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的內心能否“靜”下來
今天是大年初八,在家的日子不知不覺過了10天。很少能有這樣的一段時間,可以靜靜地觀照自己。不必上班,不必出門,不必社交,這樣的日子,你熬得住嗎?
除了每日的生活所需,還可以在家幹什麽?讀書、觀影、還是寫作······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不是這個,因爲有兩個字已經在我們腦海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無聊”。
因爲這樣安靜的日子很少,街上空無一人,所有的娛樂的場所大門緊鎖,等一切安靜下來,唯一不能安靜的是我們的內心。故一面我們發著朋友圈勸著大家不要出門,一面自己那顆騷動的心已經飛出了九霄雲外。
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
——叔本華
曾幾何時,我們已經靜不下來聽別人把話說完,靜不下心來看一本書。我們想念美食,盡管口欲能帶來疾病,我們想要打牌或遊戲,從中獲取刺激 ,且愈老還愈不安甯,在不能出門的日子,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加焦慮更加不安。
在以色列,有一個安息日,這一天最大特點是不能工作。商店、飯店、娛樂場所大都關門謝客,公交車也停運,人們在家中靜心祈禱、反思,嚴禁走親訪友、外出旅遊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唯獨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讀書。也因此,猶太民族的人口只占世界的0.2%,但在過去的100多年裏,他們卻獲得了近30%的諾貝爾獎。
在巴厘島,每年的新年叫做寂息節,所有人都靜靜地待在家中不允許出門,不得點燈,不得燒火,大家基本都會清食冥想,審視自己這一年的不足與成長。在那裏,新年是與自己待在一起的一天。
中國人的新年往往是熱鬧非凡,爆竹震天響,走街串巷互相拜年,卻遺忘了拜訪自己的心,與自己做一次對談,沉澱下來仔細看看自己的人生,審視一下自己過往的種種,真的是喜樂平和的嗎,或者還有很多舊有習慣可以改進、改善。
當我們不再熱衷于社交、娛樂——
全民族靜下來,是一個國家開始進入深度思維的開始。
02
人類社會能否“靜”下來
今天初八,很多商家,冒著危險還是選擇在這天開張,不是他們不知死活,而是他們要面臨著房租,員工工資等一系列消費成本,迫于生存的壓力,他們必需營業。試想一下,如果這場疫情還將持續一個月,我們的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困境?有觀點說中國經濟將退後20年,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這種情況若發生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結果也是一樣的。我不得不說:
人類社會就像一個陀螺,必須高速旋轉才能實現其自立。
這就解釋了上一個問題,爲什麽我們的內心靜不下來,因爲我們的外部條件——社會,無法讓我們靜下來。
社會無可遏制地在高度發展,你看,街道上行人的步伐越來越快;工廠中工人的手腳越來越利索,學校裏學生的眼睛越來越近視,衙門內官員的神經越來越緊張,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短促,信息的翻倍數量越來越膨脹,物質的消費欲望越來越熾熱·····
至此還不算完:科學發明的威力越來越強悍,生物技術的革新越來越離奇,生産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巨大,生態環境的汙染越來越失控······
在這樣的外部條件中,倘若我們超然物外,不求進取,是否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貪”由此被奠定爲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基層規定。
若我們積極進取,必然陷入兩種窘境:條件太過雜多而致“煩忙”無休;條件占之不足而致“煩神”不已,于是“煩”也就成了人性中無可消解的心理狀態。
它們建構起了人類“生存焦慮”的基本框架,我們無論怎麽掙脫也是徒勞。
一場“疫情”,改變不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生存狀態,我們的內心無法一直靜下來,整個社會也無法永遠靜下來。
千年前的孟子高呼“萬物皆備于我”,仿佛萬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都要由人來擺布和衡量。現在,我們連自己的內心都擺布不了,更別說擺布這個社會了。
我們人類究竟是不是天子驕子?我們在大自然中究竟處于一種什麽位置?都值得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