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指出,疫情凸顯了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包括改善人民生活素質,以公平和包容的方式獲取清潔用水和可負擔得起的房屋等基本必需品,以及重新設計室內和公共空間,提升居民健康和福祉。
冠病疫情提供了數十年一遇的機會,讓人們重新構想和建設未來城市。各國必須推動創新、加速投資,及結合各方努力,以打造更堅韌、可持續和宜居的未來城市。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昨天在世界城市峰會上致辭時指出,城市化在後冠病疫情的世界裏仍將提供重要推動力。他說,雖然冠病疫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城市仍將發揮巨大作用。
“城市仍將如強力的磁鐵,讓人們彙聚並共同探索、學習、創造和互動。”
未來城市除了必須有效率,還得更具韌性。王瑞傑說,冠病疫情凸顯了城市對于世界其他地方出現連接中斷時的脆弱性,也曝露了多個城市缺乏應對危機的准備,這些城市的醫療資源在疫情中嚴重吃緊。
“我們必須檢討我們的規劃前提假設和基礎設施需求。”
王瑞傑也說,疫情凸顯了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包括改善人民生活素質,以公平和包容的方式讓人民獲取清潔用水和可負擔得起的房屋等基本必需品,以及重新設計室內和公共空間,提升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要打造更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各國就必須推動創新,探討城市規劃和運作上的新可能性,包括如何設計住屋、公共交通網絡和城市,以及在城市環境中融入更多綠意盎然的空間。
許多城市面臨基建融資缺口
除了市區規劃,加強城市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也需要創新方案。王瑞傑說,各國必須投資科研領域,以加快出台城市創新方案。
其次,各國必須投入資金,建設疫後的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王瑞傑說,許多城市存在融資缺口。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單是在亞洲,到2030年爲止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每年達1.7萬億美元(約2.3萬億新元),基礎設施需求包括交通和通信等領域。
隨著冠病疫情加速結構性變化,各國必須加快對數碼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綠色建築和更潔淨能源的投資。
應對疫情和氣候等跨境課題分享研究成果越多越好
綠色融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新加坡政府除了發放綠色債券,爲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也對展開更多合作項目表示歡迎。
王瑞傑也說,各國必須結合其努力,各取所長。他指出,冠病疫情凸顯全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連接性,以及全球合作的重要。“城市作爲增長與創新的重要引擎,將發揮重要作用,加強合作網絡。不同城市通過攜手合作,可將增長與創新的投入放大,並借助彼此的長處。”
王瑞傑在致辭後的對話環節,針對區域合作對打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的重要性發表看法時也說,對多數國家而言,疫情和氣候變化等挑戰並非關起國門就能自行求存。“我希望尤其在應對這些跨境課題時,我們能鼓勵更多合作。我們分享的研究成果越多,在科技上的合作越多,就對我們更有好處。”
座談會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的混合型演播室進行,除了線上觀衆,也有33名觀衆現場參與。
供應鏈韌性是各國走出疫情重要一環
各國應設法就相互維持供應鏈韌性達成協議。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在世界城市峰會上與觀衆進行對話時指出,疫情期間,一些國家因強調本國國民利益優先而對物資實施出口限制,因而造成供應吃緊。
“各國必須達成協議,彼此給予一定程度的韌性,這是重要的。”
王瑞傑說,供應鏈韌性將是各國如何應對和走出疫情的重要一環,各國必須從中吸取經驗,爲日後的挑戰做好更充分的准備。
以數碼化和貨物流動“單一窗口”聯通供應鏈
他在對話環節前發表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各國應借助疫情期間相互分享信息的良好勢頭,進一步推廣合作。王瑞傑說,隨著數碼經濟增長,各國也應通過相互協調標准、實現可信的跨境數據流通,共同擴大數碼貿易。
“若要建立更具韌性的世界,我們也必須通過數碼化和貨物流動的‘單一窗口’,更好地促進供應鏈連接。”
支持基于事實科學辯論
在答複有關如何加速疫後複蘇過程的提問時,王瑞傑說,其中一個要素在于民衆是否具備可信、以科學爲基礎的知識,以及民衆是否信任官方機構。
王瑞傑指出,如果民衆無視科學家的勸告,認爲病毒具有高傳染力的說法是無稽之談,“你就沒法應對下一場疫情”。
他也說,疫情期間,關于病毒、病毒來源及疫苗的網絡假信息層出不窮。“我完全支持基于事實的科學辯論,但當有人利用社交媒體提倡自己的誤導性觀點,並指望把它轉化爲某種政治利益,這相當危險。”
王瑞傑呼籲各國促進全球合作並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抗疫工作。“一場全球危機需要的是全球性的應對方案。如果全球機構沒有彙聚所有人的公信力和資源,我們就有難了。”
對話會也邀請與會者參與投票,選出實現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城市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參與投票的175人中,近半數(48%)選擇“獲民衆支持的做法”、36%選擇“政治意願”,只有極少數選擇“財政和科技資源”(10%)和“區域與國際合作”(6%)。
王瑞傑針對投票結果發表看法時說:“民衆對某件事的看法有多強烈……對于要推行的改變也是必要的。比方說,如果要更多的支出,民衆是否願意?如果有民衆支持,那將大有幫助,因爲這些課題是無法獨自解決的。”
談及打造智慧城市的要素時,他指出,必須照顧到如何不讓科技巨擘進行反競爭操作,如何確保政策包容,以及維系民衆對數碼政府服務的信任。
“我們應該以如何改善國民的生活爲出發點,再從那邊往回制定步驟,包括能與誰合作,而企業、民間組織和教育機構都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