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爆發超過一年半,全球疫情一波接一波。世界衛生組織嚴謹勸告各國,不能放松對疫情的防控,以免變種毒株的肆虐帶來持續的傷害。更不忘記敦促各國加緊疫苗的接種,爭取早日實現群體免疫以對抗冠病19。
防控冠病至今,不論各國采取了何種防控疫情的策略和手段,也不管如今的防控疫情的成效如何,能否擺脫疫情對國家的傷害,如今,無不聚焦在通過接種疫苗,以期早日實現群體免疫。
世間事,出人意料經常在發生。就像冠病爆發初期,西方社會出現群體免疫的看法,就被指責成大逆不道。確實,疫情初期就采取群體免疫對策固然不對,因爲不管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盡可能減少傷害是主政和決策者的職責。
但從醫療科學的角度看,提出這樣的看法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提醒人們應對大流行病的可能發展。慶幸的是,這一次解決群體免疫不是通過讓人們染疫,二是通過接種疫苗讓人們免疫。這一點值得世人謹記。
如今,疫情未除,新加坡爲何要走在全球疫情防控的前端,提出與疫共存的前提下,把冠病19當成方性的流感看待,從而開啓新常態的防控疫情新階段。
其實,道理很簡單。說白了,就是一要具備優良的醫療體系和資源;二是疫苗接種須高達百分之80以上,才有可能有效應對新常態下的疫情演變。
這裏不妨就個人的理解,談談相關的看法。
首先,須厘清防控疫情的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對病毒的了解;二是防控疫情的決策依據,三是整體應對疫情的有效性。
如果說,對病毒的了解,早已跨過了之前力求深入掌握全情的階段,實不爲過。最有力的說明就是,有效疫苗的開發與使用已成爲新的趨勢。如今的問題是,醫療專家和科學家要如何及時掌握變種毒株,以研發並提升疫苗的有效性。這關系科學問題。
新加坡對防控疫情的決策依據,大致上可分爲三個階段。這就是我們走過了常態下的初期防控階段。即從去年1月到4月初的防控舉措,從松到緊。然後,由于防控失准,疫情惡化,不得不實行阻斷措施而進入非常態階段。同年6月初開啓的解封第一階段,直到12月的解封第三階段,體現的是從緊到松的過渡時期。今年以來,疫情雖然有起有落,不過社區病例一直還能有效的控制在低端。5月出現的新一波疫情,如今也已受到良好管控。
這說明,新加坡追求的不是疫情歸零,而是有效的疫情管控。其政策目標就是盡可能恢複經濟和社會活動,以減少冠病帶來的傷害和損失。盡管如此,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新加坡所期待的。換言之,新加坡正隨著防控疫情的進展,試圖把冠病疫情當作地方性的流感看待,從而開啓新常態的抗疫新階段。這關系理性決策問題。
新加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最重要的考量,顯然是來自這期間防控疫情所取得的的成績與經驗教訓。盡管新加坡在防控疫情的世界排名位居110,高達6萬2000多起。但對比其他國家,死亡病例只有36人,醫療體系從未出現擠兌,這就意味著,它是真正做到了有效應對冠病疫情的國家。可以說,正是這樣的基礎和條件,提供了新加坡以新的思維迎戰未來的冠病疫情。
再者,從政府公布到8月9日國慶期間,或者較後,一旦全民疫苗接種達到百分之80以上,就有條件邁入新常態的抗疫。到時的防控舉措將與如今的有著巨大差別。就是不再以追蹤和隔離爲重要手段,而是專注受感染者的病情的輕重,采取不同的醫療應對舉措。
也就是說,當全民接種疫苗達標後,冠病引發的效應勢將出現新的情況。這就是,即使被感染也不會出現嚴重的病情,如生命受威脅。即使病情較嚴重者,也可通過提供氧氣和住進加護病房獲得應有的照顧。
話的說回來,新常態絕不是因爲有了上面提到的基礎與條件,就可一蹴而就。事實並非那麽簡單。到時我們將面對的疫情,不僅必然有來自國外的,特別是開啓更寬松的入境舉措,也隨時地面對社區病毒再次傳播的風險。
這就意味著,原本有效的某些基本防控舉措,依然是會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被應用到新常態。就像快速檢測,企業和團體自行檢測;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勤洗手、戴口罩等。
寫到這裏,不禁讓我想到多年來發生在新加坡的骨痛溢血症。政府通過整體預防措施,去年還是出現32人病逝。反觀一年多來,因應骨痛溢血症和冠病19的防控舉措,就凸顯了兩者造成的影響,其差異是何其之大。以此觀之,就不難明白新加坡政府爲何敢在全球疫情依然存在的威脅下,思考與啓動新常態的抗疫。
當然,這一對策,並非毫無風險。但從國家的需要看,能做而不做是失責懦弱;能做而又能做到最好,無疑是衆所期待,且體現出決策者的勇于承擔。
新加坡又將交出怎樣的成績,雖有待證明,但自成一格的對策,已成標志。不論下來的結局如何,不會也不可能有作業可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