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說,很多人都將大學學位與成功畫上等號,認爲要成功須考取學位,但大家的思維必須改變,考慮未來會出現哪些變化,最重要的是終身學習,並在事業發展的每個階段取得卓越表現。
即使沒有高學曆,很多人還是靠著耐心學習、掌握技能及累積經驗取得成功。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呼籲國人不要過度著重于考取大學學位,而是真正將心力放在累積技能與經驗上,朝終身學習和掌握未來技能的方向邁進。
王瑞傑昨天在回教社會發展理事會(MENDAKI)教育研討會的一場對話會上回應有關大學學位今後是否不再那麽重要,以及大學教育如何爲日後就業打下基礎的提問時,發表上述看法。
對話會的主持人是回教社會發展理事會俱樂部主席法麗達。人力部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紮吉哈和國立教育學院院長吳娟明教授也參與了這場對話會。
王瑞傑說,很多人都將大學學位與成功畫上等號,認爲要成功就必須考取大學學位。但他指出,大家的思維必須改變,要考慮到未來會出現哪些變化,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並在事業發展的每個階段取得卓越的表現。
王瑞傑分享,他過去在淡濱尼集選區擔任國會議員時,曾遇到一名擁有大學學曆,但仍面對就業挑戰的年輕人。這名年輕人擁有淡馬錫理工學院資訊科技相關的專業文憑,但他認爲自己必須考取大學學位,所以家人就花了大筆錢讓他念大學。從商學系畢業後,他想借助學曆找工作,但向多家公司求職都不成功。盡管花了三年考取大學文憑,仍舊無法找到工作。
王瑞傑說:“我覺得這實在太可惜了。我告訴他,你有那麽好的一張與資訊科技相關的專業文憑。那三年,其實可以累積很多的工作經驗。”
他解釋說,技能其實並不是靠努力念書就能掌握,而是要下很大的功夫,就算是要當個好老師,也不是光靠熟讀很多理論就能達成。同樣,要當一名出色的廚師,不能只靠閱讀很多食譜或通過考試,唯有一直練習,才能掌握成爲好廚師的技能。
從打下良好基礎等三方面栽培青年爲就業做准備
王瑞傑在致辭時也建議,未來在栽培本地青年、讓他們爲將來和就業做好准備時,可將重心放在打下良好基礎、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及培養追逐理想與志向的能力這三方面。
在打下良好基礎方面,王瑞傑說,政府從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著手,投入大量資源教育兒童,並爲有需要的群體提供額外援助。這些年來,在與其他國家的同輩相比時,本地學生表現出色。就算是學習成績較弱的,表現也比其他一般的國際學生來得強。
但隨著知識與科技發展更迅速,王瑞傑說,大家單靠在學校掌握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學習新技能,才能勝任新工作。他說:“‘終身就業’的時代大致上已經過去了,更重要的是擁有‘終身就業能力’。”
紮吉哈在談到就業能力時舉例,一位名叫拉曼的工藝教育學院畢業生過去曾從事私召車司機和發型師的工作,他報名參加專業人士轉業計劃後掌握新技能,加入星展銀行擔任開發人員,之後還加入區塊鏈開發行列,薪水是過去的四五倍。
王瑞傑以拉曼爲例指出,拉曼完成了中學和工藝教育學院課程,具備基本的識字和計算能力,有能力學習新事物。他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願意嘗試學習編碼,最終找到新工作。
王瑞傑說,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讓年輕人爲將來做好准備的最佳途徑就是爲他們打下良好和紮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在每個不同階段,大家都必須掌握可以進一步提升的新技能,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