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者被疫情推了一把,破釜沉舟利用間歇性斷食法,成功甩掉近14公斤贅肉,還帶動身邊親友加入減肥行列。
2009年5月,前《聯合早報》記者盧麗珊告別10年記者生涯後,到俄羅斯住了八年,2017年移居台北,從事琥珀珠寶業至今。
多年來,身高163公分的麗珊(51歲)體重維持在55公斤左右。到了2017年間,她發現體重開始增加,但因爲其高度的體重上限是65公斤,也就沒太在意,毫無減重的迫切感。
當朋友不斷提醒,她也覺察到穿不下舊衣時,愕然發現已“回不去”。2019年12月,她的體重已達64.4公斤。
麗珊的家族有糖尿病遺傳史,家人多數超重。疫情期間體檢結果顯示她也超重,就如當頭棒喝。“還是疫情推了我一把。鎖城封國的客觀條件,終止出外用餐的誘惑,我決定試試,看能否減肥。”
2020年3月,她啓動“減重工程”。10個月下來,終于達到體重減至51公斤的目標。
她指出,減重方法很多,斷食和減醣只是其中兩種。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是近年歐美盛行的健康管理方式,可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消化功能,增加體內“自噬”(autophagy)功能,簡單來說是讓好細胞去吞噬壞的細胞。
麗珊有四大減重原則:
■多吃原型食物 采“168”原則
減少或不吃精致澱粉和高糖分食物,以蔬菜、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和蛋白質取代;吃糙米飯以及例如馬鈴薯和芋頭等的原型食物。
她也采納168間歇性斷食,把進食時間維持在八小時,可挑選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時段,其余16小時空腹,可喝無糖茶水、咖啡等。
■不餓肚子
減重不一定要挨餓,而是調整飲食。她說,減重過程須挨餓是錯誤的,也無法持續。
■從“小工程”做起
從覺得最難的地方做起,比如咖啡不放糖,適應了再“戒掉”面包,一碗飯改吃半碗等。“不要強迫自己一次做太多。只要有意識地從一點點做起,身體就會回饋你。”
■量體重
追蹤進展,否則容易放棄。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沒有傷害,就沒有動力。她說,十個胖子八個失敗,“其余兩個沒失敗是因爲根本不覺得需要減肥,就像我之前一樣。”
瘦身成功後,她感覺全世界漂亮衣服都可以穿上了!“主要是觀感好些,鏡子裏看到的不再是體態臃腫,手臂松垮垮的人。”
麗珊的成功,也激發衆親友們。其中一個朋友身高155公分,疫情期間瘦了25公斤,現有體重約50公斤。
“這朋友還特地報讀縫紉課,自己修改穿不了的寬松衣服,算是意外收獲。”
雖然成功瘦身,但麗珊認爲,“革命“還未成功。“體重減輕僅僅是第一步而已,我們絕不能忽略其他的健康指標,例如體脂和膽固醇等,必須進一步將運動融合到生活中,再配合健康飲食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