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樹媽媽
你還記得自己 10 歲在幹什麽嗎?
估計大多數孩子正准備上小學四年級,高考,對他們來說,還很遙遠。
但有這麽一個孩子,不到 10 歲就參加了高考,並以 505 分的成績考取大學,成爲「全中國最小的大學生」。
不僅如此,他在學業上,接連創造了許多記錄,至今無人能打破:
13 歲,考取北京工業大學,成爲年齡最小的碩士;
16 歲,考取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深造爲年齡最小的博士。
這個孩子,就是張炘炀。
不過,和學業上的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極低的心智和情商。
2011 年,研究生畢業前夕,他逼迫父母買房,更以自己的學業作爲要挾,說出了「不買房就不答辯」的驚人之語。
此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全網討論,當時大家評價他是: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時過境遷,北京的房價已經翻了幾番,現在又有人覺得,這是天才的目光長遠,懂得投資。
張炘炀這個神童究竟是怎麽養成的?
逼父母買房,到底是「天才的遠見」,還是「高分低能的自私」?
16 年過去了,他後來發展得怎麽樣了?
美國教育家泰曼·約翰遜曾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張炘炀式神童背後的成長故事,值得我們每個父母警醒和借鑒。
神童是如何養成的?
1995 年,張炘炀出生于遼甯市盤錦市,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老師,家裏的學習氛圍很濃。
到 36 歲,父親張會祥才迎來生命中第一個孩子,對他的教養不僅寵溺,而且充滿了期待。
也因此,他在兒子的教育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
兒子 2、3 歲的時候,父親拿木棍在地上教他寫字,走到哪裏,就寫到哪裏;
十幾年的時間裏,只要孩子在,夫妻倆都沒看過電視,連無聲電視都不行;
爲了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家裏甚至都不招待客人……
父母重視教育,小炘炀又天資聰穎,他很快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
兩歲半的時候,他用 3 個月的時間就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
上小學後,連續跳級,僅 2 年的時間,張炘炀就讀完了小學 6 年的課程;
讀完兩年初中,他在家自學半年後,又直接跳到高三。
2005 年,不滿 10 歲張炘炀和一群比自己大 7、8 歲的人一同奔赴高考考場。
那時候,他個頭還不到 1 米 43,臉上寫滿了童真和稚氣。
從考場出來那一刻,萬衆矚目,閃光燈和攝像機對著他不停地拍攝著。
父親更是一把舉起他,驕傲和喜悅洋溢出臉龐。
在中國,從來就不缺乏神童的傳說。
但像張炘炀這樣,10 歲高考,13 歲讀研,16 歲讀博,一路高歌猛進,開挂式成長的孩子,真的屈指可數。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孩子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很多故事,我們想到了開頭,卻沒能猜到結局。
「不買房就不答辯」
是父母種下的因果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有人是少年天才,長大卻譜就一曲傷仲永;有人看似平庸,最終也能順遂一生。
天才隕落,從不是突然起來的悲劇,而是有據可循的因果。
張炘炀後來的「特立獨行」,到最終淪爲平庸,從父母的教養方式看來,其實早有預兆。
▎過度控制,養成了天才巨嬰
2011 年,張炘炀考上博士後,央視對他做過一期專訪。
在那不久前,他向父母提出了「不買房就不答辯」的自私要求。
要知道,那時候北京的房價也要幾萬起,對于都是普通職工,又常年租房陪讀的父母來說,根本沒有能力負擔。
最後夫妻倆只能租了個房子,「哄」兒子是買的,他才順利畢業,並考上博士。
當主持人問他,爲什麽向父母提出這個要求時,張炘炀一臉理所當然的回答:
因爲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們也應該爲此而努力。
原來,父親張會祥早年因爲家境窘迫,只能放棄了人大的 MBA,對此一直非常遺憾。
于是父親就把自己出人頭地的願望,寄生在孩子身上,也因此張炘炀從出生以來,就被控制管教到了近乎嚴苛的地步。
張爸在自己的書《神奇的學習》,曾經記錄過一件小事,讓我印象很深:
張炘炀很小的時候,曾經迷上讀《西遊記》,父親怕影響他學習,就把書偷偷藏了起來。
這種教養方式,不打不罵,卻像一顆柔軟的藤蔓,把張炘炀的生活控制得密不透風,也模糊了親子間的界限感。
父母的過度控制和過高期望,到頭來卻反噬了自己。
▎只重視學識,忽視了心智發育
和極高的智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張炘炀令人堪憂的人際交往和生活能力。
除了不買房就不答辯,張炘炀還公開發表過「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占著資源」的言論,引起了巨大爭議。
在學校,張炘炀和同學的相處還算融洽。但因爲他總是把「我想要成爲王者,要不然就沒有地位可言」挂在嘴邊,被大家善意的哄笑。
張炘炀的種種不成熟的言論,和他的成長環境其實有很大的關系。
一方面,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張炘炀一直是父母陪讀,過度重視學識,卻忽視了孩子的心智成長。
另一方面,張炘炀身邊的同學,已經開始步入社會,他也受到影響,開始早早考慮金錢、工作、房子甚至是擇偶等問題。
有了超出年齡的焦慮,卻又沒有足夠的閱曆和認知,支撐他面對生活的磨難和誘惑。
▎過快的發展,心理壓力巨大
考取博士之後,因爲沒有成果,張炘炀幾次更換研究課題,學業也進入了停擺狀態。
老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學問,更是要慢慢的磨,苦苦的熬,耐得住寂寞。
但在媒體的關注之下,急于求成的張炘炀,已經無法沉澱下來研究學術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從考取大學那一刻,張炘炀就生活在媒體的鮮花和掌聲之下。
這份光環,給了他喜悅和榮譽,更給了他倍增的壓力。
導師周教授曾對記者表示:「張炘炀的優勢僅僅在于年齡上,與其他博士生相比,他並無優勢可言。
社會上的媒體言論會成爲束縛他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會讓他迷失方向。」
8 年博士,終歸平庸
2011 年的央視采訪,應該是張炘炀最後一次出現在公衆視野中。
也曾有記者好奇,去詢問過他就讀博士的北航:張炘炀現在怎麽樣了?
校方的回答是:2019 年,張炘炀從學校結業。
算下來,張炘炀的博士學位,一讀就是 8 年,而且是畢業還是結業,也未可知。
有人曾到知網上查詢論文,也只查到了當年張炘炀的碩士論文。
也就是說,讀了 8 年的博士,張炘炀最終很可能沒有完成學業。
從「天之驕子」到「泯然于衆人」,張炘炀的故事讓人唏噓,同時也給了我們許多啓示和思考:
第一:真正的父母之愛,應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哪個父母都有。
但過度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終的結果,只會毀掉孩子,造成兩代人的痛苦。
從小的控制,讓張炘炀和他的父母彼此寄生。
等到想要獨立時,卻發現只要一方放手,另一方的人生就會瀕臨崩潰。
張炘炀 13 歲研一的時候,也曾拒絕父母的陪讀,獨自生活。
但全面管制,到驟然放手,讓張炘炀沉迷在網絡遊戲中,無法自拔,甚至一度連連挂科,交不上論文。
真正的愛,應該是一場恰到好處的退出,自然而然的分離。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不是像張炘炀父母這樣,不教孩子獨立,卻在長大後把孩子「丟下懸崖」。
第二:學識和心智,應該全面發展
俞敏洪曾經說過:如果孩子的生命裏只有學習、考試,哪怕考到北大、清華都沒有用。
美國學者勞倫斯曾做過一項統計:
從學術氛圍濃厚的幼兒園出來的孩子,成年以後一半會面臨情緒障礙,而那些以遊戲爲主的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只有 6% 面臨同樣的問題。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出一個獨立的人來,而不是學習的機器。
過分的重視成績、學業,卻忽略孩子的心理發育和性格培養,只會得不償失。
畢竟,知識可以從頭再讀,一個人的身心卻無法重新塑造。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第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張炘炀的采訪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
當火箭升空加速時,會出現超重,航天器裏的人會有嚴重的壓迫感,這是速度帶來的後果
每個孩子的成長,自有他的規律。
2 歲時就該有 2 歲的天真,5 歲時就該有 5 歲的可愛,8 歲時有 8 歲的淘氣。
就像教育家哲學家盧梭說的: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破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小時候做夠了孩子,長大才能心智成熟。
過早的沖刺,孩子看似贏在了起跑線,卻失去了後勁,跑完人生這場馬拉松。
如果張炘炀的父母能夠意識到這幾點,我想,張炘炀式的神童悲劇,應該不會上演。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庭的期望。但比起聰穎早慧,更重要的其實是讓孩子身心健康,有自己的興趣、理想和熱愛。否則,再好的成績,也更容易成爲“空心人”。觀察孩子的天賦,做好引導,才會讓孩子有幸福圓滿的人生。
END
結束11年新加坡的生活!我懷孕帶著5歲的娃回了中國又移民澳洲!這瘋狂又神奇的旅程…
獅城辣媽x疫情群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手動拉你進疫情群了解最新疫情動態回國機票、隔離最新情況備注:疫情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