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讓你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既近在眼前又遠隔萬裏,那多數人稍加思索一定會說:新加坡!
新加坡標志性建築物
新加坡被譽爲“獅城”
是的,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讓我們似懂非懂,似熟悉又陌生的神秘國度。新加坡帶給國人最早的印象應該來自于80、90年代由新加坡攝制的電視連續劇。自1984年在我國播出的《霧鎖南洋》開始,我國引進的新加坡電視劇至今已逾60部,新加坡電視劇曾經也像現如今的韓劇、美劇一樣,在中國電視熒屏上紅極一時。新加坡連續劇以其五花八門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國觀衆歡迎。這同新加坡人口多元化有關系,其通用的語言有漢語、英語、印度語以及馬來語等等,每個語種的人群都比較廣,所以在從事電視劇或者電影創作的時候這些都會有所照顧,多元文化因素使其在海外發行的時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在旅途》、《窈窕淑女》、《調色板》、《出人頭地》、《法網情天》、《烈焰焚情》等都曾在國內電視劇市場占據一定的收視率。而新加坡的改編自古龍的《流星蝴蝶劍》和金庸的《笑傲江湖》在內地取景拍攝的古裝劇《蓮花爭霸》更是在內地掀起一股收視狂潮,一時間萬人空巷、擁趸無數。我現在還能記起主題曲《江湖路》的主旋律和部分歌詞。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觀衆通過各種電視劇接觸到了新加坡先進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驚奇地發現新加坡人也是說漢語的(說實話,新加坡演員的普通話水平比同時期的香港演員至少高出一個等級),他們的文化基因與我們基本一樣,擁有著相似的曆史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盡管是來自海外的電視劇,但是我們接受起來毫無障礙,甚至很容易與劇情發生共鳴。于是我們想當然地以爲新加坡人就是中國人,,,,,,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新加坡電視劇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新加坡電視劇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新加坡電視劇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新加坡電視劇
可是如果現在你遇到新加坡華人時你問他:你是中國人麽(chinese)?他大概率會特意強調:我是新加坡華人(singapore chinese)。別小看這一字之差,這一字就清晰地表達出新加坡華人人的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爲什麽同爲華夏後裔,同文同種的新加坡華人在身份認同上會與我們有如此大的區別呢,那就要扒一扒新加坡的曆史了。
先看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面積爲693平方公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新加坡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新加坡的總人口爲508萬,當中新加坡公民有323萬人,永久居民54萬人,其余約131萬非居民(非居民包括那些持工作准證、就業准證、長期社交訪問准證及學生證等在本地逗留的外國人)。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爲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爲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裏。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印度語的一個分支語言)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爲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自己的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新加坡公民以主要種族區分:華族爲272萬,占74.7%;馬來族爲49萬,占13.6%;印度族爲32萬,占比8.9%;余者爲其他種族。每平方公裏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爲莆田人、潮汕人、廣東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這些人多數是當年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爲了生存而“闖南洋”的後代。
據學者考證,新加坡的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氏外國傳》,當時的新加坡被稱爲蒲羅中,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的音譯,”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但是新加坡真正邁入人類的曆史舞台則要等到近代了。
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
大航海時代開啓了人類探索地球的腳步,新加坡因爲地處兩大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唯一連接通道的馬六甲海峽,自然也引起了英國殖民者的關注。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屬土。新加坡作爲自由港, 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爲一個以華人爲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 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無數的閩、粵貧苦勞動者背井離鄉,開啓了華人在南洋的奮鬥曆程。殖民統治時期,英國殖民者對新加坡族群實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種族隔離政策。 殖民時期,新加坡各族群團體間都有很明顯的經濟、勞工分界線,各自居住在彼此獨立的空間區域,職業和學校中, 華人社會處于半自治狀態。 官吏、駐軍和商賈主要是英國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華人包括富商、內地農民和勞工。馬來人通常是漁夫和船夫,並擔任巡邏警察。1820年至1840年,新加坡作爲港口城市飛速發展。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新加坡成爲連接歐洲和中國的最短路程,大大提高其國際戰略地位。1931年至1947之間,本地出生人口開始超越移民人口。可以說,新加坡是一個因爲海運和港口而生的城市。
新加坡位于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航運路線上
然而,好景不長。1942日本侵略者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昔日縱橫全球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榮耀不再,已經無力抵抗日軍淩厲的進攻,在日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率領13萬駐新加坡英軍向3萬名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13萬人向3萬人投降,英軍簡直就是廢物)。日軍陸軍第25軍占領新加坡改名爲昭南島。新加坡華人對日本侵略者開展了的頑強抵抗,這也激起了日本人對華人族群的整體仇恨 。日本人占領新加坡之後,支持馬來人並利用告密政策,鼓勵馬來人迫害華人,拉大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隔閡和仇恨。 日本統治新加坡的時間裏,新加坡民生凋敝、人口傷亡慘重。另一方面,日軍采取各種手段瘋狂搜刮人力,以補充在戰爭中的軍力和勞力的不足。還采取了瘋狂的經濟掠奪政策, “人們繳納的征稅稅率,在日本統治期間增加了40倍” 。日據時期的新加坡是新加坡最黑暗的時代。
駐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
新加坡作爲“獅城”的由來。新加坡古稱淡馬錫(爪哇語“海市”之意),公元8世紀建國,歸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與謬內島的公主結爲百年之好,在謬內島住了下來。一天,王子攜公主外出打獵,乘船時遇大風浪,在即將翻船時,王子把王冠丟到海裏,風浪頓時平靜下來。他們便把船劃到馬錫海邊。在附近樹林裏打獵時,他們忽然發現一只頭黑胸白、身體紅色、行動敏捷的怪獸,隨從告訴王子這是一只獅子,王子聽了非常高興,認爲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便決定留下來。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爲新加坡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子城名稱的來曆。所以遊客在新加坡到處可以看到獅子造型的雕塑也就不足爲奇了。
新加坡的華人漢語水平好麽?首先,馬來西亞的華人漢語水平就非常好,而新加坡作爲曾經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又是華人比例最高的地方,故而新加坡華人懂漢語也就不足爲奇了。新加坡華人爲了傳承中華文化而付出的努力真的可以用“一波三折”這四個字來形容。二戰結束以後,鑒于大英帝國在戰爭中的拉胯表現,曾經的英屬殖民地紛紛掀起獨立浪潮,馬來西亞也不例外。1957年8月3日,馬來西亞宣布正式獨立。而此時的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其實在馬來西亞獨立以前,英國政府就賦予新加坡相當大的自治權,新加坡完全可以不必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當時新加坡的政治領袖李光耀更希望華人勢力可以左右馬來西亞的政治方向,因爲當時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40%,而且華人的社會地位普遍高于其他種族。馬來西亞的其他種族政黨也非常清楚這一狀況,爲了將華人的政治勢力排擠出馬來西亞政壇,在1965年全票通過將華人聚集區的新加坡踢出了馬來西亞聯邦的提案。新加坡至此被迫成爲真正獨立的國家。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的首任總統。可以說,新加坡是被迫的,含著淚被踢出馬來西亞。
126贊成、0票反對,大馬國會將新加坡驅逐,圖爲1965年李光耀在國家電視台節目上哭泣
可是身爲華人後裔的李光耀一上台就態度強硬地反對使用漢語。他給出的理由有二,一是政治上的原因,二是經濟上的原因。在政治上,新中國已經成立,中國大陸成爲了中華文化圈的核心,如果新加坡堅持使用漢語容易在國際站位中邁向東方陣營。而這與李光耀確定的走西方路線的政治定位相違背,所以他禁止推廣漢語,而是選擇英語作爲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還有一個原因是,新加坡獨特的地緣政治問題。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又與馬來西亞相鄰。這兩個鄰居都是親美,親英的政治路線國家,如果新加坡把漢語定位官方語言,容易引起這兩個國家的“夾攻”的潛在威脅。在經濟上,新加坡作爲扼守歐亞海運咽喉的天然港口,擁有著絕佳的海運經濟優勢。大英帝國雖然衰落了,可是繼承大英帝國衣缽的美國絕對是英國文明的延續者。在整個20世紀,英語的國際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李光耀認爲,如果把漢語定位第一官方語言,對以轉口貿易經濟爲主的新加坡將非常不利,而英語作爲國際第一語言,更容易被世界各國的海商接受。于是在建國之初,新加坡政府就特意強調英文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新加坡政府也越來越發現漢語使用的重要性了,于是在出于政治經濟的顧慮,爲了有效推廣國家政策,1979年,新加坡設立推廣華語理事會,從官方層面進行“講華語運動”。這裏的華語,其實是指以中國北方話爲基礎的“普通話”。因爲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以廣東潮汕人、福建閩南人和客家人爲主,這三類人群各自有各自的方言體系,溝通起來非常不容易、不方便。放眼世界的華人圈,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均把北京官話作爲官方漢語,從實用性來說,北方方言更具有競爭力。李光耀也非常有前瞻性的意識到中國的未來潛力無限,推行與中國一樣的普通話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新加坡領導人非常講究高效、實用,1969年設計出了一套自己的簡體字表,1976年後完全采用了中國大陸的簡體字。
李光耀宣布講華語運動開幕
從1981年開始,電視和廣播的漢語方言節目幾乎停播,只允許少量播放。傳統媒介中的方言不再被鼓勵,方言逐步收窄成爲家庭用語。在學校裏,學生講方言被罰款,有些甚至還得把“我不再講方言”寫幾百遍。但是即便官方層面依舊推廣華語,英語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新加坡領導人不能拒絕的,新加坡推廣英語的力度要明顯大于推廣華語。爲了進一步方便學習和掌握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吸引西方國家投資,拉近華裔、印度裔、馬來裔的團結,政府鼓勵華人讀英校,而早期的華校畢業生常遭遇就業問題。新加坡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也並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後來,新加坡對以華語爲媒介的華校關停並轉,所有中學以英語爲教學語言,華語逐漸成爲外語課。講華語運動開展將近40多年,基于北方方言的新加坡“華語”掌握人數大增,成爲了華人共同的通用語,形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有別于中國普通話的一種當地文化符號。但新加坡對英語的倚重,又讓推廣華語的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原本以方言爲家庭語言的華人並沒有改說華語,而改說了英語,以英語爲家庭語言的華人劇增。
新加坡各種語言使用統計表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就是這麽糾結而擰巴。最終在英語、華語的雙重“威脅”下,新加坡的漢語方言更是逐漸式微,尤其是新加坡的華裔90後,華語能力不行,方言又不會說,而最終索性把英語當成母語的現象比比皆是。因爲實行英語爲第一語言的政策,新加坡華人的中文水平參差不齊,雖然普通的華語交流不成問題,但是涉及到高階的漢語言使用例如成語、曆史典故、專用詞彙的掌握等方面,新加坡華人的中文能力就不能應對了。其漢語水平遠不如鄰近的馬來西亞華人,更不及大中華地區。
2017年講華語運動出洋相,讀寫成“渎”
新加坡華人的身份認同。我認爲新加坡華人的身份認同大致經曆了無認同、有認同兩個階段。先說第一個階段,無認同階段。從19世紀開始,中國逐漸處于內憂外患中,人民深受貧困、饑餓和戰爭之苦,部分東南沿海的漢人不斷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謀生。華人們將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通過新加坡,轉售給歐洲商人,然後將印度的商品帶回中國。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大部分人來新加坡的中國人都是通過宗親關系相互推薦,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算高,沒有一技之長,且還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們只能通過宗親力量抱團取暖,逐步形成了各種小圈子。華人的祖籍十分複雜,由于已經身處一個以華人爲主的社會,在沒有種族紛爭的前提下,華人統一的身份認同並不突出。在大英帝國的“庇護”下,新加坡當時的內外環境良好,不用擔心外敵入侵,各種族和睦相處,華人依舊會根據所屬的民系、方言而形成“小團體”。華人之間只有以同鄉、同宗爲紐帶的小團體認同,並無統一的華人身份認同。第二個階段,有認同階段。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新加坡開始了3年的日據時期。由于新加坡是華人主體社會,且華人積極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南洋華人彙款回國、義捐之數達50億元,而1939年中國政府的戰費才不過18億,許多華僑回國投身抗戰一線),爲報複新加坡對中國抗戰的支援,日本對新加坡進行了殘暴的統治,將近2萬新加坡華人被進行了種族清洗。日軍的暴行激起了華人們共同的身份認同。日本戰敗後,英軍重返新加坡,但威信已大打折扣,大英帝國不再戰無不勝,也間接地增強華人的“獨立自主”的政治意識。
新加坡華人慶祝日本戰敗投降,街頭懸挂青天白日旗
1945年,新加坡華人拿出青天白日旗慶祝抗戰勝利
有關新加坡的話題今天就先聊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