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提起林徽因,你會想到什麽?民國女詩人,大才女,跟梁思成、徐志摩、金嶽霖蕩氣回腸的故事?
來源不明的八卦野史總是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卻讓人們忽略了林徽因真實的身份——女建築師。
林徽因曾跟梁思成一起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梁思成學建築,林徽因學美術。
其實,林徽因也中意建築系,但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能曲線救國,改讀美術。
在讀期間,她幾乎修完了建築系的所有專業課程。
▲林徽因的賓大畢業照
七七事變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戰亂中考察國內各地建築,想要填補中國建築史的空白。
幾年的時間,他們風餐露宿,走遍全國15個省200多個縣,勘測2000多組建築群。繁忙又艱苦的勘測工作,林徽因不得不把一雙兒女托付給梁思成的姐姐照顧。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仍在考察古建築的林徽因,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寫了一封信。
這封《寫給女兒的信》裏,有媽媽對女兒的關心和叮咛,更有林徽因育兒的大智慧。
01
平等溝通
林徽因在信的開頭,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跟女兒交代了很多事情。
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地講給你聽。
你們寫的信,我沒有收到。我們不但收不到信,連報紙都看不到,所以我們前一段時間不知道國內發生了什麽。
後來,到了能發電報的地方,我們才知道怎麽回事。好在有些線路沒有斷,我們很慌張地回到北平。
同家裏人同吃早飯,真是再高興沒有了。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裏,用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自己的遭遇和心境。
娓娓道來的語氣,就像是面對面跟朋友在聊天,給人很舒服也很親切的感覺。
成年後的梁再冰回憶,母親不僅是母親,還亦師亦友。這封《寫給女兒的信》就是最好的證明。
試想一下,有幾個家長能做到像林徽因一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給8歲的孩子寫信,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自己的遭遇呢?
▲林徽因和女兒梁再冰
別說時局動蕩了,現在的父母也很難做到。孩子問你工作上的事情,你會怎麽說?
估計大多數家長會在兩句話之內結束戰鬥,“大人的事兒小孩別管,趕緊做作業去。”
跟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溝通,是林徽因的智慧,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02
換位思考
林徽因在寫給女兒的信裏,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遭遇行程。
爲了讓8歲的孩子看懂,她把信寫成了第一、第二、第三的條目形式,還體貼地繪制了地圖。
在收到這樣一封信時,母親不在身邊的梁再冰,心裏一定充滿了溫暖,就像在跟母親面對面聊天。
林徽因對兒女的教育,靠的不是簡單的說教,是真正的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解決問題。
米粒媽想起林徽因跟梁再冰之間發生的另一個小故事。
梁再冰13歲的時候,特別喜歡看小說。身爲母親的林徽因,雖然欣慰女兒喜歡讀書,但同樣擔心女兒沉迷小說,會影響視力和身體健康。
林徽因沒有野蠻粗暴地制止,也沒有制定123的規則,而是畫了一副袋鼠漫畫提醒女兒。
在漫畫裏,林徽因寫道:
鼓勵你讀書的嬷嬷(媽媽)很不希望這個可敬的袋鼠成了你將來的寫照。
喜歡讀書的你必需記著同這漫畫隔個相當的距離,否則……最低限度,我是不會有一個女婿的。
一個幽默又風趣的媽媽形象躍然紙上。13歲的少女,看到這樣一副漫畫,也會會心一笑,感受到來自媽媽的善意提醒和幽默打趣。
即使梁再冰已滿鬓白發,回憶起這段13歲的時光時,眼神裏依然掩藏不住笑意,這是被母親溫柔愛過後才有的溫暖回憶。
用孩子能聽懂得語言跟孩子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應該成爲媽媽的必修功課。
03
陪伴閱讀
林徽因在給女兒的信中說,你要的衣服和書,很快就寄來。
8歲的梁再冰,已經開始跟媽媽要書讀了,這得益于母親從小對她閱讀方面的熏陶。
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回憶,在母親興致好的時候,會讓姐姐和他坐在床前,爲他們朗讀舊日的詩、文。
母親擅長朗誦,由她自己讀出講求韻律的詩,那聲音真是如歌,母親還經常讀古詩詞給他們聽。那可是1937年啊!
梁從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二年級時,母親教他讀《唐睢不辱使命》,一篇古文被讀得繪聲繪色,聽來像一場電影。
“母親幾乎沒給我們講過什麽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故事。她除了給我們買大量的書讓我們自己讀,就是以她自己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理解,像對成年人一樣陶冶我們幼小的心靈”。
林徽因非常重視對孩子閱讀的培養,她給孩子朗誦,帶孩子一起讀書,還教孩子寫日記。
梁再冰說,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給他們准備了日記本,讓他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哪怕每天只寫一小段話,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一筆財富。
美國的閱讀推廣專家、《朗讀手冊》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說過,“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陪伴孩子閱讀,是愉快的親子時光,更是幫孩子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04
知曉大義
在《寫給女兒的信》裏,林徽因沒有回避當時的大環境。她用8歲女兒能聽懂的話,講了盧溝橋事變和侵華戰爭。
他們老要我們的“華北”地方,這一次又是爲了點小事就出兵來打我們!
如果日本人要來占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麽都不怕,什麽都頂有決心才好。
他們想要我們的華北,我們不怕打仗,中國人要勇敢,要有決心。她告訴女兒,你們還小,最重要的是養好身體,讀好書。
此時的林徽因,正拖著柔弱的身軀在各地考察古建築。她是個柔弱的女子,是無所畏懼的女建築師,更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在一封家書裏,林徽因用平實的語言,把大是大非融入其中,讓女兒要勇敢,有決心。
這是林徽因講給8歲女兒的話,也是她面對可怕的戰爭時,內心的真實想法。
據梁從誡回憶說,他同母親談起1944年日軍攻占貴州,直逼重慶的危局時,他曾問母親,“如果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麽辦?”
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說,"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病中的林徽因
梁從誡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
病中的林徽因握著梁從誡的手,彷佛道歉似地小聲地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林徽因對戰亂的態度,對家國天下的認知,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無形中傳達給了一對兒女。
05
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林徽因和梁思成,用他們一生對建築學的執著,給一雙兒女做了最好的榜樣。
在五台山,林徽因和梁思成尋訪到一處”曾見敦煌壁畫,卻久已湮沒無聞“的古廟——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是建于唐代後期的原構,是當時所知我國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
這一發現有力地反擊了日本學者”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去京都奈良“的說法。
▲林徽因在佛光寺測量
梁從誡回憶說,多年後母親還常向他們談起當時的興奮心情。
“講他們是如何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無數蝙蝠扇起的千年塵埃和無孔不入的臭蟲堆中摸索著測量,又怎樣憑她的一雙遠視眼,突然發現了大梁下面一行隱隱約約的字迹”。
對建築學的熱愛,讓柔弱的林徽因擁有無比強大的氣場。
新中國成立後,爲了保護北京城內的古建築,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了大量工作。
即使肺病已到晚期,嗓音失常,林徽因義無反顧地站出來說,“你們把真古董拆了,將來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只是假古董。”
▲林徽因在陝西耀縣藥王廟
無需給孩子講過多大道理,林徽因身體力行诠釋著人這一生該怎麽活。
在不招收女學生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自修建築學;
戰火紛飛的年代逆流而上考察古建築;
即使纏綿病榻,依然用盡全部心力參與國徽和人民紀念碑的設計,針對細節一點點完善……
這都是對熱愛的堅持,對祖國的忠誠。林徽因的一雙兒女,也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女兒梁再冰,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是一名優秀的新華社記者。
兒子梁從誡,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創辦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完成從曆史學家到“自然之友”的蛻變。
米粒媽想起盧梭說過的一句話,”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爲的教育。感受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影響著孩子的心靈“。
作爲兩個孩子的母親,林徽因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此。
最後,米粒媽想多唠叨兩句。
不少米粉後台留言,說雙減後自己很焦慮,不像別的媽媽文武雙全,什麽都能教給孩子,感覺自己拖孩子後腿了。
其實,家長對孩子最大的作用,不是教會孩子多少知識,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是專業老師的工作。
就像林徽因,她的孩子跟她不是一個專業方向,很難說給孩子提供了多少專業指導。
但她跟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其實都是教育在發生作用。
跟孩子平等溝通,換位思考,引導孩子閱讀,知曉大義,言傳身教,讓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發生,又能實實在在影響孩子的心靈。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用太高的學曆,也不用太多的專業知識,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做到。
點贊+在看,願我們都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簡介:米粒媽
美國海歸、海澱家長,暢銷書作家。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榮登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
END
※ 往期推薦 ※
僅3天!新加坡動物園最牛的餵動物之旅,8折!還有幻光雨林和4大園5.5折起,搶啦~
2021-09-03
【周末去哪】蹦床免費玩!5.5折動物園門票、$1飛禽公園、中秋燈展,夜間滑道….
2021-09-03
探店 | 新加坡新晉網紅咖啡館!坐擁湖景、滿屏綠植、免費WiFi…..
2021-09-02
送票!獨家85折!火爆全球的達芬奇展,終于來新加坡啦!搶先看~
2021-09-01
點下方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