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報道包括:
一、冠病病患占用醫院20%病床,ICU占用率爲23.5%
二、社區治療設施本月底有3700個床位
三、政府至今召已集約900志願者支援前線
四、年長者新增、住院病例昨又攀升
五、37萬人已接種加強劑;梁玉心教授:借助追加劑維持免疫力
六、兒童新增病例略增,小一至小五生今天須自檢
七、昨日通報6起死亡病例
冠病病患占用醫院20%病床
衛生部指出,過去幾天,新增社區病例維持在每天3000起左右。倍增速度稍微放緩,從三個星期前的每六至八天翻倍,到現在的每10至12天翻倍。盡管傳播速度放緩,但仍對醫護系統施加很大壓力,醫護人員已近兩年沒有休息,如果不是疫苗接種率高,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會更大。
目前,絕大多數病患(98.4%)爲無症狀或輕症,1.3%需要輸氧,0.1%需要ICU監護。
大約7%病患因爲出現較重症狀,或是有基礎病病史擔心惡化,因此留院觀察。目前,冠病住院病患占用了急診醫院和社區醫院大約20%的病床。
ICU占用率爲23.5%
ICU病房則主要爲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六旬以上年長者所占用。這個群體占新加坡人口的1.5%,但是使用了ICU三分之二的床位。截至10月8日,ICU床位占用率爲23.5%。
盡管當局已增添床位,從今年七月至今,普通隔離病房占用率仍從62%升至85%。
過去三個月,由于自檢結果爲陽性的病患,前去醫院急診部求診的,增加了八倍。他們許多人都留院觀察,以防萬一。公立醫院急診部的非冠病病患求助等候時間因此延長了34%。
隔離病床增加了170%
過去三個月,衛生部與公立醫院、社區醫院、私人醫院合作,把隔離床位從900個增加到2500個,其中包括170個ICU病床,以及100個ICU備用病床。
爲了應付疫情,醫院推遲了20%非緊急手術和複診;爲了添加人手,醫院重新安排一些醫護人員上前線,也招聘了一些短期職工。
衛生部指出,由于逾83%全國人口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而且98%以上病患爲無症狀或輕症,居家康複模式是安全和合適的。因此居家康複是目前的默認模式。
社區治療設施本月底有3700個床位
但是,隨著病例增加,老年病患也會增加。他們需要密切監護,居家康複並不適用。因此,衛生部過去兩個星期設了五個社區治療設施,提供1200個病床。到了本月底,社區治療設施床位可以增至3700個。
政府至今召集約900志願者
由于醫療機構應付冠病疫情人手不足,政府至今召集到約900名志願者投入前線抗疫工作。
衛生部昨天(10月8日)發文表示,目前這些志願者是向醫療護理志願團隊(SG Healthcare Corps)登記的醫療人員或一般民衆,均是具備新加坡護理局注冊資格但沒有任職護士的護理專業人士。
當局將把這些志願者介紹給公共醫院,根據醫院的需求以及個人的經驗與空檔,把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包括到冠病治療設施工作。
根據政府召集志願者網站上的資料,所需人手包括醫生、護士、護理助理、綜合醫療保健專員、藥劑師、牙醫、急救員,以及醫療實驗室專員。
這些志願者將以代班職員(locum)的身份受雇並賺取工資。
有興趣成爲志願者的,可以在以下網站登記:
https://form.gov.sg/#!/6149f2d27eb74e001278690a
10月8日疫情報道
新增3590起確診病例
連續四天日增3000起以上
現在回顧衛生部昨夜通報的疫情數據。
10月8日通報新增確診3590起,連續四天日增3000起以上,累計12萬零454起,破12萬起。
在昨天的新增病例當中,無境外輸入,皆爲本土病例,其中包括客工宿舍病例765起。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年齡分布
昨天的新增本土病例年齡分布如下:
近14天新增本地社區病例年齡分布如下:
近14天新增客工宿舍病例年齡分布如下:
重症人數合計增11起
截至10月8日中午1200時,ICU重症病房有41人,比前一天增1人;需氧重症307人,比前一天增10人。
ICU重症病患和輸氧重症病患的年齡分布如下:
輸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計比前一天增45人,爲337人,破300起;其中281人(83%)爲六旬以上年長者。
新加坡目前已開近200個ICU傳染病重症病床,在用41個。
備用ICU重症病床還有1100個左右。不過,如果被迫開啓這1100個ICU床位,將嚴重影響醫療系統的正常運行。
輸氧重症病人使用的是普通隔離病房,並不使用ICU,用的是面罩式呼吸機,無創,無須建立人工氣道,不插管。
普通住院病患1216人
普通隔離病房的非輸氧病例比前一天增19人,爲1216人。按年齡分布如下:
普通隔離病房住院病例當中,0歲至11歲兒童比前一天少1人,有95人,占8%。
在社區治療/護理/康複中心接受治療/隔離的輕症和無症狀病例增1100起,爲2萬3739起。
確診病患昨天從醫院出院150人,累計7058人;從社區治療/護理/康複中心隔離之後病愈2304人,累計8萬7951人。
死亡病例新增6起,累計142起。
過去14天普通隔離病房的住院人數是這樣的:
盡管普通病房住院人數增幅相對來說不大,但是它絕對數高,對醫療資源也會形成壓力。
過去14天社區治療/護理/康複中心的接受治療/隔離人數是這樣的:
前兩天略有下降
年長者新增、住院病例昨又攀升
過去14天,61歲以上新增病例(見下圖)變化如下:
10月8日,六旬以上新增病患合計619人,比前一天增12人。
普通隔離病房的61歲以上住院病患合計794人,比前一天增16人。
年長者轉重症的風險較高,尤其是未有疫苗保護的。
截至10月7日,逾60萬名六旬以上年長者已接到當局的加強針接種邀請,近49萬人已預約接種或已接種;從10月2日起,新加坡開始陸續邀請50歲至59歲人群接種加強針。
37萬人已接種加強劑
截至10月7日,新加坡人口85%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83%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在國家疫苗接種計劃下,一共459萬7008人接種了輝瑞/複必泰、莫德納疫苗,累計接種937萬4827劑,比前一天增1萬9195劑,包括1萬4706劑加強針。
已接種加強針的累計37萬1953人。
至于世衛組織批准緊急使用的其他疫苗(科興、中國國藥),則累計11萬零169人接種,接種劑量爲20萬8934劑,比前一天增1789劑,包括首劑、第二劑、加強針以及首劑施打mRNA疫苗,第二劑改用滅活疫苗的。
梁玉心教授:借助追加劑維持免疫力
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于10月7日,在新加坡保健與生物醫藥大會的第二場討論會上強調,新加坡人需要接種第三針疫苗來加強針對冠病的防護。
她表示,新加坡的感染冠病人數較少,因此沒有形成自然免疫防護,因此疫苗很重要。同時數據顯示,新加坡從接種年長者和醫療人員到現在已經超過八個月,目前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疫苗在預防重症方面是有效的。
過去28天新增病例
病情輕重與疫苗接種的關系
在過去28天內,新加坡新增4萬9658起本土病例,其中4萬8857人(98.4%)爲無症狀或輕症,659起(1.3%)曾爲/現爲輸氧重症,66起(0.1%)曾爲/現爲ICU重症,累計76人(0.2%)死亡。百分比數據四舍五入。
輸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計725人,約50.3%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約49.7%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死亡72人,其中52人(68%)未接種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種,24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根據衛生部信息,大多數輸氧病例在輸氧二天至五天之後,病情轉輕,不再需要氧氣支持。
兒童新增病例略增,住院病例略減
昨天是小學生居家學習第12天。
新加坡昨增0歲至11歲孩童病例比前一天增4人,爲177人。
普通隔離病房0歲至11歲住院病人則比前一天少1人,爲95人。
小一至小五生今天須自檢
在10月11日返校之前,學校要求所有小一至小五生昨天或今天在家自檢,並把檢測結果上報教育部。
如果昨天尚未做自檢的,請家長留意了。
《新加坡眼》判斷,小一至小五生有二十萬人左右。全體自檢,很有可能這兩天兒童病例人數會升高。
昨天通報6起死亡病例
其中一人無基礎病病史
新加坡衛生部昨天通報6起死亡病例,三男三女,年齡介于67歲至93歲,皆爲新加坡公民;其中5人有基礎病病史,1人無已知基礎病病史。
6人當中,2人未接種疫苗,3人部分完成疫苗接種,1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無已知基礎病病史的死亡病例是部分接種疫苗。
這6起死亡病例,2起發生在10月6日,1起發生在10月7日,3起發生在10月8日。
根據《新加坡眼》統計,從衛生部通報死亡病例的疫苗接種情況以來,新加坡一共出現109起病例,分布如下:
從身體健康情況看,九成以上是有基礎病病史的;從疫苗接種情況看,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有28人,占25.7%。
此28人皆爲有多種基礎病病史的年長者,其中多數爲八九旬高齡老人。
總體病死率爲0.118%
從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起病例,至10月8日,新加坡一共出現12萬零454起確診病例,其中142起死亡,病死率從前一天的0.116%升至0.118%。
分解到社區病例層級,病死率從前一天的0.269%降至0.266%(見上圖),社區病例絕大多數在60歲以上有基礎病人員。
10月8日,本波疫情的總體病死率從前一天的0.184%降至0.183%;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爲0.058%。換句話說,本波疫情總體上病死率是之前的3.2倍左右。
本波疫情的社區病例至今出現105起死亡病例,病死率維持在0.221%,與前一天相同,是本波之前社區病例病死率的24%。
本波社區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個原因是疫苗的保護作用,另一個原因是病程未完全發展。
另,本波主流病毒爲德爾塔,去年是原始病毒。有人認爲,德爾塔傳染性很強,但烈性比原始病毒低,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維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發展,目前言之尚早。
《新加坡眼》盤點自8月18日以來的確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我們密切關注接下來兩三周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