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魚尾獅公園
該文章爲《環球》雜志記者/蔡蜀亞爲世界開發區研究院撰寫(發自新加坡),並于《環球》雜志進行發表。
提到工業園區,很多人就會想到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區,它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早已成爲全球工業園區競相模仿學習的典範。作爲新加坡經濟的標志,裕廊工業區的發展,也反映出新加坡整體國情的特點,包括領導人治國理政的特色。
新加坡是城市型國家,各種自然資源都極度缺乏,危機感促使其決策者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缪。從建國開始,每一屆政府就在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工業發展方向,推出不同經濟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管理和開發園區,包括及時提出相應對策更新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
新加坡工業園區發展和産業升級大致以10年爲一個周期,從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園到80年代的專業型園區,再到90年代的高新技術科技園區等,共經曆了5個發展階段——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每個階段,由政府主導的工業園區都成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産城融合著新篇
裕廊工業區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離市區約10公裏,占地面積超過60平方公裏。196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在此建設工業區,1968年工業區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他各工業區,2001年,裕廊管理局進行改組,成立了現在的裕廊集團。
經過50余年的發展,裕廊工業區已形成完整的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主導産業爲石油化工、修造船、機械工程、現代物流等,成爲新加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煉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産中心之一。目前有超過100家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和特種化工企業在裕廊工業區設有工廠,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杜邦、巴斯夫等諸多世界級石油化工巨頭,産業涵蓋煉油、化工、倉儲、物流等石化産業鏈各環節。
裕廊工業區的工業化過程,實際上也是新加坡城市化過程的縮影。工業區規劃秉持總體觀和人文觀,重視工業用地的合理利用,在科學規劃園區産業發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人居生活的各種需求,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發展成爲配套體系齊全的工業基地和環境宜居的新型工業城鎮。現在,這裏已建成多層次工業區兼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園區工業基礎設施和生活基礎設施齊備,輕、重工業兼備,同時設有自貿區、公園等,形成了良好的産城融合。
經驗良招
政府主導開發、科學規劃、精准化産業定位、全球範圍內集中招商、園區實行企業化運營管理等,都是促使裕廊工業區成功的經驗良招,其中有幾點尤其值得研究學習。
首先,采取政府壟斷的開發運營模式,對工業園區的資金籌集、土地使用、招商引資等進行統一規劃,可以快速以較低成本獲取私人土地,保證園區項目快速啓動並盡快達到規模經濟,同時有效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並降低園區之間的競爭。
需要注意的是,JTC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它實質上是一個房地産開發商及專業服務提供商,采用的是公司模式,通過投資于土地和設施並通過其産品和服務的銷售來獲得收入。在裕廊園區的開發運營過程中,JTC不斷調整管理體制,目標是通過對法定機構的調整,使其行爲更加企業化和市場化。
2001年,JTC改組,成立裕廊集團,下設騰飛公司、裕廊國際、裕廊港三個全資子公司。其中,騰飛公司負責科學園、商業園、工業園等商務空間的開發和管理;裕廊國際負責咨詢、規劃設計及項目建設和管理;裕廊港口與全球50多個國家和8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運輸關系,被評爲“亞太區最佳貨櫃碼頭”。改組後,裕廊集團的經營運作更加企業化,對市場的反應更加靈敏,並在吸引、挽留和激勵人才方面更具靈活性。
其次,工業區由一片荒蕪之地,發展成爲新加坡的工業核心。在園區發展中,裕廊工業區根據自身區位和資源禀賦特點,以及國際産業發展的趨勢和機遇,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先後實施了4次成功的産業轉型,從初期的傳統加工業,逐步轉向發展電子、通信、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産業,提升了産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率,爲本國工業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確立園區核心産業後,裕廊工業園會圍繞核心産業進行深入拓展,並按照産業鏈進行合理延伸,不斷增強産業鏈各環節的實力,提高相關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園區內形成産業集聚優勢,從而保證園區的整體競爭力。
第三,工業區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其規劃科學合理,先導性強,且工業區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與其規劃保持一致。裕廊工業區通過産城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決了區域內員工的住房安家問題,爲工業區吸引企業、吸引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區深知,“硬環境”是園區發展的基礎,“軟環境”則是保障園區正常運作和健康發展的關鍵。過去50年中,裕廊工業區一直保持旺盛的招商吸引力,與其施行“‘硬’先行、‘軟’制勝,硬軟環境建設並重”的發展戰略密切相關。
爲高效、迅速改善裕廊工業區發展的“硬環境”,新加坡政府在園區建設初始階段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總長度100多公裏的區內現代化公路網、發電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的裕廊電廠、裕廊港碼頭、自來水廠以及300多幢標准廠房等,爲工業區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園區還興建了學校、科學館、商場、體育館等各種社會服務配套設施,成功將生産、商務、生活、娛樂、休閑融爲一體,充分滿足園區內人才的多方位需求。
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在統一的宏觀經濟環境下,裕廊工業區更加注重管理體制和職能創新,積極爲入園企業創造穩定、透明、低廉、高效、舒適的營商環境,而並非只是簡單的“政策特區”。比如,制度安排方面,裕廊工業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單一層次體制,可以爲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有效提高企業在辦理投資許可、營業執照、城市規劃與建設設計許可等事務方面的效率,並提高勞動力、稅收、進出口報關服務等與政府相關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在服務方面,裕廊集團經常以登門拜訪、年度聚會、客戶討論會等多種形式,對園區企業進行深入調研,征求企業意見,通過不斷調整管理架構,爲入園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第四,工業區重視入園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由新加坡政府主導,建立了多個産業研發機構,通過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三者相互合作,産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在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分別建立研究中心,加強研究機構和工業區之間的研究合作;引進各國不同領域的精英,融合不同思維方式激發創新,使工業區緊跟世界産業發展趨勢。
升級新亮點
新加坡産業發展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逐步升級至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而隨著中國制造業崛起等地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加坡的工業發展再次受到極大沖擊,政府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快認識到,必須轉變既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探索能發揮自身優勢的新增長點,那就是順應當時科技發展潮流,將新加坡建設成“知識型産業樞紐”,通過提升制造業價值鏈,把制造業從下遊的産品生産環節提升到研發和設計等上遊環節。
爲了更好地培育知識型産業,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提出集工作、學習、生活、休閑于一體的活力社群概念,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打造綜合産業平台,投資150億新元(約合人民幣734億元),用15~20年時間在裕廊工業區中打造産業升級代表項目——“緯壹科技城”。
緯壹科技城從選址到布局規劃,都顯示出新加坡政府工作的深謀遠慮和細致入微。緯壹科技城這個名字寓意新加坡處于北緯一度,此外在中文中“緯壹”和“唯一”讀音相近,有一語雙關的含義。該科技城與中央商務區和西部工業區的距離都在20分鍾左右車程範圍內,能很好地聯系承接這兩個區域的功能;科技城到機場和港口也都很便利,無論是公共、私人交通還是貨物運輸等都非常便利。而且,科技城毗鄰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理工學院,國家教育部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就在項目區域範圍內,人才資源優勢顯著。
緯壹科技城集住宅、商業中心、高等學府、研究機構、休閑體育設施等于一體,生命科學、信息科技/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字創意多媒體爲三大主導産業,輔以商業娛樂與教育生活配套組合,同時預留遠期拓展區。其中最主要的三個商務辦公區域包括:以生物科技爲主的啓奧城,以資訊通信爲主的啓彙城和以起步公司爲主的緯壹科技城起步谷。
據了解,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以啓奧園爲産業平台,先後不惜重金邀請了一批國際知名生物科學家來啓奧園設立自己的實驗室,發展相關項目。目前全球30多家知名生物制藥公司都將新加坡作爲主要研發基地,來拓展各自在東南亞乃至亞洲地區的業務。
目前來看,裕廊工業區以及其中轉型升級的代表品牌緯壹科技城,基本實現了當年的規劃目標: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和優美社區氛圍的創新産業新經濟體,在一小片土地上打造未來無限的産業發展空間;創造宜人的硬件環境,催化科學研究技術社群,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成爲新加坡充滿活力的技術研發和休閑娛樂中心。
當然,也不能否認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緯壹科技城的開發進度太冗長。前後已經開發了20多年,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這種慢速度可能會帶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潛在風險。隨著技術不斷更新,緯壹科技城正面臨一定程度的更新換代,如何將這些技術、設施、設備進行無縫銜接,是緯壹科技城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另外,緯壹科技城開發尚未完成,但其開發建設理念已被其他地區和國家所周知並紛紛借鑒,世界不同地區出現了類似于緯壹科技城的其他科技新城,如巴塞羅那22@區、阿聯酋迪拜知識村、印度海德拉巴知識城市、丹麥哥本哈根邊界的奧裏桑德地區以及中國的張江科學城等,這無疑增加了緯壹科技城在全球範圍內科技競爭力與人才吸引力上的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