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仍有商販未複工 部分巴刹菜販調高售價
批發中心前天(9月30日)重開,但由于有不少商家和員工染病和隔離,也有部分商家擔心疫情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所以並未完全複工。(林澤銳攝)
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雖已重開,但部分商家仍未恢複營業,導致一些巴刹菜販的供應受影響,批發價提高,售價也因此水漲船高。但也有一些菜販爲留住顧客,暫時沒有漲價。
截至昨天(10月1日)中午,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感染群已累計165起確診冠病病例。批發中心前天(9月30日)重開,但由于有不少商家和員工染病和隔離,也有部分商家擔心疫情會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所以並未完全複工。這導致從批發中心進貨的巴刹菜販仍面臨貨源短缺和批發價增加的問題。
《聯合早報》記者今早(10月2日)走訪大巴窯和實龍崗區的多個巴刹發現,一些菜販因供應商未複工,蔬菜供應還未恢複正常,批發價因此明顯提高,售價也出現調整。
位于實龍崗3巷第267座巴刹的一家菜攤平日有約30%的蔬菜來自批發中心,但如今減少至10%,其余的蔬菜只能從本地菜園進貨。
攤主梁美英(75歲)受訪時說:“批發中心的蔬菜起價了至少40%,像是來自澳洲的一箱八公斤的花椰菜,以前只賣約42元,今天賣58元、大白菜從一箱10公斤10元起到14元、毛豆從一公斤3元起到4.60元。”
她說:“我們因此得調高售價,我平均每公斤起大概兩至三毛錢。雖然有顧客反映菜的價格太貴,可是大部分顧客還是能夠理解。”
附近居民陳升妹(65歲,傳單分發員)每星期會來該巴刹兩至三次買菜。她說:“菜貴了很多!平時我買苋菜只需約兩元,現在同個分量卻賣4元。”
她也說,自己是素食者,所以不會因蔬菜價格昂貴而不吃菜。“巴刹的菜比超市新鮮,可以儲存比較久,所以菜貴了只能少賣少吃。”
大巴窯菜販:進貨量減50%
也有部分菜販沒有漲價。大巴窯4巷第74座巴刹的菜販蔡先生(60歲)說,平時攤位的蔬菜有一半是來自批發中心,但批發中心重開後,許多攤位仍關閉,所以進貨量也減少了50%。他說,雖然批發價提高,但因大巴窯的顧客大多爲年長者也是熟客,因此並未提高售價。
同個巴刹的另一個蔬菜攤則有近80%的蔬菜來自批發中心,但由于其供應商已恢複營業,貨源已恢複正常。攤主黃美華(45歲)說:“雖然有少部分的蔬菜仍缺貨,可是今天的供應算是恢複正常了。價格也沒有什麽影響,除了像是苋菜,每公斤起了約5毛錢。”
她也說,由于大巴窯一帶老人居多,即便是批發價提高,也不會調整售價。“有顧客反映說,因爲實龍崗和碧山一帶的蔬菜價格太高,所以她們特地跑來這裏買菜。”
巴刹菜販們也說,因批發中心加強安全管理措施,取貨時間增加。他們大多也因怕感染病毒,所以選擇直接讓供應商把貨物卸在車上,並未進入中心挑選蔬菜。
過去3天少過10病例到訪 牛車水成冠病“白區”
過去3天少過10病例到訪 牛車水成冠病“白區”(檔案照)
由“黑”翻“白”!牛車水之前多處出現病例宛如“黑區”,但在衛生部最新公布的病例到訪地圖中,過去三天則成了“白區”,到訪病例低于10起,受訪商家點出三大“洗白”原因。
早前被衛生部列入大型感染群名單的牛車水大廈在上個月26日仍出現新增病例,累計292起冠病病例。
根據衛生部網站昨天更新的過去三天冠病病例到訪地圖區域,原本出現冠病病例的牛車水一帶過去三天竟僅有0至10名冠病病患到訪。
3大“洗白”原因
不過對此,受訪商家並不覺得意外,認爲公衆不敢前去、少有店家開店,以及該區大多是年長者不敢出門是該區成爲“白區”的三大原因。
在牛車水大廈旁的老字號月餅店大中國餅家的店長王英(35歲)表示,自從牛車水大廈出現感染群,公衆已經不敢來這一帶,因此過去三天少有冠病患者到訪也在意料之中。“我們從中秋節過後就沒看到什麽人潮來牛車水,生意比平日差了一半。但其實原本出現冠病感染群的區域會增強消毒和員工冠病檢測,因此反而會相對安全一些。不過近日本地病例數激增,我們也以防疫爲主,希望大家若想要來購物,也能做好防疫措施。”
在牛車水美食街開分店的百年曆史老店友諾士肉脞面第五代傳人呂珏葳(35歲)受訪時說:“我不意外這邊很少冠病患者到訪,因爲最近連我們都沒有過去開店。”他指出,因爲擔心疫情,公衆不敢去牛車水,他們也因爲沒有生意而決定先不開店。“現在我們決定先以防疫爲主,降低成本,等到對的時機再重新開業。”
麥士威路熟食中心小販理事會會員黃國榮表示,牛車水一帶多是年長者,近日疫情嚴重,他們也不敢出門。因此熟食中心的生意也差了約30%。
不過,雖然牛車水大廈和麥士威一帶是“白區”,附近的振瑞路和珍珠大廈一帶卻是“次黑區”,有100至230起病例到訪。
麥士威熟食中心少過半數開檔
受巴西班讓蔬果批發中心感染群影響,麥士威熟食中心小販缺貨源,僅三、四成小販開檔。黃國榮指出,麥士威熟食中心上個月30日才重開,27至29日的三天則關閉進行熟食中心每三個月的例行大掃除。
“我們熟食中心有不少小販是和巴刹的小販拿貨的,而巴刹小販又是跟巴西班讓蔬果批發中心拿貨。由于他們貨源受影響,因此重開的熟食中心僅有三、四成攤販開業。”
他表示預計下周會有更多人開檔。
新加坡再有八人病逝累計死例達103起 當局促年長者盡可能打包 避免堂食
再有八名年長者死于冠病並發症,使累計死亡病例過百,達103起。(檔案照)
新加坡昨天(10月1日)新增2909起冠病確診病例,連續四天創單日新高,但沒有出現新的大型感染群。此外,再有八名年長者死于冠病並發症,使累計死亡病例過百,達103起。
根據衛生部昨晚的文告,八名死者年齡介于66歲至96歲,這七男一女都是新加坡人。八人當中,四人尚未接種冠病疫苗,兩人未完成接種,兩人已完成接種。他們生前都有潛在健康問題。
近期確診病例激增,提高了年長者染疫後患上嚴重並發症的風險。有鑒于此,國家環境局籲請年長者盡可能打包食物,或請家人幫忙打包,避免在小販中心堂食或邊喝飲料邊聊天。
巴刹和小販中心訪客受促嚴格遵守安全管理措施
環境局籲請年長者盡可能打包食物,或請家人幫忙打包,避免在小販中心堂食或邊喝飲料邊聊天。(邬福梁攝)
環境局也籲請巴刹和小販中心訪客嚴格遵守安全管理措施,用餐後立即戴上口罩。根據環境局昨天發的文告,一些小販中心常出現群聚和違反安全措施的行爲,當局已加強取締並向違例者開出超過300張罰單。
環境局提醒,盡管巴刹和小販中心有98%攤販和助手已接種疫苗,攤販和訪客仍應保持警惕。環境局也會與小販商聯會和市鎮理事會密切合作,定期進行清洗和消毒。
社區治療設施改稱冠病治療設施
衛生部上月19日宣布設立新的護理設施,爲病情穩定但患有其他潛在疾病,須接受密切觀察的年長冠病輕症病患,提供較全面的臨床護理。(白豔琳攝)
衛生部上月19日宣布設立新的護理設施,爲病情穩定但患有其他潛在疾病,須接受密切觀察的年長冠病輕症病患,提供較全面的臨床護理。這類社區治療設施從昨天起改名爲冠病治療設施(COVID-19 Treatment Facility)。
目前唯一投入運作的冠病治療設施坐落在淡濱尼22街,改造自職總保健合作社療養院,由衛生部與兀蘭醫療攜手設立,可容納250名病患。
據早前宣布,衛生部下來幾周將在樟宜博覽中心設立約700個床位,盛港綜合醫院則會增設約200個床位。
昨天沒有出現新的大型感染群,衛生部正密切關注10個大型活躍感染群,其中八個是客工宿舍。它們是德福南1街9號宿舍、PPT Lodge 1B宿舍、Avery Lodge宿舍、Blue Stars宿舍、兀蘭宿舍、北海岸宿舍、大士南宿舍和惹蘭巴班的西雅豐盛港宿舍。其中,德福南1街9號宿舍激增61起病例,累計212起。
前天重開的巴西班讓果菜批發中心感染群再有一人染疫,總計165人,包括150名員工和四名商貿訪客,其余11人與確診病患同住。
兀蘭療養院(Woodlands Care Home)再增三起病例,累計31起,當中30人是住戶,一人是職員。
學校方面,巴特禮中學有一名中三生染疫,他是早前確診病患的家屬。與他有過密切接觸的師生已放缺席假。
淡濱尼12街第140座的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會(PCF)Sparkletots學前教育中心也有一名教師在履行隔離令期間確診。他最近一次到中心是上個月28日,當時健康良好。
中心今天和後天將關閉進行清洗消毒。所有教職員須進行抗原快速檢測(ART),只有檢測結果呈陰者可返校工作。
與冠病共存須知
面對冠病帶來的各種困擾,有很多問題想問衛生部,熱線卻一直無法接通?《聯合早報》從可靠來源彙集資料,讓你掌握所需資訊,幫你找答案。
問:接獲居家隔離令後,得進行哪些檢測?
答:爲期10天的居家隔離期開始時,必須接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和抗原快速檢測(ART)。結束隔離時,再進行一次PCR檢測。
隔離期間以及結束隔離後的四天(第11至14天),也須每天使用ART自助檢測儀自行檢測。隔離者可到區域檢測中心領取免費ART自助檢測儀。
衛生部解釋,進行兩種檢測是爲了及早發現無症狀病例,降低他們把病毒傳染給他人的風險。與居家隔離相關的所有檢測費用,將由衛生部承擔。
問:結束隔離時,可否以ART自行檢測取代PCR檢測?
答:不可以。隔離期開始和結束時,接受PCR檢測屬強制性。雖然ART是快速簡易的檢測方式,方便人們在家自行檢測,但檢測結果的准確度始終不及PCR檢測。因此,結束隔離時仍須進行PCR檢測,以免傳染他人。拒絕受檢者可在傳染病法令下面對最高1萬元罰款,監禁最長六個月,或兩者兼施。
問:結束隔離時,可否去別的診所進行檢測?
答:不可以。結束隔離時,只能去預約通知單上注明的區域檢測中心接受PCR檢測。
記者:鄭書逸 王凱義 劉智澎 林慧敏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