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9日),立化中學發生命案。一名16歲的中四生涉嫌手持斧頭砍傷一名13歲的中一生,後者不治身亡。
知情人說,“斧頭男”的班級就在案發廁所旁,案發時他們正在吃午餐。嫌犯當時就握著斧頭站在門外,目光茫然又渙散。
在案發後,校內一名體育老師拼命勇奪斧頭並當場將他制服。另一名老師則快速疏散班裏的老師和學生。涉嫌用斧頭砍死學弟的中四生目前已被捕,在7月20日將在謀殺的罪名下被控上法庭。16歲少年今早在謀殺罪名下,通過視訊被控。根據控狀,被告涉案時間于昨天上午11時16分至11時44分之間,地點是立化中學的四樓廁所內。主控官庭上向法官申請將被告還押至樟宜醫療中心進行精神評估,得知他曾是心理衛生學院的病患。他于2019年因企圖自殺,曾被送往心理衛生學院接受精神評估。由于被告未滿18歲,主控官也申請禁令(gag order),懇請法官以保護被告爲由,讓媒體不得報道任何可泄露他身份的資料。法官批准主控官的申請,下令媒體不得報道任何會透露被告身份的資料,並將被告還押至樟宜醫療中心進行精神評估,于8月10日過堂。 新加坡校園曾發生過類似砍人案件。 過往案例一:2009年3月2日,南洋理工大學一名21歲印尼籍畢業班學生在導師辦公室與導師討論論文,刺了導師背後一刀,之後在校園裏一座橋上墜落死亡。調查顯示他是自殺。
過往案例二:2015年3月9日,ITE西部學院一名17歲學生與另一學生起爭執,用面包刀劃傷對方左手臂、後背和左耳後方。爭議起因與傷者女友有關。
嫌犯被判改造。學生在在校園中涉嫌殺人的,昨天是破天荒。教育部長親自到現場新加坡社會各界哀悼教育部長陳振聲在探訪發生命案的立化中學後表示,當局將盡全力幫助師生和家長渡過難關。同時也會和警方密切合作,調查這起事件。陳振聲表示,學生家長若有任何需要援助,一定要讓教育局知道。學校和教育部的輔導員將會盡力提供幫助。新加坡社會各界爲年輕死者進行哀悼。陳振聲將臉書頭像更改爲灰色的立化中學校徽。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也將頭像變爲了灰色。他今早(7月20日)在臉書上透露,初步調查嫌犯可能是從網上購得的斧頭。他表示家長碰到最糟糕的其中一個情況,就是從校方那裏聽到自己孩子被殺害。對死者家庭深表哀悼。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達了他的哀悼。他說:“我們對立化中學發生的事情深感震驚和悲痛。我立即想到的是失去孩子悲痛的家庭。他們的痛苦和損失是無法想象的。”
昨天(7月19日),在慘劇發生幾個小時後,便有民衆自發穿黑色衣服將鮮花放置在校門口以示哀思。(鮮花放在立化中學門口) 《新加坡眼》APP網友林嘉西邊雨在“獅城茶館”發帖表達了沉重的心情。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敲響社會警鍾事發後,電台名人Joakim Gomez在Ins上鼓勵學生們如有任何問題一定要和輔助員或自己信任的人交談,並告知你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對抗這般困境。
目睹命案的孩子應在近期進行密切觀察,若出現憂傷症狀,包括哭泣、恐慌症、害怕上學等,應及時進行問詢找專業人士協助。而涉嫌謀殺的學生,在去年疫情期間便曾有自殺傾向,這敲響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警惕。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助理院長吳木銮表示,即使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8年,新加坡的自殺率就上升了10%。年齡在10至19歲的男生自殺率是曆年最高。對于兒童自殺,部分原因可能是社交媒體曝光率的增加,以及父母對孩子們的期望增加,導致了兒童承受更多的壓力。2019年的一篇文章也顯示,越來越多新加坡頂尖學校的學生被轉介到心理健康研究所接受治療。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虐待兒童案明顯增多,這對年輕一代已然構成公共健康威脅。在此特殊時期,父母在與年幼孩子相處時,很容易出現關系處理上的困境。那些在年幼時曾遭遇虐待經曆的父母,在這個時期更糾結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亟需解決這一問題,以增強全社會的心理韌性。吳木銮教授與唐百文撰文提出,爲了應對疫情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各個國家有必要引入一些新的幹預措施。首先,學校應實施同伴計劃,使兒童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福祉。通過對選定的兒童進行培訓,可以使他們具備積極傾聽和響應的能力。一般來說,讓孩子們學會相互支持,將有利于建立一個安全的學校氛圍。那些經曆過家庭暴力的孩子也會更願意與訓練有素的同伴或值得信賴的成年人談論他們的經曆,從而使他們獲得恰當的幫助。第二,不應使有施行家暴風險的父母處于孤立難援的境地。政府和社會應及時介入以幫助他們應對複雜的心理問題,共同走出困境。由于心理健康失調對低收入家庭的打擊更加頻繁和強烈,只要疫情還在持續,就應該爲這些父母提供額外的、有充分補貼的育兒支持。包括在下班後提供心理健康小組治療課程,以及爲他們的孩子提供課後活動項目。在疫情期間遭受虐待的兒童,負面經曆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因此,作爲公共健康促進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對他們的保障——讓孩子們可以與學校裏值得信賴的同伴和成年人分享他們的家庭煩惱。另一方面,有家暴傾向的父母不應該被視爲 “敵人”,而是那些應獲得額外資源的人,以完成養育“COVID一代”的艱巨任務。在亞洲,家庭價值觀非常重要。由于父母普遍重視兒童的學業,兒童同時被置于持續的壓力之下。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采取行動,減輕父母和兒童的負擔,並通過推進一些預防措施提高家庭幸福感。如果我們付諸行動,那麽這些在危機下的經驗(痛苦的過程)將有可能變得更有價值。主要參考資料:Global-is-Asian,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作者:Gwendolyn Thong(唐百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公共政策碩士畢業生;吳木銮,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副教授、助理院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本文內容來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或其他機構組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