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新加坡新冠日增病例創下曆史新高,破2000例!累計病例超過9萬!
每日新增病例 (圖源:衛生部)
這個數字可能與一些國家相比不算很多,但最近7天每百萬人的感染率,新加坡已經可以排到亞太地區第四。
在東南亞感染率僅次于馬來西亞…… 排第二!
(圖源:digitalblackboard.online)
病例暴增背後的問題 孕婦確診四天還沒送醫院
9月28日新加坡新增2236起確診冠病病例,其中1711起是社區病例,515起是客工宿舍病例,還有10起輸入病例。
(示意圖:the conversion)
住院患者相應增加到1325名,其中209人需要輸氧,30人因情況危急在加護病房治療,85%的重症患者是60歲以上人士。
而且前天還報了五名老年人因新冠逝世,本地死亡病例增加到85起。
有機構統計了亞洲太平洋國家/地區,每百萬人口過去7天的累計病例數,然後進行排名。
9月19日時候,新加坡還排在第11名,落後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
9月27日再統計的時候,新加坡竟排到了第4名,東南亞國家中也就比馬來西亞好一些。
病例暴增,不僅僅是一個大的數字,背後還有無數人被感染後的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前幾天衛生部長坦誠“居家康複計劃”剛推出,流程上有諸多不順,再加上病例一下子暴增, 所以有熱線難接通、等待時間變得很長等等問題,但是正在努力解決。
(圖源:[email protected]王乙康)
最大問題是那些不適合居家康複的患者有疑問卻無法聯系上MOH,等待安排時候擔心病毒傳染給家中家屬。
也有人擔心狀況惡化,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孕婦、老人、幼齡兒童感染後最爲棘手。
孕婦確診,在家等待了四天 1歲多女兒也感染
近日一名孕婦向媒體投訴,她確診後在家等了整整四天,還沒有被安排到合適的隔離場所。
女子鄭某懷有三個月身孕,還處于不穩定的時期,卻不幸感染了新冠。
(示意圖)
上星期五(9月24日)確診,第二天星期六她通過遠程醫療服務與一名醫生溝通, 那名醫生說孕婦不適合居家康複,他會幫忙上報MOH讓醫院聯系她住院治療。
結果,一等就是四天截至昨晚還沒有任何人聯系她,熱線電話也無法接通。
最慘的是,她未滿兩歲的女兒也在9月26日確診了,現在她非常擔心同一屋檐下丈夫和兒子的情況。
74歲老母親確診 等不來通知只能叫救護車
李某說她的姐姐和母親在同一天確診,兩人都不符合居家康複的要求。
姐姐沒有接種疫苗、母親已經74歲。(居家康複適用于已接種疫苗12-69歲患者)
但是有趣的是,沒接種疫苗的姐姐在確診後馬上被送往醫院了,而接種過疫苗74歲的老母親卻被要求在家等待安排。
從25日等到了27日,期間直接到一個衛生部信息說會有人來接去醫院或指定設施,但是遲遲等不來人。
考慮到家中還有84歲老父親,再等下去恐怕會被傳染,于是李某的阿姨幫忙撥打了醫院的急救電話,讓醫院救護車給拉走了。
(示意圖:海峽時報)
她知道這不符合流程,但:“如果沒有叫救護車,可能現在還在苦等。”
朋友的父親 在等待中病情惡化去世了
我們的椰友中,有人認識9月27日通報死亡的一位老人的家人。
老人家74歲,早已打完所有規定的疫苗。9月22日不舒服,去看醫生,醫生讓他回家修養等待安排。
回家後,前兩天老人家還能走動,第三天情況突然惡化。
家屬急忙叫救護車,但是爲時已晚,送去醫院後老人去世了,從確診到死亡僅僅3-4天。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看到“居家隔離計劃”還在摸索中,但人們等待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意外狀況。
另外在居家康複過程中,有什麽問題只能聯系遠程醫療服務,快結束時候需要再次檢測也要聯系他們。
現在這項服務也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變得資源很緊張。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家庭康複模式,遠程醫療提供者捉襟見肘》
(圖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目前至少有9家遠程醫療機構–包括MaNaDr、MyDoc、Speedoc和Raffles Medical等,正在爲數千名被隔離在家庭康複和隔離令下的患者提供支持。
(示意圖:todayonline)
這些私營遠程醫療機構主要使用移動應用程序和視頻技術來協助衛生部(MOH)處理居家康複者的醫療咨詢。
但他們的工作量很大,面臨著大量的電話,有些患者要等上一個小時才能見到醫生。
(圖源:王乙康FB)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上周六(9月25日)承認康複計劃存在 “初期問題”,並表示在公共和私營機構的幫助下,系統已經得到加強。
衛生部(MOH)也建議,尚未收到當局通知的病人如果感到不適,可以免費向遠程醫療提供者尋求幫助。
反對黨提出8大建議 網友反應亮了 新加坡在這個抗疫的關鍵時刻,反對黨又有話要說。
新加坡民主黨(SDP)9月28日在其網站上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抗疫小組對新冠大流行病的處理明顯缺乏一致性和方向。”
(圖源:海峽時報)
民主黨的醫療保健咨詢小組(其中包括傳染病專家Paul Tambyah)提出了一個應對大流行病的替代戰略。
(圖源:mustsharenews)
該計劃由八點組成,涵蓋一系列主題,如改進處理新冠患者的醫療保健協議,以及對疫苗和預防性藥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讓我們看看這份替代戰略究竟如何?
新加坡民主黨的 “8步”應對新冠大流行計劃
1)減少對無症狀病例的檢測 確保資源集中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如老人和弱勢群體)
2)評估病例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或僅僅是監測 – 確保病例報告給最近的公共衛生診所(全科醫生或綜合門診)
3)使用更多療養院爲無需住院的穩定病人提供服務 – 將他們將被與其他居民隔離開來 – 讓全科醫生判斷他們是否需要住院治療以緩解以緩解醫療資源的壓力
4)設立專門的救護車熱線 – 爲那些檢測結果呈陽性或被確定爲接觸者的人服務
5)定期公開報告陽性病例和感染群 – 以便公衆在訪問這些地區後出現症狀時能夠尋求醫療照顧
6)取消“掃蕩式”的全面限制和關閉 – 應該實施有針對性的幹預措施 – 只關閉發生疫情的場所
7)加強基因指紋識別過程 – 每家公立醫院和實驗室都要這樣做 – 信息應該被輸入一個公開的數據庫,加強對大型感染群的識別
8)對世衛組織批准的疫苗進行臨床試驗 – 可作爲加強劑或舒適劑量進行研究,並給予投入 – 對其他預防藥物也應如此 網友對這份“鄭重其事”的計劃意見不一,很少人會認同全部,但是認同裏面個別可取之處。
終于來了! 有人談到了早期預防治療! 謝謝你,Paul Tambyah先生。
“對所有潛在的疫苗和治療方法進行臨床試驗” 這將在什麽時候完成?聽起來像是學術科研求贊助……
但總體而言,這份8大建議看起來跟現行的防疫方向差不多。
“額,無論什麽計劃,他們都同樣走向了開放和共存,也一樣主張接種疫苗,關閉有集群的場所 ……換湯不換藥。”
方向差不多,但是有些建議更加激進,比如第一條,減少對無症狀病例的檢測。網友認爲導致的下場就是:
“你走到哪裏都不知道你旁邊的人是否是無症狀感染者,尤其是當你需要去買食物和必需品的時候,你會接觸到一線工人、小販、銷售人員、公交車長等等,還有送貨員。……祝所有未接種疫苗的人/兒童/脆弱的老人好運。”
(圖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人意見分歧 何晶對目前疫情局勢有話說
不管如何,民主黨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都是可貴的。
現在新加坡處于病例激增、而防疫措施還處在剛剛收緊的前幾天,民間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站在各自的立場關注點都不一樣:
有人擔心感染呼籲更強勢的防疫措施; 有人爲生計發愁埋怨不應該再次收緊。
(圖源:海峽時報)
在線市場研究公司Milieu Insight對新加坡1164名16歲及以上的人進行的一項調查。
共有52%的新加坡人認爲最近對社交聚會的限制 “恰到好處”,25%的人認爲太嚴格,其余23%的人認爲太松散。
但是說到最近的防疫收緊是走向“清零”還是“共存”,大家的態度就有分歧了。
48%認爲這次限制措施與新加坡的長期“共存”策略基本符合,46%認爲不太符合,另有6%不予評論。
Milieu Insight營運長總結: 隨著新加坡向“與冠病共存”戰略推進,在如何最好地應對新冠問題上,似乎存在著越來越大的意見分歧。
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連著發了好幾篇Facebook貼文,核心觀點是“多些理解”。
針對她看到的一些現象進行呼籲。
其中一個帖文中,何晶呼籲不要歧視未接種疫苗的人士, 因爲他們當中可能有些是感到恐懼,或另有難以言述的原因所以沒有打疫苗。
(圖源:singhealth)
同時何晶也呼籲,大家應該理解防疫措施的收緊。
“如果火車在隧道中向我們沖撞,我們最好停下和後退,而不是魯莽地向前沖,踩下刹車是明智的。”
她也提到目前所經曆的一切和去年所面對的阻斷措施不能相提並論,相比之下,這點收緊措施可說是微不足道。
何晶鼓勵公衆繼續保持健康,團結一致。
她批評那些大聲抱怨但又毫無貢獻的人士,因爲在現在的關鍵時刻,有成千上萬的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爲需要的人提供援助, 不需要制造混亂和爭吵,或詛咒那些未接種疫苗的人士。
何晶還很幽默地提醒:
“如果你感到生氣,只需數到十,然後開始放慢呼吸——吸氣時數到五,呼氣時數到十。”
(截圖:何晶FB)
網友認爲她說的有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這部分。
後見之明的偏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容易。 人們太急于抨擊zf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改變。
爲什麽人們需要zf來告訴他們該怎麽做,這很耐人尋味。
還有網友解釋,他們抱怨不是因爲政策“刹車”,而是有些政策令人難以理解。
事實上,改變規則沒有錯。但問題是他們一直堅持認爲公共運輸沒有問題。不需要半載或四分之一載,病毒不會在公交車上傳播似的。
但是計程車和網約車,只限2個乘客。諷刺嗎?
在另一條帖文中,何晶還引用了《論語·述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爲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圖源:何晶FB)
何晶提到這是一個朋友發給她的,她認爲這句話不僅是提倡生活簡約,更是代表一種同理心,讓積極和向上的態度成爲生活中心。
適應周遭並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被財富或地位的無常所誘惑。
總理夫人可能想在此提醒大家,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境,畢竟最近調查顯示,民衆的心理狀態不佳。
還是上述Milieu Insight的調查,1000人當中,76%的人覺得很喪,對于前景感到悲觀。有65%的人感覺很孤獨。
疫情中自我心理調節很重要, 否則在疾病和財富問題來之前,心理先被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