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來自國際事務專業研一的阮知之,本科就讀于南京大學韓語系。本科期間,我對國際關系,尤其是東亞關系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研究生選擇來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國際事務專業深造。我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于國際投資中的政治商業風險。
阮知之
您選擇在LKYSPP進修的原因是什麽?
阮知之:一是我很喜歡新加坡,我不習慣在歐美生活,因此新加坡成爲了我擇校的首選。二是李光耀學院在業界口碑很好,以學術基礎紮實和關懷學生著稱。三是我的研究興趣是亞洲,李光耀學院正好也聚焦于亞洲。所以一開始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就是我理想的選擇。
請問您在碩士學習曆程中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阮知之: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一年裏我收獲了很多。首先是學術能力的提升。這裏的老師都很認真負責,治學嚴謹,方法論很夯實。其次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學習氛圍特別好。我在這裏認識了很多非常有規劃、理想遠大的同學。她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截然不同的經曆,但她們都非常好學而且非常有上進心,和他們在一起讓我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
請說說您最喜歡的課程及詳細原因。
阮知之:我最喜歡的是劉遙(Adam Y. Liu)老師和柳庸煜(Ryu Yongwook)老師教的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課。這門課讓我的思維變得缜密,也讓我對社科的研究方法也有了系統的認知。
我還很喜歡陸曦(Xi Lu)老師講的腐敗課。這門課通過一些栩栩如生的案例,讓我學到了怎麽通過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來研究這個腐敗的“灰色領域”。
請問您在學習中面對過怎樣的挑戰性任務?如果有,請問您是否成功攻克難關?
阮知之:剛來這邊的第一學期壓力比較大。首先是語言壓力。雖然我語言考試達到了入學標准,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沒辦法完全無障礙地表達自己,所以我剛開學的時候一度心裏壓力很大:上課聽不太懂、討論不敢參與、不敢表達自己。
第二是基礎的問題。第一學期有一些理論性課程,比如國際關系理論等。但由于我之前不是這個專業的,所以基礎並不牢靠。上課老師會問諸如“怎麽看待這個理論”、“舉個反例”這類的問題,我總是答不上來。所以我整個學期都學得非常吃力,因爲必須要提前花很長時間預習和複習。
一學期下來,請問您的學習生活和認知發生過什麽樣的變化?
阮知之:我覺得對自己更自信了。因爲我一直都屬于想法很多的人,但之前竟由于語言就不敢表達自己;在回答問題前總會瞻前顧後,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想錯了;也很容易被別人的看法影響;覺得自己基礎不好就畏縮了……但是現在回過頭看,才發現完全是自己看低自己。其實當時我的很多想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卻因爲自己覺得“想法不對”或“太幼稚”就否決了。
請問您有什麽建議想對未來的學弟學妹說?
阮知之:一是不要給自己設限。現在複盤發現,人很多刻板印象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根本不會有人因爲你說錯一兩個問題而對你下定義,更何況社科領域裏,也沒有完全的孰是孰非。所以,一定要勇于表達自己,勇于爭取機會。
其次是要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提高對機會的轉化率。我覺得兩種人生很可惜:一種是永遠看不到事情的正面價值,不會總結和反省的人生。每時每刻能學自己想學的知識、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生,大家都想過,但可能嗎?不可能,人生一定是有很多不如意,你可能遇到一些不感興趣的課程或者是不欣賞的同學。但是你是否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發掘它們好的一面?能否將它們的好處加以利用?
另一種是有機會擺在面前,卻把握不到的人生。學校確實有很多機會和資源,但這些並不是你的。所以在學校期間一定要提高對機會的轉化能力。因此必須要多嘗試一些領域,然後永遠不要放棄!
拍攝于LKYSPP校園
關于MIA
MIA是兩年全日制國際事務碩士,其課程推動了學校培養當代以及未來的領導型人才的發展,旨在提升亞洲地區的管理水平。課程的設置將亞洲作爲主要影響者的角色放在了世界事務的最前沿。
該課程于2017學年開設,與亞洲沉浸式體驗一起,在國際關系的衆多學科子域上,爲學生提高理論框架和實踐知識打下了堅實基礎。
課程設置
課程立足于亞洲是本項目的特色之一,此項目著眼于世界經濟與亞洲崛起影響力之間的內部聯系;同時還借鑒了一系列其它學科的教學經驗,例如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管理、外交政策分析及地緣政治學等學科。
此項目由知名教授授課,包括白康迪(Kanti Prasad Bajpai)教授、柯成興(Danny Quah)教授、邝雲峰(Khong Yuen Foong)教授,以及其他諸多知名的學者和成功的教育工作者。
申請學生須獲得64個課程學分,並可以選修以下的專業領域:
政治學、國際關系和法律研究
國際安全研究
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研究
區域研究:亞太地區研究案例
國際公共管理和領導力研究
能源、環境和水資源研究
查詢
另外,除了我們的招生頁面上提供的全部信息,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者想獲得一份課程宣傳冊,請通過填寫我們的查詢表提交您的申請。
長按識別二維碼填寫查詢表
文章來源:LKYSPP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或其他機構組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