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鄒市明:我絕對不是條件最好的,但是我絕對是最努力的。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一個“奧運二代”悄悄登上熱搜,他就是鄒市明的大兒子鄒明軒。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朋友也許都還記得那個一頭卷發、胖乎乎、懶洋洋的“小吃貨”。
但是,當他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已經入選國家馬球隊。
無數人表示驚訝,覺得“反差太大”。
但是,一位網友卻點出了多年前的一個細節。
“他摔跤那段就能看出來,這個小孩又專注又抗壓。”
時間回到2015年,4歲的鄒明軒通過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在很多人的眼中,對這個小家夥的印象就是“暖心”、“呆萌”。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之後的一場草原摔跤,卻讓我們見識到一個孩子堅韌。
面對“專業”的哈薩克族小哥哥,鄒明軒全程“戰神”附體,即使一次次被摔倒,也努力爬起來,向對方發起沖擊。
明知道面前站著的是“不可戰勝的對手”,這個4歲的小男孩卻始終遵循規則,沒有耍賴、更沒有放棄。
一直到結束,他才晃著小腦袋懵懵地站起說道:“我都快被摔瘋了。”
而一旁站著的父親,除了大聲鼓勵,自始至終都沒有上前攙扶。
在《你好爸爸》中,鄒市明說過一句話:
“我絕對不是條件最好的,但是我絕對是最努力的。”
這也是他的恩師,中國拳擊金牌教頭張傳良對鄒市明的評價:
鄒市明的先天條件並不理想,唯一的優點就是肯下功夫。
潛移默化之中,這句話也在影響著這個家庭裏的下一代。
當那個小小少年,顫顫巍巍地跨上小馬駒,邁開第一步起,每一滴汗水都彙聚成了未來最好的自己。
02
鄧亞萍: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
在中國的奧運史上,鄧亞萍代表了一段傳奇。
可化身人母,鄧亞萍也有自己的苦惱。
或許是基因遺傳,兒子瀚銘有非常不錯的乒乓球天賦。
但是和很多少年人一樣,瀚銘“愛好廣泛”,有段時間還沉迷上了電競遊戲,並且對職業選手心生向往。
“媽媽,這也是一項競技體育。而且我在業余選手中大概是北京市前八的水平。”
鄧亞萍是運動員出身,深知競技體育的殘酷。
她並不想給孩子潑冷水。
因爲從小到大,父親給她的教育就是“大膽嘗試”。
後來,她親自帶著兒子考察了兩支職業戰隊。
當兒子聽到那句“電子競技每天訓練12小時就放棄了。”
因爲和打乒乓比起來,電競的訓練強度要大得多。
這並不是說孩子不能吃苦,而是電競只是一個少年的“一時興起”。
前前後後,小瀚銘學過跆拳道,練過羽毛球,還鍾情過足球和籃球。
最終,他把所有精力放到了乒乓球上。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結果:
2020年北京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單打冠軍。
爲此,這個“怕吃苦”的少年,吃了很多人吃不了的苦。
有一次,在母親的要求下,瀚銘練習側身位發長球。
就這一個動作,他足足練了兩個半小時。
年少的心,可以向往無邊的天際。
但是當你有了選擇,就應該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地走下去。
就像鄧亞萍對兒子的那段告白:
“其實只有你自己知道,媽媽讓你打球,不是讓你拿世界冠軍的。媽媽真正想帶給你的,其實是那種精神素質,無論遇到什麽挑戰,都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質。
比起甩鍋給人生,跟自己較勁是非常辛苦的……但情願痛,也不要甩鍋給人生。”
03
劉璇:越自律越自由。
當年叱咤體操賽場的“璇美人”,是很多男孩子的夢中情人。
但是,當劉璇退役後,誰也沒想到她竟然成了一位“虎媽”。
因爲兒子雄赳赳是過敏體質,劉璇就嚴格控制一家人的飲食,減少零食和糖。
眼看著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她又搬出自己運動員時候的行爲准則,爲兒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
准確到每天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幾點學習、幾點玩遊戲……
希望減少孩子對電子産品的依賴,全家人就一起不看電視,不玩電腦,只用手機接打電話。
並且,將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書籍上。
有時候孩子調皮,不喜歡學習,練字的時候滿地打滾。
劉璇也毫不憐惜:
“寫字這件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你哭也得寫,不哭也得寫,開開心心地也得寫,翻滾著也得寫。”
在“虎媽”劉璇的調教下,兒子小小年紀不僅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還成了一個貼心的“小暖男”。
而這一幕幕被電視節目完整地展現在全國觀衆面前,大家卻直呼劉璇太凶。
但是作爲一個母親,劉璇卻有著自己的良苦用心:
“越自律越自由。你做一件事情,你想要自由,完全沒有邊界,是不可能的。這個社會有社會的規矩。”
在孩子心性未定的時候,家長有義務給孩子立規矩。
因爲你不立規矩,終有一天這個社會就會給你長教訓。
04
郭晶晶:人生不會永遠贏,但是你可以贏得更好的自己。
雖然褪去了奧運冠軍的光環,但是郭晶晶依然是奧運會上的常客。
7月22日,郭晶晶以國際泳聯技術委員會委員的身份遠赴東京。
作爲3個孩子的母親,雖然有點不放心,她還是不得不把孩子們交給了丈夫霍啓剛。
但是,很快“意外”就發生了。
3天後,郭晶晶正在女子雙人跳水決賽上給裁判打分,網友們就集體向她打起了小報告:
“趕快去看看你家老公和仨娃吧。”
原來,趁著郭晶晶不在,霍啓剛帶著三個小家夥“放飛自我”了。
“媽媽不在,吃麥記吧,簡簡單單又一餐。”
被網友揭發這個爸爸有些“不稱職”後,霍啓剛趕忙接著記者采訪的機會解釋道,“只是偶爾爲之”。
然後在微博上自覺地上傳在家帶娃的日常。
霍爸爸的帶娃水平“有待觀察”,但是乖巧懂事的小家夥們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與此同時,伴隨三個孩子的頻頻上熱搜,晶晶媽媽的一段關于子女教育的采訪,走紅網絡。
一個是跳水冠軍,一個是香港體育委員會委員。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夫妻倆都很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
平常也經常會鼓勵孩子參加一些比賽。
可小朋友的勝負心強,遇到挫敗往往會灰心喪氣。
作爲冠軍媽媽的郭晶晶沒有一味地鼓勵,也沒有給予苛責,而是對孩子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人生就是這樣,沒可能永遠贏的。輸掉後你要從中找到自己的問題,不斷地改進自己。”
作爲“常勝將軍”,郭晶晶對孩子的這番教誨並非“凡爾賽”,而是一個母親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人生的跑道很長,不在于起跑時的領先,而在于途中的堅持並最終超越自己。
于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霍家孩子,永遠都是那麽溫暖有愛、充滿朝氣。
05
郎平:你不必成爲我,但是你可以像我一樣勇敢。
在中國,郎平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她還是一種精神。
但是,我們很少去關注她另一重身份:母親。
去年《奪冠》上映,我們在電影裏看到了一張和青年郎平極爲相似的面容。
她就是郎平的女兒白浪。
現實生活裏,白浪沒有成爲“郎平”,電影裏她的身影卻和母親重疊在了一起。
在短片《想不到》中,白浪說:
“你身上有那麽多我想不到,但我卻越來越像你,你的倔強、堅持、不顧一切……我不一定會像你一樣偉大,但我會像你一樣勇敢。”
白浪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是跟隨父親在美國長大的。
在白浪的記憶裏,母親郎平總是在天上飛來飛去。
很長時間,她都見不著媽媽一面。
因爲那時候,郎平已經是中國女排的主教練。
但是離開並不代表缺席。
在自傳《激情歲月》裏,郎平說:
“我給美國打電話,一會兒叮囑保姆要給浪浪多喝水,一會兒又關照他(前夫)用涼毛巾敷在浪浪頭上降溫。說的其實都是廢話,但不說不行,說了心裏才踏實。”
但凡能夠給予孩子的陪伴,郎平也一定堅持親力親爲。
你可以在體育賽事的鏡頭裏,看到排球場上,一邊觀看戰局,一邊緊緊抱住女兒的教練。
也能夠在郎平的自傳裏,發現那個滿懷負罪感,爲女兒趕蚊子、壓被子到夜深人靜的母親。
多年後,白浪終于明白了母親的偉大,因爲母親的勇敢和堅強,從小就倒映在她的心中。
如今的白浪沒有女承母業,但是她卻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斯坦福,畢業後進入金融行業,開始走向自己的遠大前程。
很喜歡白浪在演完《奪冠》後說的那句話:
“受過苦、受過傷,但也因此更了解媽媽,我重走了媽媽作爲一名運動員的路。好像,也找到了自己。”
06
關于孩子的未來,我們常常記住一個詞:望子成龍。
卻偏偏忽略了另外一個美好的詞:芝蘭玉樹。
東晉時期,謝家長盛不衰。
家族子弟如芝蘭玉樹般高貴,個個有出息,不是入朝爲官,就是文采風流。
人們豔羨之余也心生疑惑,以爲這裏面一定有什麽奧秘。
名相謝安聽到後,只說了一句:
“我自教之。”
什麽意思?
言傳身教。
你想要孩子成爲什麽樣的人,你首先得是什麽樣的人。
爲什麽很多奧運冠軍的孩子都能夠在某一方面脫穎而出?
關鍵不在于他們能夠爲孩子提供多好的學習條件,而是他們自己就是從磨砺中一步步走來的。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話: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管教,先自管,而後管人;家教,先自教,而後教子。
如是而已。
-END-
往期推薦
“我最親愛的四喜走了,帶走了我在新加坡16年的青春和回憶…”
獅城辣媽x育兒群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
手動拉你進辣媽的群
一起抱團育兒~
記得一定要備注:群名字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