格獨樹一幟,翠城新景的不規則積木結構從各角度看皆有不同的視覺效果。雙景坊所伫立的位置優越,爲武吉士一帶構築別樣風景線。
另一位建築大師湯姆士·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也不容忽視,他爲南洋理工大學所設計的外形看似“點心籠”的The Hive,令人刮目,爲大學城增添亮點,開放式學習空間讓師生有更多互動。
前衛建築經常超乎我們的想象,把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無可厚非,這些外來建築師爲新加坡注入“前衛”個性,也教會我們如何把思維及眼光放遠,敞開胸懷接納新事物。
本地建築師的前衛建築
位于美芝路的黃金坊(Golden Mile Complex)外觀。(檔案照)
新加坡建築師也有不少設計前衛的作品。建于1973年的黃金坊由Design Partnership(現爲締博建築師事務所DP Architects)設計,龐大的綜合體項目當年是本地建築設計的一項突破。市區重建局最近宣布將研究如何保存像黃金坊這類70年代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此外,WOHA建築事務所也交出亮眼成績;新加坡藝術學院、皮克林賓樂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皆融入綠色元素,營造空中花園,蘊含建築美學,讓前衛建築有另一番注解。
圖/文:藍郁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