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位部長昨天(12日)在“慧眼中國環球論壇”上發表演講,積極肯定了東盟與中國建立對話關系30年來,不斷深化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期望未來雙方加強實體與數碼聯通,攜手拓展區域發展新機遇;期待雙方繼續秉持互惠互信的原則,開展區域合作。
△新加坡貿工部長顔金勇 圖片來源:論壇主辦方“通商中國”
新加坡貿工部長顔金勇在演講中說,新加坡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優越,在疫後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之際,東盟與中國的“中國+1”供應鏈戰略具有強烈吸引力。在實體連接方面,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在疫情期間爲促進中國與東南亞之間食品和醫療用品等重要物資的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貨運量同比增長三成。區域間的高度聯通將推動疫情後經濟複蘇。在高度數碼化的今天,新加坡、東盟與中國可通過加強供應鏈韌性和不同平台間的協作能力,提升競爭優勢。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 圖片來源:論壇主辦方“通商中國”
新加坡衛生部長、新加坡——廣東合作理事會新方聯合主席王乙康發表演講指出,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窗口。在大灣區強勁發展勢頭的帶動下,新加坡和大灣區之間的合作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雙方可通過拓展制造業和金融領域合作以及有序恢複人員往來,爲促進和深化新加坡與大灣區在後疫情時代的合作創造條件。他提出雙方可在制造業、金融業、知識産權、生物醫藥領域、建設綠色經濟、推動人才交流和帶動創新生態系統8個方面開展互動合作。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 圖片來源:論壇主辦方“通商中國”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闡述,由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商品與資本、人員與文化數千年來在該區域與中國之間的流動從未間斷。過去10年,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增加超過一倍。地理環境及人口結構雖然提供了區域經濟體融合的契機,卻不足以“決定命運”,東盟和中國要確保經濟合作的可持續性,還須拓寬和深化貿易協議網絡,連接供應鏈和價值鏈,並培養對彼此條例及規則的兼容性。陳振聲說,勞動力密集型産業會自然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富國家的說法已越來越受爭議。這是因爲,今天的企業在考慮落地與投資地點時,將越來越重視自動化、熟練勞動力的供應、知識産權保護以及調動資本和人才的能力,勞動力和資本市場也日益從區域走向國際。因此,在勞動力供給或勞動成本以外,中國和東盟須探索及發展新的互補關系。
參加此次論壇的部長們期待東盟與中國在牢固的聯系中繼續耕耘,進一步推動區域蓬勃發展:“曆史不是偶然,未來不是必然;秉持互惠互信,前景生機盎然。”(總台記者 鄧雪梅)
(編輯 李佳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