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的員工受訪時表示,身邊的外國同事豐富了他們的工作經驗;跨國的環球網絡,也擴大了他們的視野和接觸面,事業和個人成長的道路更壯闊光明。
加入兩年 獅城女科學家升爲主任
身爲細胞和組織工程組主任,盧意華在科學研究之外,也有機會展現跨領域的潛能。
39歲的新加坡人盧意華是一名高級科學家,工作離不開研究、創新和孵化新技術。
加入德國的特種化學品跨國公司——贏創工業集團(Evonik)兩年,盧意華今年提升爲細胞和組織工程組的主任之後,工作有了新層次和多元化。
她說:“成爲中階管理層後,我需要接洽更多利益相關者,例如和市場行銷、生産、以及醫療界和研究合作者。我有機會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研發材料,用大家能溝通的語言,更有效地進行交流,銜接研發和應用。”
“此外,作爲主任,我有機會磨練軟技能,培養領導才能和人際關系的技巧。”
細胞和組織工程是贏創的重要業務之一,該團隊的目標是研發更具持續性的生物材料,促進細胞和組織的生長。這些材料是再生醫療和移植上的重要原料,也爲意外或疾病後的組織再生帶來解決方案。
嘗試新挑戰 有海外學習機會
盧意華說,贏創的環球網絡很大,有食品、醫藥、工業等領域,也有各類産品和原料的研發、生産及制造,在同一個公司就有很多嘗試新任務的機會,也能到海外學習和磨練。
盧意華說,贏創讓她看到多元化職務的結合,包括科學研發和專門領域的發展,各種培訓和引導也幫她在新職務間遊刃有余。
她表示,她和其他本地雇員經常與來自外國的同事互相交換心得和經驗,大家互相學習,是很好的工作體驗。
派往美國觀摩 事業更上一層樓
林德川曾被派往美國學習,跨國公司的工作讓他掌握很多寶貴經驗。
37歲的林德川記得,他加入贏創不到半年,就被派到美國的公司去學習,一回來就被委派新任務和挑戰。
“當時連我自己都沒有把握,公司就讓我在事業上進一步發展。”這名新加坡人說。“迎接新挑戰,使我學得更多,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我也看到事業的發展方向,加速了個人成長。”
林德川是細胞和組織工程的項目經理,除了管理和協調不同的項目外,他也和本地機構協調合作新項目。目前,他負責可降解聚合物的項目,這種會自動化解的聚合物能用在軟骨和軟組織裏,對醫療和護理很有用。
林德川說,跨國公司的市場龐大,研發和産品的相關活動很活躍,和環球各大機構合作的曆史也比較深遠,讓他有更多學習機會。
“新加坡是我的家” 外來人才成公民
宋金浩負責的研究、發展與創新中心,每年都提供實習的機會,栽培下一代人才。
出生于印尼的宋金浩(43歲)20年前就來新加坡,也在這裏完成大學教育。曾在新加坡、德國和美國念書深造的他,一直把新加坡當成他的家,他在去年正式成爲新加坡公民。
宋金浩如今是贏創亞太區研究、發展與創新負責人。他受訪時透露,當年他剛加入贏創當試驗室經理的時候,上司在德國、市場部在美國,日常運作很具挑戰性。
“這是我畢業後的首份工作,我覺得壓力很大,不過同事主動花了一個星期給我‘集訓’,在各方面指引和教導我,讓我很快就適應和上手。我很感激他們,也感到公司盡心盡力地培養人才,在這樣的企業文化,員工總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促進本地研究生態
這些年來,宋金浩看到贏創在本地了創造更多就業和研究機會。
“當新研究中心在2018年于新加坡創辦時,我們只有12到15人。三年後的今天,團隊增加到70人,本地和外來人才聚集,制造激發創意和高度互動的研發環境。”
此外,公司也不斷擴大與公共和私營科研機構的合作,例如與南洋理工大學開發新技術,同時提供見習和實習機會、宋金浩說,研究中心每年都會接收大約10個見習生和實習生,協助栽培下一代人才。
通過和跨國公司的研發工作,新加坡在不少先端産品留下了足迹,促進更蓬勃的研究生態環境。
例如,新加坡研究小組和德國的環球研發團隊,合作研發和推出了光敏樹脂産品。這種材料能抵禦強力沖擊,適合用來制造3D打印部件、工業及汽車部件等,解決了高機械負載的問題,拓展了增材制造的應用。
每開設新廠 就創造新工作
贏創早在1950年代,就通過供應商在新加坡售賣産品,並在1997年間正式在這裏落戶,業務也擴展到研發、制造和生産各種創新原料。
目前,集團在全球100個國家有3萬3000員工,新加坡則是贏創在東南亞、澳洲和新西蘭的業務與研究區域中心,雇有大約800人,包括不少高技術員工、科學家、項目經理和研發主任。
贏創(東南亞、澳洲和新西蘭)區域總裁戚冶文受訪時說,贏創不斷在新加坡擴展業務,它先後于2014年及2019年分別投下高達5億歐元(約合8億新元)投資,在新加坡裕廊島建設兩座世界級的飼料添加劑蛋氨酸一體化工廠,並在2015年完成擴建裕廊島上的油品添加劑工廠,讓該工廠的生産力實現翻番,成爲贏創在全球最大的油品添加劑生産基地。
它在大士另有兩個生産設施。此外,贏創在2018年于啓奧城(Biopolis)開設亞洲科研中心,拓展全球研發網絡。這些擴展項目給新加坡帶來很多就業機會。
戚冶文說:“這些就業機會來自集團的不同業務,包括生産與制造線、銷售和市場部,還有研究及創新發展、科學研究工作等等,給新加坡人提供了多元化而豐富的工作崗位。”
每年招收實習生 今年新設培訓計劃
戚冶文說,除了就業機會,贏創每年都提供實習機會,讓至少五名本地大學生或理工生浸濡和學習。
“實習期至少半年,他們也可以專注一個項目,進行更長期的實習;已經有兩三名實習生在實習結束後成爲我們的全職雇員。”
她透露,今年,贏創也推出見習培訓計劃,各部門每年會招收至少兩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年輕專業人士。事實上,贏創的根基穩固多元化,冠病疫情並沒有影響業務,公司也沒有裁退員工或縮減人力。
“相反的,這期間外來人才流動受到限制,我們聘請了更多本地人才。”
新加坡是贏創的生産和研究發展區域中心,全球最大的蛋氨酸生産和制造基地也在這裏。戚冶文表示,未來擴展研究和生産規模時,贏創和新加坡的夥伴關系必定會更密切。
實用創新産品 本地社區受惠
贏創雇員經常有機會交換創意點子和建議,協助公司做得更好。(照片攝于疫情前)。(圖/贏創提供)
贏創研發和制造的特殊化學品和材料,讓新加坡的建築業、食品制造業和醫療界直接受惠:
幫濱海灣花園防水
濱海灣花園的花雕水泥牆,外層“穿”了一層“保護衣”能防水和防鏽,在炎熱潮濕的氣候下緩減破壞。這層保護是來自贏創的保護塗層産品Protectosil,不但防水防鏽,也抗塗鴉,容易清潔
爲組屋降溫
贏創的防火和防熱建築材料,將來也可能用來爲本地組屋降溫。贏創目前正和建屋局探討合作的可能。
更環保的新加坡
贏創通過循環塑料保護本地環境,也配合新加坡2030年的綠色發展藍圖,協助打造城市綠化和可持續生活。戚冶文本身就是新加坡循環塑料協會的委員之一。
外來人才 注入新活力
戚冶文說:“新加坡的勞動隊伍素質高,有很多熟練和技術人員,語言能力和適應力強,也具有環球化思維,很容易接納外籍雇員。”
她本身出生于上海,曾經在中國工作,也長期在德國生活,如今是德國公民。她在去年10月間來新加坡工作後,很快就和本地同事打成一片,適應了新環境。
出生于西班牙、曾在荷蘭工作的安娜,則在去年6月間來到新加坡,成爲細胞與組織工程的研究員。她發現這裏是東西方文化的熔爐,在這裏生活和溝通都沒有問題,本地同事也很熱心地在各方面伸出援手。
宋金浩說,在疫情之前,公司經常舉辦各種活動促進外籍和本地同事的交流,例如法國主題的早餐聚會、德國主題的聚餐,或是本地鄰裏的慢跑活動。
除了文化的交流,宋金浩說,外來人才協助爲我國打下科研的前鋒,創造了新的就業和商業機會。他舉例說,3D立體打印制造技術、光聚合物技術,這些先端科技推動了整個價值鏈裏的相關領域,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就業機會。
曾在美國生活了10年的盧意華表示,到過國外,更發現新加坡有多小。
她說:“外面的世界很大,我們作爲一個小國,一些如癌症治療等的專門領域有了跨國公司、外來專才的貢獻,更能加速成長,吸引最好的人來加入,帶來更多活力和創意。”盧意華說。
她指出,外來人才讓我們擴大視野,促進科技技術發展,尤其是在跨學科和跨領域方面,帶來許多富創意而前端的解決方案。
林德川說:“如果沒有跨國公司和外來人才,很多新加坡人大概得離鄉背井到海外工作或學習。和跨國企業和外來人才一起工作的經驗,有很多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益處,例如對本地初創公司來說,這些都是很寶貴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