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工程師當年畢業後就加入跨國半導體公司,盡管當時他是一名新人,卻獲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被公司派往歐洲負責龐大的技術轉移工作,爲新加坡引入最新的半導體技術。
産量最大廠房 新加坡人是幕後英雄
設在宏茂橋的8寸晶圓制造廠房,是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全球所有廠房之中産量最大的。它的起步幕後功臣之一就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李集偉(55歲)。
在21世紀初創建這座廠房時,他不但參與了整個建設過程,之後還一步步將它發展、擴大,帶領團隊一路走到今天。目前,他擔任營運總監,領導一支由200名工程師和技師,以及200名操作員組成的團隊。
李集偉回憶道:“我在1991年畢業後加入意法半導體,加入不久之後,公司計劃在新加坡建設8寸晶圓生産線時,我受委負責這項技術轉移工作,被派往歐洲的廠房學習最新的半導體技術,同時參與研發工作,之後也頻密與歐洲分部的同事交流。”
2000年,醞釀多年的技術轉移正式開始進行。一年後,生産線正式投入運作,他成爲工藝工程經理。
他說,當時共有三、四十個項目從歐洲轉到新加坡,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當時,新加坡的手機使用才剛起步,他們的顧客包括當時全球首屈一指的手機品牌,可說是搭上了發展的列車。接下來五年,該8寸晶圓廠房成爲世界生産65納米(nm)閃存廠房中技術最先進的其中一家。
“我有幸在那個革命性的年代,參與和見證了整個技術轉移的過程,這是非常可貴的經驗。當時我算是開路先鋒,很多時候只有自己一人,什麽都得親力親爲,不懂的就要自己想辦法去搞懂。這讓我的科技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大大提升。”
2008年,意法半導體決定將此生産線區分開來,另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來經營,李集偉與其生産線員工因此成了合資公司的雇員。區分後他繼續帶領團隊不斷發展,並于2016年升任營運總監。
意法半導體在2019年決定將廠房收回,李集偉和團隊再次歸隊。
他表示,接下來除了持續提升生産技術,他也希望幫助公司發掘和培養新一代的領導人才。
女經理獲高度認可 培訓計劃留住人才
許盛玉加入公司後即參與負責了重點項目,一年後便擢升,是公司重點栽培的女性領導人才之一。(圖/報業控股)
許盛玉(42歲)是被點名栽培的領導層員工。她在2019年加入意法半導體,短短一年後即升任工藝科技發展經理。
和李集偉一樣,擁有15年半導體業經驗的許盛玉也曾帶領團隊從意大利轉移技術到新加坡,建設新的生産線。她所負責的碳化硅(silicon carbide)技術涉及數百道精密的步驟,産品能承載高電量和耐高溫,可用于電動汽車和充電站。
“爲了學習這項技術,我和13名同事一起到意大利的卡塔尼亞,逗留了兩三個星期。這項技術于去年的冠病阻斷措施期間完成設置,克服不少阻礙,前後只花了一年時間。能順利完成任務,我爲此感到很驕傲。”
在培訓方面,許盛玉提到,她所參加的事業發展“助推器”是一項爲期兩年的領導培訓計劃,內容包括360度的個人評估、發展分析、個人化的發展計劃、來自高級領導層的指導,以及組員合作項目。
“參加培訓後,我對工作有了許多突破性的想法,跳出了以前的框框。我覺得公司的培訓計劃很有系統,能讓員工的能力獲得最大提升。公司裏有許多工作了三四十年的同事,我想是因爲公司一直以人爲本,讓大家不斷成長的同時,也很有歸屬感。”
值得一提的是,培養新一代女性領導人才也是意法半導體的培訓重點之一。它們不只從初級和中級管理層中選出有潛能的女雇員參加女性領導能力培養計劃,也爲高層和總監級的女性領導人增設高階課程。
獲規劃事業發展 接班成部門主任
楊基健獲公司安排調任負責多項不同職務,爲升任部門主任做准備。(圖/報業控股)
對于員工的栽培,意法半導體一直予以高度重視,會爲能力受認可的員工規劃好兩至五年的培訓計劃。工藝工程經理楊基健(42歲)就曾從這些培訓中獲益。
楊基健目前是外延(Epitaxy)部門的副主任,屬下有約30名員工。2006年加入意法半導體後,他在該部門內轉換負責了多項不同的工作,這讓他能夠全面了解部門運作的每一個細節,爲升任經理鋪路。
同時,他也在接班人計劃下被重點栽培,參加過各種領導能力方面的培訓。不久後,他將被擢升爲部門主任,接替現任上司的職務。該名上司也是他入行以來一路給予他指導的導師。
他說:“這是我從南大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雖然在同一個公司,但我學到的卻是多方面的。公司系統性地栽培,讓員工能夠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我的團隊中就彙集了五個不同國籍的員工,公司的開放且具包容性的文化,就讓大家合作無間。”
在本地頒發獎學金 爲工程業引入新血
從N水准到南大畢業,張丞豪憑過人的毅力獲得新加坡業界獎學金。(圖/報業控股)
爲吸引年輕人才,意法半導體從2016年開始贊助新加坡業界獎學金(SgIS),吸引新血加入工程業,發掘有能力擔綱要職的科技人才。
獲錄取的獎學金得主必須到意法半導體實習6個月,與將來的同事建立聯系,爲畢業後正式就職打基礎。目前,已有五名獎學金得主正式投入工作,另有17人還在念大學。
其中已加入服務的獎學金得主就包括張丞豪(器材工程師,31歲)和李偉仁(技術開發工程師,27歲)。他們在去年6月正式開始工作。一年過去,兩人仍然對眼前海量的知識學習充滿熱忱。
從求學到進入意法半導體工作,張丞豪走得路比一般人來得長。他先是考完N水准,進入工藝教育學院,然後進入理工學院,最後再獲得獎學金進入大學。
他說:“申請獎學金時,我很擔心自己的經曆會影響面試官的觀感,但沒想到面試官竟稱贊我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松了一口氣!”
加入意法半導體後,他先是負責管理兩台器材,現在則和兩名同事一起管理20多台器材。
加入意法半導體僅一年的李偉仁(左)在來自俄羅斯的資深同事Janusz(右)的指導下,逐步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圖/報業控股)
回憶當初實習時,李偉仁慶幸自己能參與一項氣體感應器的研發計劃,從負責的導師那裏學到不少。現在,他的部門裏也有一名擁有20多年經驗、來自俄羅斯的導師Janusz從旁給予他指導。
“導師鼓勵我要經常發問,學得越多越好。我在這裏有很多機會和世界不同地方的意法科技專家交流科技知識,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進入半導體業後我才知道意法半導體制造的芯片幾乎無處不在,能參與科技的推動,我很有滿足感。”
跨國職場教室 孕育職場新人
三名管理層受訪者都認爲,意法半導體是個可讓畢業新生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取職場科技知識,並借此打好事業基礎的地方。作爲跨國企業,意法半導體能夠做到國家之間的知識技術交流和共享,讓員工走在最前線。
李集偉說:“意法半導體是新加坡擁有最多樣産品技術的生産商,包括從基礎的到最先進的。我相信畢業新生一進來,一定會看到很多在別地方看不到的産品和器材,再加上各種各類的培訓計劃,學習資源可說是源源不絕。我想說,在科技業工作一定要讓自己維持足夠的資源,絕不能坐著等資源來找自己。”
許盛玉表示,無論是跟在本地的外籍同事,還是在國外分部的同事交換意見或請教問題,都不會有任何障礙;這樣的便利性在跨國企業比較容易享有。她說,除了同事,在跨國企業公司,還有機會認識在國外的業界同行,建立更廣的聯絡網。
“因爲疫情,現在我們不能到國外培訓,但線上培訓並沒有減少。新人在這裏能迅速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日後另謀高就,所學也受用一生。”
楊基建也說,跨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具有多元性,但同時也較開放、自由,因此在這裏工作視野會變得寬闊。這裏的員工都會踴躍發問,有時還會互相挑戰彼此的看法,完全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
“新加坡本來就是個‘文化大熔爐’,和跨國企業的文化非常接近,新加坡應該把握在世界舞台上曝光的機會。”
本地設立亞太總部 大力投資科研項目
意法半導體是我國建國初期首批進駐新加坡的跨國企業之一。這些年來,公司除了不斷研發新科技,也積極讓員工到歐洲分部進行科技轉移,讓獅城的廠房成爲最新科技的聚焦點之一。
發展至今,它已在新加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生意鏈,涵蓋生産、研發、銷售、物流、供應鏈管理等。
公司的全球總部在瑞士的日內瓦,新加坡則是它的亞太區總部。目前,它在全球擁有4萬6000名員工,新加坡的員工占了十分之一,他們來自27個不同的國家。
意法半導體自主研發的晶圓種類很多,是各種産品和設備的重要組件,主要用于汽車業(如電動汽車、高級輔助駕駛系統)、電訊業、醫療業(如心髒起搏器)、印刷業、保安業,以及打造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的相關産品,如個人電子産品。
去年,公司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旗下的微電子研究院及日本制造工具供應商ULVAC合作,成立了世界首創的“Lab-in-Fab”(晶圓廠裏的實驗室),在宏茂橋設立實驗室,共同建立和運營一條專注于壓電式微機電系統(Piezo MEMS)的研發線,加快技術從概念驗證到量産的速度,備注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