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國父,一手促成了新加坡的獨立,憑借其過人的智慧,睥睨天下的高遠目光以及對世界形勢的精准把握,硬生生將一個貧困落後的彈丸小島建設成爲人均GDP還要在美國之上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李光耀晚年之時將自己對世界未來走勢的看法落于紙上,成書一卷,名曰《李光耀觀天下》。書名並不驚豔,甚至有些俗氣。但這本書中記錄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對未來世界的預見。
用李光耀自己的話說就是說“這本書是關于我對世界、以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各股力量相互角力的看法”。
有趣的是,書中關于歐元區、日本和印度的預測似乎正在一步步成爲現實。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提到歐元區,李光耀認爲其勢必走向衰落,用李光耀的原話來說“它的基因決定了它的消亡。”那麽現在歐元區的現狀如何,李光耀所謂的歐元區的基因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歐元區到底是什麽,有人可能會把歐元區和歐盟混爲一談,實際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衆所周知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之所以成立這個歐洲共同體是由于二戰後西歐各國的經濟都遭受了重創,雖然美國出于某種目的幫助各國走出了困境,但此時的西歐各國早已風光不再。
任何一個國家單打獨鬥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于是西歐各國爲了發展經濟同時也是爲了遏制西德對整個歐洲的威脅,漸漸走向了一體化的道路,從而逐漸形成了歐盟組織。
歐元區則指的是歐盟成員國中使用歐元作爲交易貨幣的國家,也就是說歐元區包含在歐盟之內,而並非所有的歐盟國家都算作歐元區。歐元的誕生是爲了抵抗美元貶值對對歐盟的沖擊以及方便歐盟各國之間進行交易。
要知道在歐元誕生之前,歐盟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但歐盟各國都擁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每個國家貨幣之間的彙率都不相同。
這就造成各國之間進行交易時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商品在這個大市場中的流動性,增加了進行交易時的貨幣成本,彼時歐盟各國的物價都不太穩定,利率以及投資收益差別很大,很難做到共同發展。
從這方面看歐元區的形成對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促進作用。但歐元區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歐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每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不盡相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財政政策。
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在面臨經濟危機時實力強大的國家可能通過擴大內需,依靠內循環抵抗危機。但一些小國該如何去做呢?
一方面由于歐洲的工會過于給力不能降低本國人民的福利待遇,一方面政府又缺少進項,關鍵是加入了歐元區就喪失了自主發行貨幣的權力,于是只能向歐盟借貸,慢慢的政府變得債台高築,欠的債多了又還不上,自然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國家做買賣,從而導致惡性循環,直到政府無力承擔。
希臘的歐債危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綜上所述,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治聯盟應該就是李光耀所說的歐元區注定解體的基因。除了這個基因外,我們還應該看到歐元區還有一個外在的巨大威脅,那就是美國。
美國絕不希望出現一種能夠威脅美元制霸地位的新貨幣,因此美國一定會對歐元發起狙擊,即便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在所不惜。畢竟歐元一旦崩盤,從長遠來看對美元霸權是極好的。
因此除非歐元區各國能夠真心地互相支援,並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財政制度,才有可能保證歐元區不會解體。不過要各國之間絕對信任,恐怕不太現實。
歐元區最終的走向完全有可能像李光耀預見的一樣,弱國或被迫或資源退出,只留幾個實力強大的國家自己玩耍。
除了歐元區外,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還提到了我們最關心的一個國家,日本。
李光耀認爲日本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迅速,GDP曾一度達到世界第二,但卻缺乏後勁,最終將走向平庸。
李光耀曾說過:“如果我是一個年輕人,會說英語,也會選擇移民離開日本。”
說起日本大多數中國人都會咬牙切齒,畢竟這個國家在我國犯下的罪行用罄竹難書來形容都不夠。其實日本這個國家在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也沒比大清王朝強到哪裏去,來到中國的洋人也同樣開著戰艦去神奈川轉了一圈,向當時的日本天皇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把跟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再跟日本簽一次。
當時的孝明天皇也不含糊,不就是簽條約嘛,你讓我簽啥我就簽啥不就得了。結果列強們沒費一兵一卒就又多了一個殖民地。
孝明天皇不但心安理得地做了這些列強的手下,還理所當然地認爲西方的制度就是比日本好,結果日本開始改革照搬西方制度,沒想到變法這條道,大清朝沒有成功,日本卻給走通了。
結果一個原本遠遠弱于中國的小國竟然也走入了列強的行列,而且還很是不弱,直到在日俄戰爭中慘勝俄國,日本的崛起一發不可收拾。二戰結束後,按說日本作爲戰敗國應該衰落下去,可是人家偏偏不。日本不但很快走出了戰爭的陰霾,而且迅速發展成世界第二的發達國家。
日本之所以會不走尋常路,一方面是由于美國在二戰後出于戰略需求保下了日本,給了日本不少援助。而在美國軍隊的保護下,日本的國家安全得到了保證,政府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所以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另一方面就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從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二戰敗後中國和美國卻沒有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這也爲日本省下了一大筆錢。雖然二戰結束時日本本土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但手裏有錢恢複元氣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充滿活力,發展速度讓世界震驚的國家,卻在1991年房地産泡沫破裂後一蹶不振,從此走下了神壇。日本的衰落或多或少有美國的暗手,但其本身的社會問題才是根本原因。
現在日本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老齡化嚴重,人口出生率又遠遠低于人口替代水平。據統計在1950年的時候日本一個老年人平均有10個年輕人供養,而近年來這個數字已經降低到了2.8。
這樣就造成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孩子,從而造成下一代年輕人壓力更重,開啓了一個無限惡性循環。
據統計2020年日本的新生人口數是87萬,再次創下曆史新低。而14歲以下兒童的數量爲1493萬,同樣到達了二戰後的最低值,並且還在繼續減少。日本已經連續十幾年處于人口負增長狀態,據預測到了206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0%左右。
日本的年輕人現在面對的是一種什麽狀況呢?一方面近幾年日本經濟萎縮,造成工資待遇不斷降低。另一方面還要繳納高額的所得稅用以補充社會養老金。所以日本的很多年輕人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紛紛選擇移民,離開日本以謀求更好的發展。
但要知道年輕人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消費的主力軍。一個國家的絕大多數産品都是爲年輕人服務的,尤其是尖端科技産品、奢侈品以及高檔服務業。因此年輕人大規模減少的日本才會顯得死氣沉沉,毫無動力。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也做出過努力,曾經出台過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但效果並不明顯。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日本年輕女性,不願在家相夫教子,而是更注重事業的發展。她們不想年紀輕輕就做媽媽,因爲日本企業的各種制度對“媽媽們”並不友好,很難有更高的發展。
其實要解決老齡化問題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移民。當初新加坡就是用的這個辦法,可是日本偏偏反其道而行,非但沒有放寬移民政策,反而鼓勵在日本留學的專業人才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工作。
由此可見,日本的排外性非常嚴重。但這種排外性的表現並不是像我們認知的歧視外國人,相反的,大多數日本人對外國人都很友好,甚至比對本國人還要有禮貌。
日本的這種排外性更多的體現在文化底蘊,社會規則之上。
一個初到日本的外國人會感覺在日本生活很困難,因爲在日本生活要遵守很多規則,當然這規則並不是針對外國人,而是所有日本人都必須遵守的。
區別就是從小接受日本教育的本國人早已習以爲常,認爲生活本該如此,但對于一個移民到日本的新人,恐怕過得就沒有那麽愉快了。
總之日本的現狀確實令人擔憂,經濟不景氣,社會壓力大,人才流失嚴重,年輕人紛紛逃離日本。如果日本政府再不想辦法解人口決老齡化問題,早晚有一天整個日本都會被拖入深淵。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開挂的國家,印度。在李光耀看來,印度本身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年輕程度高,長期的英國殖民留下了完善的社會制度等等。
但李光耀仍然不看好印度,他認爲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的種種優勢都會耗盡,印度想要發展困難重重。
印度這個國家很有意思,自從1947年宣布獨立以後就一直認爲自己是一個大國,應該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的曆任國家領導人也確實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當然奮鬥的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了。
現在印度的狀態,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亂。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的人均收入是要高于中國的,其他方面與中國相差不大。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迅速擴大,今天的中國,糧食産量是印度的兩倍,貿易總額是印度的5.2倍,整體經濟規模是印度的4.78倍,人均壽命比印度高10歲左右,基礎設施建設更不可同日而語。
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距的産生呢?印度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事實卻是印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各個地區,宗族更多的是以自治爲主。
中央的各種決策想要實施,通常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宣傳,動員直到所有宗族都通過了,才能進行。這樣一來印度的社會效率就變得十分低下,經濟發展速度可想而知。
在印度有一種制度極大地限制了社會的發展,導致印度社會的各種不平的待遇,致使印度的民主程度極其低下,偏偏這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雖然法律上已經被廢除,但實際上仍然無處不在。
這就是所謂的種姓制度。
這種制度最早是由雅安人侵占、統治印度的時候開始,他們爲了可以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就設立了這樣一個種姓制度,他們將印度的姓氏分爲4個等級,也就是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最低等級,那就是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這種制度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自從你出生你的姓氏等級就確定了,無論你如何努力,即便成了印度首富,如果你不很不巧的姓“達利特”,那麽恭喜你,你仍然是賤民。
低種姓的男子不允許與高種姓女子通婚,低種姓女子嫁給高種姓男子要付出高額的嫁妝,低種姓的印度人基本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階層。
印度還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宗教實在是太多了,宗教多了矛盾就多,信仰不同的人本來就很難和平相處,何況宗教內充斥著大量的狂信徒和一些存心不良的政治家,因此在印度宗教沖突十分常見。
其中以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沖突最爲嚴重,甚至經常會發生大規模的屠殺事件。遠的不說,就在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連任後,提出了所謂的“新公民法”。
按照“新公民法”的規定在,2015年之前因宗教迫害從阿富汗、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遷移到印度的非法移民將能取得印度公民身份。但請注意,這裏所說的非法移民偏偏將伊斯蘭教徒排除在外。
印度政府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爲不相信伊斯蘭教徒,覺得比起印度,這些伊斯蘭教徒更加熱愛巴基斯坦,近幾年印度國內伊斯蘭教徒所占的人口比例不斷上升,讓他們感到不自在,再加上近幾年一些伊斯蘭極端分子頻繁制造恐怖事件,因此政府希望將伊斯蘭教徒排除在外。
“新公民法”一出立刻引爆了印度的伊斯蘭教徒,從而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沖突從東北諸邦蔓延到新德裏、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等地,各地大學生也開始聲援德裏的大學生示威遊行。
到後來這場擾亂進一步升級演變成了流血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由此可見在印度宗教之間的矛盾有多嚴重,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發展經濟談何容易。
此外印度政府本身也有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喜歡誇誇其談。看看莫迪當選時說了啥“我希望2024年再次連任總理時,印度GDP能跨過5萬億美元大關。”關鍵是莫迪竟然覺得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看來印度是被過去幾年的經濟增速給整蒙了,最近是越來越飄了。可是你那個GDP增速是怎麽來的心裏沒點數嗎?外界對印度的數據有懷疑咱們就不說了,連印度莫迪政府的前首席經濟學家都表示,印度的經濟增速絕沒有政府公布的那麽高。
再說了數據可以騙人,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總不能騙人吧,據外媒報道,在印度一個擁有穩定工作,月收入2萬盧比的人就算是富人了,別說跟美國比,就是跟中國比也遠遠不如呀。
更不用說新冠疫情的爆發又給了印度一記暴擊,目前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確診人數早已過了2000萬,死亡人數40多萬,關鍵是還在上升。更何況以印度的一貫作風,恐怕真實數字兩倍也不止。
印度一直鼓吹的先進醫療技術,強橫的經濟實力,優越的社會制度似乎在疫情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正如李光耀所預測的一樣,恐怕印度這次是真的遇到了大麻煩,這下別說趕超英美了,就是想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也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