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象征公民工作組的調查報告建議,還包括:激發國民的使命感、防止國家符號的濫用,以及審查使用這些符號的相關立法和指導方針。
一個公民工作組向當局建議,使用多種官方語言舉行升旗禮,並且增進人們對國歌內容的理解,以普及國歌和國旗等國家符號的象征意義。
國家象征公民工作組的調查報告建議,還包括:激發國民的使命感、防止國家符號的濫用,以及審查使用這些符號的相關立法和指導方針。
工作組前天(7月16日)向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提交了名爲“我們的象征、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新加坡”的報告,根據調查結果將建議歸納爲四方面,分別是:激發日常討論、重新設想共同經驗、提高國家象征符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重新定義創意並負責任地使用國家符號。
具體的改善建議還包括使用多種官方語言舉行升旗禮,以及設立舉報非法使用國家符號的數碼平台等。
新加坡國旗和國歌等最早的國家符號誕生于1959年。工作組于今年3月展開一項調查,希望了解時至今日這些符號對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起到怎樣的作用。共有近1500人參與調查。
國旗作爲國家象征 民衆認爲應規範使用
調查顯示,新加坡國旗作爲國家的象征,不僅常出現在慶典等公開場合,也常出現在藝術品、紀念品及網絡平台上,規範使用國旗對新加坡人而言至關重要。但相較于指正網絡平台上的不規範使用,新加坡人更善于糾正實體國旗的擺放問題。
調查也發現,大多數新加坡人能夠很好地理解國家信約的內容,在聽到或誦讀國家信約時,內心有強烈的國家歸屬感。信約內容仍適用于當今社會,能夠強化國民的國家身份認同。但據教育工作者觀察,學生在日常升旗禮時並不能全心全意地唱國歌,對國歌歌詞的教育仍須要加強。
另外,新加坡人認爲魚尾獅這一形象雖然對外國人或遊客而言,是能夠代表獅城的符號,具有較高辨識度,但並不傾向于用它來表達愛國情懷。人們也覺得國花卓錦萬黛蘭不適合表達愛國情感,而更適合作爲國家紀念活動上的服飾或禮品的圖案。
文社青部將聽取藝術工作者及海外新加坡人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並征詢其他政府機構對《新加坡國徽、國旗與國歌法》(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以及其他指導准則的修改建議,在今年9月前對該報告作出回應,預計將在2022年向國會提交修正法案。
工作組成員:國家符號反映價值觀
去年12月,文社青部面向新加坡人公開招募國家象征公民工作組的成員。工作組後來由47名來自不同性別、種族、年齡及專業領域的新加坡人組成,其中最小的16歲,最年長的82歲。
最年長的成員符致君(82歲,退休)出生于英殖民統治時期,他認爲國家符號的意涵並沒有完全普及。
符致君表示,“在我看來,國家符號對維系新加坡的團結與強大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更加了解這些象征符號所反映的理想與價值觀。尤其是對我們這一代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來說,這些教育是缺乏的,我們在學校沒有接受過新加坡曆史的教育,反而更熟悉英國曆史。”
過去三年都參與國慶慶典工作的陳柏龍(31歲,創意制作人)也希望借此機會探索國家符號的象征意義,“我非常想了解這些標志對我們的同胞意味著什麽,以及這些符號如何在國慶這種大型活動或表演中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