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全國小學生華語講故事比賽大決賽7月2日落下帷幕,進入決賽的15名選手都展現極高的華語演講水平。最終,勵衆小學五年級學生陳睿軒憑借故事《金箍棒》的精彩演繹一舉奪冠。
決賽圓滿結束
因冠病疫情停辦一年的全國小學華語講故事比賽今年再次登場,並首次以線上和現場結合的模式進行。
比賽由新加坡福建會館和新加坡中學華文教師會聯辦。今年共吸引67所學校的124名小學生參加。
全國小學華語講故事比賽大決賽在7月2日星期五舉行,15名晉級的學生通過視訊方式參賽。比賽也通過福建會館的社交網站Facebook頁面直播。
曆年來的比賽都以弘揚優良美德和傳統價值觀爲主題。今年除了有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也加入了冠病疫情的題材、改編經典故事等。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次長蔡瑞隆受邀擔任活動主賓。他在致辭中肯定了學生們的精彩表現,以及教師與家長們的付出。
“我希望大家能把故事中學到的道理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尊敬彼此、互相關心、加深與家人之間的感情”。
本屆比賽由新加坡福建會館與新加坡中學華文教師會聯辦,道南學校協辦。比賽的冠亞季軍分別可獲得300元、200元和100元獎金及獎杯一座,獲獎學生所屬學校各獲大獎杯一座,所有參賽者皆將獲頒參賽證書。
參賽選手
勵衆小學的陳睿軒憑著生動自然的表現,獲得評審青睐,奪得冠軍。亞軍是崇福小學的孫啓瑜,季軍是孺廊小學的馬洪遠。
賽事評審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部副主任陳志銳在點評時,對選手們的表現表示贊賞。
他稱贊陳睿軒不僅台風穩健,將龍王、孫悟空等人物的語氣拿捏得恰到好處,還頗有鏡頭感地通過鏡頭遠近的變化調動觀衆情緒,把人們耳熟能詳的老故事也講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南洋理工大學陳志銳
“有些同學在扮演角色時,還加上了音調和聲音的改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夠更加注意故事人物的情緒,甚至內心的變化,在聲音當中帶入這些微妙的變化,其實會更加感動聽故事的人。”
亞軍得主崇福學校的五年級生孫啓瑜表示,因爲不需要面對那麽多觀衆,所以在線上比賽不會那麽緊張。
她說:“我爲這個比賽准備了近兩個月,這次比賽經曆使我更加自信,也讓我發現華語是一門非常優美的語言。”
華語講故事比賽
2005年爲配合政府推行新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學好華文華語並提高說話技巧,中教會與福建會館及道南學校決定聯辦“全國小學生華語講故事比賽”。
這個比賽爲孩子們搭建了展示華文才藝的舞台,創造了秀華文口才的良好機會,受到了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之後,每年中教會與福建會館輪流與其屬下五所小學(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光華學校、崇福學校、南僑小學)聯辦這項比賽。
新加坡華文教育
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本地五歲以上居民人口當中,有48.3%家中最常說的語言是英語,這比10年前的32.3%高出16個百分點。
與之相比,在家中最常說華語的本地居民從10年前的35.6%下降至29.9%,這意味著英語取代華語成爲新加坡人家中最常說的語言。
從1987年起,新加坡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所有學生都以英語爲第一語文,其他語文爲第二語文。
雖然新加坡華裔占總人口的77%,在語言使用上英語終究還是超過華語,但是這不代表新加坡放棄華文教育,不如說雙語教育才是未來的主流,中美兩大強國的世界格局下,雙語能力已是人才競爭中的必備能力。
教育部和學界2004年開始高度關注本地家庭用語逐漸傾向英語的社會語言現象,2010年的母語教育改革提出“樂學善用”的理念和具體落實改革的方法,並跟著語言環境的改變來調整與配合,這包括融入更口語化、生活化的教材,以及采用更真實、更多元的本土生活題材等。
這些年來,同時通曉英語和母語的比率也有所增加。華人從10年前的58%增加至62.3%,4.3個百分點的增幅在新加坡華巫印三大族群當中是最高的。
大部分家長肯定也是願意自家孩子掌握多種語言,更好的適應未來贏得更好的發展,官方也呼籲家長們在家多講母語,爲孩子的語言教育提供有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