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副議長點名教育部長陳振聲發表部長聲明、議事廳裏的電視屏幕打上“部長聲明:立化中學事件”的字幕時,議事廳裏的氣氛突然變得凝重。雖然從公衆席隔著玻璃,只能通過傳聲系統聽議事廳裏的白噪聲,但能明顯感覺到議員之間的交談聲戛然而止,平時因低著頭翻閱資料而不輕易看到的臉龐,此刻也都凝神望向議事桌。
校園發生血案,本就駭人聽聞。過去一周,有太多的情緒難以沉澱,許多信息甚至也無法用理性來解釋。
由于不便透露更多案情,陳振聲的聲明大多圍繞事後的應對措施,議員們也從師生是否有足夠准備、加強學生抗壓能力、如何提供更完善的心理援助等方面,試圖理出一些頭緒。
陳振聲在回應中反複強調了幾個重點:學校是學生可以信任的空間,要保持學校安全;情緒問題不要害怕求助,更不要歧視尋求幫助者;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不必追求他人認同;社會應該留意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能獲得所需的援助。
盡管目前已有不同的求助渠道,但議員們也關注,需要幫助的人和他們身邊的人是否知道怎麽獲得這些幫助。
陳振聲在答複官委議員莎希拉醫生的提問時,指出了社會各方有責任向有需要的學生和家庭伸出援手。
然而,能怎麽更准確識別一個人是否需要幫助,以及辨別需要什麽樣的幫助,才能完成社區援助服務和有需要群體之間最後的銜接,這方面資源和信息相信仍是公衆日後在面對心理衛生相關課題時須掌握的。
談到不同部門是否掌握求助者病曆時,陳振聲說,有關單位會確保內容保密,但如果當事人在過程中透露有傷害他人的意願或行爲,當局有責任確認並評估是否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來保障求助者與他人的安全。
所謂防不勝防,要准確拿捏事態是否有升級的風險,同時盡最大努力保護求助者隱私,並非易事。
也確實如陳振聲所說,兩者之間必須找到“良好平衡”。不過在實踐中,要在每件個案上都找到這樣的平衡,談何容易。最好的防護,仍是做好平日的心理建設,把出現“不平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關于立化中學事件的部長聲明加上辯論長達兩個半小時,最後一名獲點名發問的議員傑樂·大衛(宏茂橋集選區)提問時,自嘲自己的問題興許有些天真。他問該怎麽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其實,這個“天真”的問題,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陳振聲提醒,大家不能假設這類事情不可能再次發生,但希望通過相互扶持,減少悲劇重演的可能性。
他也反複呼籲家長不要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而是應該多給予孩子肯定,並讓他們有信心找尋自己的道路。
相信不少關心這個事件的人,都希望能掌握更多細節,但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現階段無法披露更多相關信息,更不宜憑空臆測。目前該做的,是讓受創傷的心靈有療愈的空間。
回到核心的問題:校園是否安全?學校的應對機制是否完善?
我想立化師生用他們的行動和堅毅精神在這份考卷上做出可貴的回答。
如果說此次事件教會了我們什麽,那就是我們還得對心理健康課題有更正確和深刻的認知,才能消除社會的眼光,讓有需要的人及時求助。最起碼,我們在思維上應意識到,“求助並非懦弱的體現,而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克服心理健康問題,是這個社會必須共同正視的挑戰。沒有人有所有的答案,一路上也難免摔傷,但我們能給自己多一些勇氣,哪裏跌倒,就哪裏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