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來自印度的就業准證持有者比率從2005年的13%增加至2020年的26%,相比之下來自中國的就業准證持有者比率相對保持穩定。
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周二(7月6日)下午在國會發表部長聲明時透露以上數字,並強調印度就業准證持有者比率提高並不是因爲新加坡—印度全面經濟合作協定(簡稱CECA)的關系。
陳詩龍指出,自2005年,持就業准證持的外國人國籍基本保持一致,來自中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英國的持有者,占全體就業准證持有者的大約三分之二。
他說,所有工作證件持有者都必須滿足相同的標准,才會獲准在本地就業,不論對方來自什麽國家,當局都一視同仁。
陳詩龍說,印度籍就業准證持有者比率上升反映了全球科技人才的供需趨勢,這種現象並非新加坡獨有,而是全球性的。
“這是數碼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的,隨著每個行業都開始數碼化,他們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出現顯著增長。”
他指出,新加坡沒有足夠的本地人才填補數碼領域的職缺,單單在資訊通信領域,目前就有6000個職位空缺。
“從哪些國家引進人力的決定權在于各家企業,依據的是他們的需求和人才的供應。中國和印度是世界兩大科技人才供應國,但中國已經萌生了大量‘獨角獸’,自身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很多中國人才選擇留在中國工作。”
“獨角獸”指的是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起步公司。
陳詩龍指出,與之相反,印度的科技人才則繼續往外尋找就業機會,他們也有會說英語的優勢。
陳詩龍也說,印度目前是國際移民的最大來源國,去年國際移民多達1800萬,比2000年增加了1000萬,除了成爲美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也是英國第三大移民來源國。英美兩國也在大力投資發展技術能力。
“新加坡企業除了在培養科技人才,也是人才的使用者。考慮到我們的人力缺口,就算員工不來自印度,也會來自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