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 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類信息|
編者按:全球疫情發展至今,各國的防疫策略也在不斷調整。網友“冰兒”在《新加坡》APP上發文闡述了對“清零”或“共存”關系的見解。以下爲網友原文:
自新冠爆發以來,疫情防控已成爲各界媒體報道的主體,成爲人們熱切關注的焦點、成爲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人民公仆高屋建瓴、專家學者真知灼見、吃瓜群衆見仁見智,各抒己見。
人類究竟該如何面對新冠病毒呢?大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流派,即“清零派”和“共存派”。
竊以爲;“清零”與“共存”並不矛盾,也不對立。這只是不同階段的兩種防控措施,是隨疫情發展和病毒變異的不同選擇,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無奈嘗試。
無論是“清零”,還是“共存”,都要真誠直面兩個“靈魂叩問”,即“爲什麽?”和“怎麽辦?”並應作出客觀理性的回答。這不是兩道可做可不做的選答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必答題。至于其他洋洋灑灑的花樣文字,則意義不大。
爲什麽要“清零”呢?因冠病來勢太凶:其傳播速度之快、病毒危害之大、影響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感染人數之衆、人心惶惑之慌、醫界救治之難、未知變異之多,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和認知。既然如此,又苦無妙藥,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將病毒擋之于身外、拒之于門外、驅之于千裏之外。簡而言之,就是“清零”。
那麽,怎麽“清零”呢?筆者認爲可按“三部曲”進行。
第一部:強身健體法。疫情期間,大家既要加強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又要注意飲食調理,均衡營養,以提高自身固有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還要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通風、用公筷……此之謂:將病毒擋之于身外。
第二部:非醫學幹預法。若條件允許,盡量宅在家裏辦公、學習。非必要,不遠行。最大限度地減少社交活動。即便出門,也要好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隔離感染者。由此推而廣之,從小家到國家、從家門到城門直至國門:居家、封城、閉關、鎖國…..都應嚴防死守。夯實每一道防疫屏障,紮牢每一張防控天網,盡力阻斷傳播鏈條,降低被感染幾率,內防反彈,外防輸入……此之謂:把病毒拒之于門外。
第三部:全球合作法。宇宙雖大,可地球很小。欲將病毒“清零”,全球理當一盤棋,地球村所有村民應團結協作,各個國家或地區均應合力“清零”。不然,一有“城門失火”,便有“池魚之殃”。每個國家不僅要自掃“門前雪”,也要兼顧他國“瓦上霜”。全球宜協調合作,分享防疫經驗,調配控疫資源…..此之謂:將病毒驅之于千裏之外。
事實表明:“清零”措施,效果不錯。中國就是成功的典範。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態“清零”法,讓中國成爲現代版的“諾亞方舟”,現在一切步入正軌、複工複産、生活如初。既如此,那爲啥還要與病毒“共存”呢?其理由如次:
一. “清零”之法固然較好,但終非長久之計。它所付出的經濟成本及社會資源,只有這些能實施內循環的農業大國,才有力支撐。而其他許多國家很可能力不從心。再說,如果長期采用“清零”法,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隱性的負面影響,譬如:壓抑、焦慮、沮喪、失望……同時,還有悖于科學認知觀,好像人類除了“清零”,別無他法似的。
二. 寄望于全球一起“清零”,似乎有點羅曼蒂克,充其量也是烏托邦式的幻想,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世界各國國情不同、觀念有異,諸多因素導致“世界統一”式的“清零”,無異于癡人說夢、異想天開。總有某些國家或地區“非不爲也”,實“不能也”。最終必有“漏網之魚”。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互動來往頻繁,這樣一來,那些病毒感染者、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隨時都有可能將病毒“輸送”或“偷渡”到他國,形成“蝴蝶效應”,這些域外來客,簡直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結果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使得他國前功盡棄,欲“清零”而不得。
三. 從病毒變異的角度看,據了解,新冠病毒演變至今,已有十多種變異毒株了,特別是在印度發生的變異德爾塔病毒,其傳播速度之快,致死率之高,有點嚇人。最近又發現的拉姆達病毒,據說比德爾塔病毒更厲害。據報道:原本那些采取“清零”的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他們已經意識到變異病毒不可能完全被“清零”,現正被迫嘗試走“共存”之路。由是觀之,“清零”之難,難于上青天。更何況面對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呢?
基于此,也鑒于目前人類對冠病病毒的認知,“共存”也許是不得已的選擇。那麽,怎麽與之“共存”呢?依我看,下列三法可作“共存”流程圖。
首先,要喚醒“共存”意識,爲“共存”之途減負降壓。衆所周知:自然界的某些病毒早就厮混于人類中。換言之,人體本身就是某些病毒的宿主之一,人類早已與某些病毒“共存”了,只是久而久之,人們司空見怪、習以爲常、有點兒淡忘了。
其實,只要病毒對人體危害不大,或雖有危害,但人類有藥可防可治,人類是可以與某些病毒“共存”的。譬如: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乙肝病毒”,還有較爲厲害的“艾滋病毒”及“埃博拉病毒”……因此,人們應該接受現實,坦然面對“新冠病毒”的存在,心態上甭負擔過重、壓力山大。動辄一說“共存”就談疫色變,一提“共存”就草木皆兵。既然能與其他病毒“平和共存”,那麽,與新冠病毒“共存”,也許是自然發展的趨勢、是人們遲早要接納的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唯有如此,或許你可稍稍釋懷吧!
其次,普及疫苗接種率,爲“共存”之道提供必要條件。要與病毒“共存”,單憑心理接納和思想認同還是不夠的,務必要有醫學的參與。去年疫苗面世,則爲“共存”之法帶來了希望。一方面,我們固然知道:疫苗的保護率並非百分之百,也了解它有某些副作用。同時,我們還知道:疫苗的時效性會逐漸減弱,也曉得變異病毒可能會突破疫苗的防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更應看到:疫苗的作用甭低估、副作用也不宜放大。我們可以通過追打加強針,來鞏固疫苗的時效、應對病毒的突防。
實踐證明:打完疫苗的比沒打的要好得多。更何況注射疫苗後,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呢?所以不僅要打疫苗,更要提高疫苗的接種率,實現高覆蓋,力求應打則打、能打皆打。當接種率達到百分之八十或九十以上的時候,方可達到全民免疫的效果。這樣,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則日趨成熟哒!
再次,加速研發“特效藥”,爲“共存”之路謀長遠之策。如果說心態接納是前提,高覆蓋接種疫苗是條件,那麽,研制出能有效治愈冠病的“特效藥”,則是與之“共存”的關鍵。只有“特效藥”問世,才能真正爲人類提供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據報道:目前全球各大藥企公司正在推進新冠藥物臨床試驗,新藥最快在年內問世。例如:美國默克藥企研發的冠病口服藥“Molnupiravir”,可將病患的住院和死亡率降低50%,中國開拓藥業公司研發的“普克魯胺”,適于輕症及中度患者,對重症病人也有一定療效。還有日本的、德國的、印度的藥廠都在研發或臨床試驗中……
由此看來,眼下全球防疫重點逐漸從物理防疫轉向醫學防疫,開發有效藥物,可在人員感染時,能迅速、便捷、低成本加以治療已成大家的共識。
通觀全文,不難得出一個常識性結論,即: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清零”或“共存”,並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關系,它們之間有交集、有子集、有補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了民衆的健康、安全和福祉,既異曲同工、又殊途同歸。一句話:適合國情的防控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遵循疫情演變規律的防控措施就是最佳的措施。
(本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 冰兒)
更多疫情的消息,歡迎大家掃碼進群討論。
如果你擁有寫作分享的熱情,也歡迎在《新加坡眼》APP“獅城茶館”一欄進行發帖投稿!我們將對精彩內容進行刊載,以便利大家閱覽交流。
獅城茶館投稿方式如下:
1.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新加坡眼》APP。點擊首頁“茶館”按鈕:
2.點擊“搜索關鍵詞”欄旁邊的➕號,選擇“發帖”編輯發布您的創作內容。
《新加坡眼》APP爲大家提供創作平台,希望大家能夠在疫情中,一起通過寫作來對抗疫情中的壓力,體味分享生活五味。
相關閱讀:
-
要清零還是要共存,新加坡43%受訪民衆這麽說……
-
鍾南山:中國依然嚴控,是因爲疫苗接種率尚未達到八成;新西蘭宣布放棄清零
-
“新加坡在與病毒共存的同時,很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編輯:LCY
《新加坡眼》視頻號你關注了嗎?
點擊下面視頻,可以看到更豐富的內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們的視頻號~
— END —
跟進新加坡時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小坡生活 | 房屋租售 | 二手閑置 | 求職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