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爸媽嘴上或多或少嘴上都唠叨過,你要做個乖孩子、你要聽話、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之類的話,殊不知正是這些話讓孩子成爲現代人口中的,媽寶、巨嬰、伏弟魔。現如今這類人因爲行爲人格的缺失,讓許多家庭深陷痛苦已經成爲社會性的話題。這類人群看起來和常人無異,但是和這類人在一起生活無疑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今社會對這類人都避之不及,尤其是對選擇對象的事情上,遇到這類人通常都會拒絕對方。這類人不僅僅他人看的不爽,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爽自己。
媽寶:我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依靠父母的想法來解決問題或者畏懼父母聽之任之。
巨嬰:無法自理看著身邊的朋友會這個會那個,而自己什麽也不會,想自己嘗試自理卻被父母各種理由拒絕,從而産生自我否定的情緒。
伏弟魔:《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就是典型,生活得也很是痛苦。
這類人都有個共同點,非常吃父母“聽話、好孩子應該是怎麽樣”之類的話,從而不會或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逐漸形成以下幾種人格。
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父母會離開他,用討好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小孩子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在對世界進行“探險”的時候會讓心中的“超級英雄”父母保護自己。孩子通常會以哭泣、撒嬌、鬧情緒等方式來呼喚父母,但過早的以“乖,自己玩,媽(爸)有事、自己一般玩去”之類的話,讓孩子在“探險”中失去父母的保護,常常會以爲父母不愛自己,以“聽話、乖”的形象討好父母,來確認父母是否還愛他。
這類孩子成年後,生活得會非常累,對伴侶非常依戀,也是常說的“粘人”,爲了保持和配偶的親密會努力討好對方,面對過分的要求也盡量委曲求全來滿足對方,即使這樣百般犧牲卻也經常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
孤獨型人格
孤獨型人格的孩子過早的獨立成爲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乖孩子的贊許,抹去了對情感的正常需求。
孤獨的環境下,過早的獨立“習慣”了一個人,這種孩子成爲大人眼裏是懂事、聽話的孩子,實際這種稱贊只會讓孩子對情感需求,自我否定。孤獨中的獨立讓他獲得許多表揚讓他感到自豪,如果對他人有所依戀會讓他感覺的恐懼。成人後也不與人親近,否認自己需要情感,成爲人們口中的高冷,在擇偶方面因爲內心對情感的恐懼,會選擇逃避,不敢直視情感。
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在父母過多的控制下長大,父母滿足孩子的需求卻剝奪了他的自由。
父母出于擔心用“寶寶乖,我們不去做XX、寶寶你這樣就不聽話了”來限制孩子好奇心、想象力,這樣的限制下孩子對于情感出現恐懼,把情感與控制劃上等號,用叛逆來反抗父母的控制。
成人後對待情感有一定的畏懼,習慣了情感的陪伴,也恐懼情感的控制,需要心靈寄托時
會去討好、取悅對方獲得注意,等到了關系親密後又會覺得沒有空間抽身而去,對待感情沒有一個定性。
古板型人格
古板型人格的孩子在框架中長成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乖孩子。
每個大人對好孩子的定義都不一樣,有些家長開來鬧騰是活潑,有些家長看來鬧騰是不聽話。大人用自己的認知構架出好孩子的框架,如果孩子有所出入就告訴孩子“你要XXX才是好孩子”,當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就會得到“寶寶真乖”的獎勵,框架中的孩子會壓抑自己“壞孩子”的一面,會心中的“壞孩子”感到羞恥。成人後掩蓋自己的情緒,理智、冷靜、不近人情、生活固化,偶像劇中的霸道總裁,面對情感也非常挑剔,無法忍受對方的“自由化”。
君子,甯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們都敬佩敢于說真話的人。
著名的魏征于魯迅的品格流傳至今,就連敢說真話的網紅也要比其他網紅出名不少,我們都推崇敢于說真話的人。
鼓勵孩子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給予正確的回應,培養一個令人敬佩君子。
今日討論
您在生活中一般怎麽誇孩子呢?
我是小趣 希望能通過這本文給各位寶爸寶媽帶來一些小幫助 ,喜歡本文記得關注與轉發。
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