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新加坡朝野鬧得沸沸揚揚,針對要不要爲本地低薪工友設立最低1300元月薪的全面最低工資(Universal Minimum Wage)制度的論戰嗎?
近年來歐洲興起討論一種更爲激進的收入制度:
“讓人能夠什麽都不做,就能每月領到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性質基本上可以用中文的一句成語來形容:
不勞而獲(money for nothing)。
奇妙的是,推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論者,認爲這反而能激勵人們更願意投入工作。
不用工作,每月領1200歐元
德國日前正式推出一項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試點項目,獲選參與的人們將從6月1日起,每月獲得1200歐元(約1934新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爲時三年。
沒有太大意外,消息一公布馬上引發大批民衆搶破頭。共有超過200萬人提出了申請,最終有122人雀屏中選,接下來的三年,每月能夠什麽都不做,就爽領1200歐元。
參與者不須要承擔任何義務,也不需要證明自己的經濟狀況,每月領取的1200歐元也不須要繳稅。重點是,這段期間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投入其他工作。
爲了確保研究能更精確地反映現實,獲選的122人中,各有一半對無條件基本收入持正反意見的參與者,同時另有“無緣”領取1200歐元的1378人作爲對照組,以觀察兩者間的不同。
作爲此次試點項目的負責人,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的高級研究員舒普( Jürgen Schupp)
表示,這個研究項目希望能藉此了解參與者的行爲模式。
“這些人拿到這筆收入後,是會花出去呢?還是會存起來。他們會辭職呢?還是會減少工作量? 他們會不會更加關注公益,會不會變得更樂善好施?”
研究項目也將透過參與者的毛發檢測,來觀察參與者的心理狀態變化。
舒普認爲,或許有了基本收入,參與者的心理壓力會變小一些。
這項試點項目一共獲得大約18萬筆私人捐款,以支付運作這個項目所需的520萬歐元資金。
負責發起這項活動的公益組織“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認爲,如果每個人都能獲得無條件基本收入,那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如果人沒有了掙錢糊口的生存壓力,那他就會變得更自由、更幸福以及更有創造力。”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爭議
毫無疑問,有關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勢必集中在人們如果能“不勞而獲”,那在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他們是否還會主動去工作?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反對者認爲,這種沒做事就能拿錢的建議根本是左翼人士幻想的烏托邦,現實中反而會助長人們好吃懶做的心理。
支持一方則認爲,無條件基本收入能解決許多現代社會的問題,例如類似幼兒教育、老年照護這類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人們獲得無條件基本收入保障生活的前提下,將會有更多人願意從事這類工作。
他們認爲,一旦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人們就會有更多動力去投入自己熱愛、更具創造力,甚至是社會價值高但薪資較低的工作。
同時,他們也認爲在許多傳統職業逐漸被數碼化和自動化取代的趨勢中,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更能因應未來社會模式的政策。
曾參加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的華裔候選人楊安澤以及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都曾表達過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持。
簡言之,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反對者認爲這種收入模式會導致人們好吃懶做;支持者則反其道而行,認爲如果能確保個人不費吹灰之力獲得生活所需,那人們就會願意花費更多心力去從事吃力不討好,或更具創造力的工作。
芬蘭案例:不會影響就業,心理狀態更佳
德國並非全球首個進行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的國家,北歐國家芬蘭在2017年也曾進行一項爲期兩年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試點計劃。
當時有2000名失業者被隨機選上,每個月予以發放560歐元。
實驗結果發現,無條件基本收入改善了參與者的心理狀態,人們對生活滿意度、對未來的信心的整體幸福感皆有提升,壓力、沮喪和孤單的情況也比沒有拿到560歐元的對照組來得少。
重點來了,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否影響工作積極度的疑問,在芬蘭的實驗中並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
實驗結果顯示,有拿560歐元和沒有拿560歐元的人們在就業方面沒有太大差異。
固定領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參與者的平均就業天數,比沒有領取的人還要多出六天,但整體而言不算是顯著增加。
換句話說,在這項實驗中,領了無條件基本收入並不會讓人更好吃懶做,但也不會讓人更有工作動力。
試行項目的局限
此次德國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試行項目將是另一個試圖尋求更多解答的研究。然而,《德國之聲》也點出試行項目的局限,認爲該項目無法解答下列問題:
- 範圍較小的實驗無法看出在所有人都擁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情況下,市場價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否會導致那些真正需要援助的人們所能支配的金錢變得更少;
- 一旦采取無條件基本收入,國家的稅務支出是否會變得更高?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否會使人們對人性産生新的認知,將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