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會像欣賞藝術品一樣仔細斟酌自己的孩子,而就在這斟酌之中,有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問題:比如耳朵前的小孔。但沒有醫學知識的父母卻不知道這是什麽,有人認爲是胎記、有些甚至迷信的認爲這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而在不知不覺中耽誤了治療。今天我就以一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的角度給你講解——耳前小孔的秘密;
一:案例分析
此爲一種名爲“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疾病,爲第一、二腮弓在耳廓原基生長過程中閉合不全所遺留的殘迹。換言之就是耳朵的根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生長好,所殘留的一個痕迹。這種病有遺傳傾向、多發于女性(男女比例:1:4)、單側多發,雙側亦可見。
二:疾病表現
這種病可表現爲終身不發病,長期爲當前狀態,有時候擠壓小孔可有灰白色粉刺樣物質溢出;但更多的表現爲小孔周圍、耳周的紅腫、劇烈疼痛、流膿的炎症表現不適,且一旦發生有反複發作、愈演愈烈的傾向。
三:疾病的治療
目前的治療指南中認可的治療方案爲:如果長期不發生炎症感染,則可繼續觀察,一旦發生感染,則行抗感染治療,形成膿腔後在必要時行膿腫切開引流,並在炎症完全控制一個月後行手術切除。就我從醫路途中觀察到的病例而言,我總結出患者及家屬最顧忌的三個問題:美觀、複發、麻醉方式;就此我對這個治療指南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1.我們需要查看小孔的大小,如果十分小或者表淺,可先予以觀察,一般來說這種病例的感染幾率不高;如若發現小孔較大或者較深,最好選擇在未感染發炎前手術切除。原因如下:
a.沒有感染的瘘管,我們做手術切口一般爲下圖中裏面較小的紅色梭形切口,這種切口小,恢複快,如果加上良好的縫合技術可以讓疤痕非常小,幾乎看不出來;如果是感染後的瘘管,則需做外側較大的梭形切口,甚至更大都有可能,需根據感染時感染的面積及瘘管在面部的走形方向和範圍來確定,這樣做出來的切口就較大,疤痕亦隨之增大。
b.此病在皮膚內爲一盲管,即終末端爲封閉的管道。未感染時其完整性較好,方便一次性根治,複發幾率小;感染後其完整性可能中斷,術中有殘留可能性大,一旦殘留,再發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二次手術切口會更大,疤痕亦隨之增大;
c.感染後的傷口,周圍組織會瘢痕化(即感染後傷口較原來組織硬),手術切除時較未感染傷口難以分離,切除時難度加大,無形中會導致傷口不規則(傷口不規則會導致縫合後傷口疤痕大);
2.查看小孔所在的位置:如在耳前可先觀察,如在耳後或者耳廓上則盡早手術切除;因爲這些位置的耳前瘘管發病率不高,手術難度較大,一旦發生感染再手術治療複發率較高、且切除範圍較大,可能影響耳廓外觀造成耳廓畸形。
3.可以嘗試擠壓小孔,如果能擠出分泌物,或者伴有臭味,及早手術切除;
4.麻醉方式:本手術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但對于小朋友而言,很難配合局麻,臨床中很多家長則難以接受全麻(其實目前全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對小朋友損傷甚小)。可臨床中很多家長心裏還是接受不了。所以在此我的建議如下:如果孩子較小,又不想做全麻手術,注意保持面部幹燥清潔,勿搔抓瘘管,減少其感染幾率;孩子較大,能配合局麻,則可選擇局麻手術;一旦發生感染,盡早手術,必要時全麻進行;
釋:此文爲我從事耳鼻喉科多年對于疾病治療的個人理解,不作爲最終疾病治療指南使用。爲作者原創整理,未經批准,嚴禁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