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大廈重開後,十幾個大叔聚集喝酒開講,甚至有一桌七個人。(新明日報)
作者 任千裏
“與病毒共存”是今時今日的主流說法,意思是冠病病毒趕不走也壓不住了,只好跟它一起生活。
可能是政府宣傳太成功了,每天在報紙上電視上都看到這幾個字,這句口號,連七八十歲的大叔大嬸都朗朗上口,而且都明白政府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走一條開放的道路,不要再把國人關在家裏阻斷病毒,而是成功通過大規模接種疫苗,使國人都具有免疫力,高度減低重症風險,就可以正常生活,也讓經濟活動得到喘氣的空間。
最近本地病例增加得那麽厲害,一些地方比較少人走動,但是很多場所還是人潮不斷,一些老舊組屋區還是處處可見年長居民聚集在一起,拉下口罩高談闊論,或者喝酒聽歌。
(新明日報)
《新明日報》日前一則新聞就報道,牛車水大廈重開後,十幾個大叔聚集喝酒開講,甚至有一桌七個人。 記者上前詢問,有一個大叔更理直氣壯表示:
“我們要跟病毒共存!”
看到新聞,我其實很贊賞這位大叔。真的。“與病毒共存”是我們現在的抗疫方針、路線,天天宣傳的口號,當然會成爲人民的口頭禅,所以脫口而出,再自然不過。
不過回頭再想想,又覺得大叔好像有點在諷刺什麽。這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都沒有什麽社交距離,大聲講話的時候不戴口罩,這是違反現在的防疫措施的。
大叔們一定覺得,既然要與病毒共存,就應該讓大家把身子抛出來,跟以前一樣生活、吹牛、唱歌喝酒、爭吵歡笑,才能發揮共存的意義嘛。
原本在牛車水廣場的棋攤,在牛車水大廈暴發感染群後轉移至丁加奴街巷口。(聯合晚報)
但事實上政策還是有不少限制。那麽問題在哪裏呢?
答案是,口號跟限制重疊交錯,基層民衆感到混淆、剪不斷理還亂,或者幹脆不想去分辨清楚,當然,最可能的是:不耐煩了!
本來“共存”是最終目標,但是現在的疫情顯然還不到可以完全實踐的時候。
而且最近這陣子,隨著死亡病例持續攀升,讓人看清楚本地社會的情緒,其實還無法接受這樣“大規模”的災難——這可能是二戰之後新加坡在單一災難中死亡數目最慘重的,比去年病例大爆發的骨痛熱症的死亡病例多出太多,也超越了沙斯疫情。
基層不少年長者疫情之前的生活本來也沒什麽驚奇驚喜,最大樂趣也就是上面那些活動,還有去投注站做出貢獻。然而兩年來,斷斷續續的限制,讓大家失去這僅有或者少許的歡聚樂趣,因而對于所謂染病的危險,也幹脆不大要理會。
年長者外出買菜。(聯合早報)
所幸,專門處理樂齡人士福祉的護聯中心,昨天終于出面強烈呼籲60歲以上的老人家在未來四個星期不要出門。因爲最近的死亡病例中,年長者的比例都偏高。
MTAzLjE2Ny4xNTAuMTA1
這樣的呼籲其實是邁向“與病毒共存”的路上很需要的。
雖然本地疫苗接種率非常高,死亡病例的百分比與其他國家比起來也沒有特別高,但本地人對于死亡這件事還是看得比西方人重很多。這是政策制定時必須考慮的。也就是在“共存”之前,要有個階段強烈呼籲(因爲不打算繼續太多限制)比較脆弱的群體減少外出,減低染疫的風險,等待疫情緩和。
就像過去甘榜淹水,雨停後,大人都會讓小孩先留在家裏,把汙泥處理一下才讓脆弱的孩子出去玩。現在身體健康欠佳的老人家,就是幼兒般脆弱的狀況。
其實,因爲堂食等活動繼續,有多少老人家是被外出回家的孩子孫子所傳染,也不清楚。所以在家裏也已經有風險,如果老人家再繼續外出,在人群中交換飛沫,就難免危險加倍了。
希望幾個星期後,疫情可以緩和下來。不過更希望這幾個星期,電視電台等娛樂設施,可以有更好的節目把老人家留在家裏,避免“無聊”“孤單”繼續成爲基層民衆出門的推動力。
他們不是真的要與病毒共存,只是不想與寂寞共處。
(新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