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到幾十歲第一次當媽媽,說不緊張是假的。特別是在寶寶前3個月的護理上,一直保持著小心翼翼的狀態。這或許也是一胎媽媽的一般正常反應吧。
寶寶3個月前,他的脖子很柔軟,還不能支撐自己的頭部,也就是還不會擡頭。因而在護理的過程中,動作需要溫柔一些,方方面面得注意比較多一些。
比如寶寶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會有驚跳反射,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旁邊突然出現一個大聲響,就會嚇到寶寶。所以,寶爸寶媽應該給寶寶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理論上的具體操作:室溫的溫度控制在24~25度,濕度控制在40~60%之間。現實中想要一直保持著這個理想化的數據比較難,我也做不到。雖然我也買了一個室內的溫度濕度計,只能說,盡力而爲。
乳痂
我家寶寶剛出生時,頭上有白白的一層垢,看起來就像是頭皮屑,按科學的叫法是乳痂。一開始看著很不舒服,很想給他弄掉。
但醫生不建議強行去痂,會導致頭皮破損感染發炎。乳痂對于寶寶來說沒有影響,也不會有任何不適。好在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就消失了。
囟門
第一次看到寶寶囟門,寶爸很好奇,時不時用手去摸一下。我一開始也不懂,每次他一摸就被我說。後來才知道,摸寶寶囟門不會産生什麽後果,囟門就是一塊骨頭空隙,摸一下並不會影響頭腦發育,無需擔憂。
寶寶出生時,骨縫沒有完全閉合,因此在頭頂前有一個菱角空隙,爲前囟門。用手觸摸會觸到如脈搏一樣的搏動感,這是由于皮下血管搏動引起的。囟門是人體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伴隨著寶寶生長,一般在一周歲閉合。
洗澡
有些醫生建議不要給小寶寶頻繁洗澡。但家裏的老人又說天氣炎熱的季節一天要給寶寶洗兩次澡。
首先聲明,我們居住在南方地區,即使冬天溫度也不會低于5度。所以實際情況是,目前爲止,寶寶沒有一天不洗澡的。
值得一提的一點,若是寶寶當天沒有拉粑粑,我一般就不會給他使用沐浴露。過度頻繁使用沐浴露確實會引起皮膚幹燥。
另外,平時注意保持寶寶皮膚的清潔和保濕,適當使用嬰兒潤膚産品,就可以很好地預防痱子和紅屁屁。潤膚油和潤膚露用得比較多,爽身粉比較少用。
臍帶
寶寶從醫院抱回來時,臍帶殘端還沒有脫落。護理上也需要比較小心。洗澡時使用嬰兒防水貼,避免打濕。洗澡後用清潔的棉簽蘸上酒精消毒。媽媽在護理臍帶前要清潔雙手,防止汙染寶寶的臍帶傷口。
臍帶殘端大部分在出生後1-2周內脫落,也有些更遲一點,比如我家寶寶一個月後才脫落。如果超過2個月還沒脫落,就要讓醫生檢查了。
母乳餵養
從寶寶出生到斷奶前,我一直堅持純母乳餵養。理論上醫生建議新生兒餵養的頻率是每天至少8次,但真實情況並不一定是這樣。
更准確的做法是:按需餵奶,而不是定時餵奶。每天餵奶8次或者更多。如果不是上班需要背奶的媽媽,盡量給寶寶直接吸吮母乳,盡可能不使用奶瓶間接餵人工擠出來的母乳,好讓寶寶吃到的奶量更大。
純母乳餵養能夠給6個月以內的寶寶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水分,能量和營養物質,是不需要額外餵水的。只要保證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母乳餵養就可以了。我家寶寶是在添加輔食之後才開始餵水的。
此外只需注意兩點:
兩側乳房交替餵養。這樣做能有效避免兩邊乳房變得大小不一(寶寶吸吮越多的一側,乳房會明顯比另一邊大)。
洗澡後不要立刻給寶寶餵奶,以免寶寶發生溢奶或者嘔吐。
溢奶
有一次我坐在床沿抱著寶寶餵奶,剛剛餵完我正想站起來,寶寶的嘴裏突然連續噴出幾大口奶來,把我前面的衣服全部打濕了,也把我嚇懵了。我過了十幾秒才反應過來,趕緊找出體溫計給寶寶測體溫。
體溫正常,于是換好衣服後重新餵奶,寶寶一切也都正常。幸好只是虛驚一場。後來我意識到,可能是哺乳姿勢不對導致的。此後都是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餵奶,就真的再也沒發生過這種情況了。
但是溢奶的情況還是頻頻發生,這點讓我很無奈,也沒有找到應對之策。不過這個現象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在寶寶逐漸長大後,自行消失了。
溢奶是寶寶比較常見的正常生理現象,是指餵奶後隨即有一點奶水從嘴邊流出,通常與哺乳有關。如果寶寶精神狀態良好,體溫正常,吃奶正常,排大小便也正常,媽媽們就無需過度擔心。
寶寶的各種哭
一般來說3個月前的寶寶,基本上只能通過哭來表達他的需求。比如餓了,尿了,困了都只會哭。敏感的媽媽通常會判斷出寶寶的哭是哪一種。哭是嬰兒的一部分,哭也是嬰兒的溝通方式。
正常情況下,只要寶寶的需求得到及時的滿足,他就會停止哭鬧。如果寶寶哭了1個小時還哭個不停,那寶爸寶媽就需要注意了。可以給寶寶先測個體溫,觀察寶寶有沒有發熱,出紅疹,嘔吐或者其他異常,如有異常就要及時看醫生了。
每個新手爸媽一開始面對寶寶或許都會緊張,這種緊張一方面來自育兒經驗的缺乏,一方面來自自身經驗的不足。我如今回想起來也不得不感歎,一胎看書養二胎當豬養這句話形容得很貼切呀。
因此現在也學會了自我開導,誰都是第一次當爸媽,真的沒必要事事要求完美,畢竟爸媽也不是完美的人。只需竭盡所能,做到力所能及的範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