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回顧
參加公益組織“相約十年”已經有將近兩年的時間了,這兩年跟著發起人葉蕾姐參加了很多豐富多彩的唐氏活動,也了解了很多唐氏綜合征家庭。
唐氏綜合征家庭和普通家庭有很大的區別,很多唐氏兒智力低下,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長得不一樣,要接受他們會被別人歧視,要接受他們智力低下學業跟不上,還要接受他們不能結婚生子的現實(中國患有遺傳性疾病的人不允許結婚,有些國家可以),很多家庭在生下唐氏患兒的時候就崩潰了,因爲這個離婚的家庭真的太多太多了。
當面臨這些巨大的痛苦時,有些家庭能夠克服困難,鼓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經常帶著孩子各種玩耍,每天都活得開開心心的。有些家庭卻整天苦悶著臉,逢人便說自己家孩子不聽話,自理能力差,不如誰誰誰家的孩子。
下面這三組家庭是我參加青少年自我倡導活動中的三組家庭。雖然唐寶家庭和普通家庭有很大的差異,卻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爲同一個社會,同樣的父母。
家庭一:
媽媽說,只有我乖了才會陪我一個小時
孩子A在所有的活動中,都表現的很安靜,別的小孩在玩過家家,在瘋在鬧的時候,他都只是在一旁笑呵呵的看著,問他想要玩什麽,他總是咧開嘴笑著跟我們說:沒有。
爲什麽基本什麽都沒有參與,他還能這麽的開心?而且媽媽說他非常喜歡這個活動,每周都盼著過來。幾次活動之後,孩子終于開口了,跟我們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卻讓我們都異常的難過:媽媽說只有我乖了,聽話了,作業做好了,鋼琴練完了,才會願意陪我一個小時(媽媽其它時間都在照看小寶)。
孩子,媽媽其實也有痛苦不知找誰訴說
孩子A的媽媽是一位高材生,和孩子的爸爸一樣,是Top大學的MBA,爸爸是公司的中高層,每天都非常非常忙,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大寶二寶不放心全交給保姆,只能辭去工作全職在家看著。
二寶還小,每天都很調皮很鬧騰,要時時刻刻看著怕他惹事兒,媽媽已經很累了,大寶(孩子A)大了,希望能夠懂點事兒,照顧一下媽媽的感受,不讓媽媽操心。媽媽其實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可是爲了孩子也都放棄了。
一個人的愛,真的很難均勻的分給誰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這本書裏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你有兩只小狗,一只很乖很聽話,一只喜歡亂咬東西,如果不得已要抛棄一只的話,你肯定會抛棄那個乖的,因爲,至少會有人撿它。
因爲孩子很乖很聽話就可以少放時間在他們身上這是錯誤的,孩子其實也需要愛,也需要父母給予的關心。
我的哥哥小時候很調皮,全家人(父母奶奶叔叔舅舅姑姑阿姨等等)的注意力都在哥哥身上,看到父母天天爲哥哥的事兒操心,我就盡量不去惹事兒,成績也不讓父母擔心,表現也各種乖,只想要減輕父母的壓力。
其實我內心很羨慕哥哥,他可以直接和父母頂嘴,說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可以得到父母很多很多的注意力,而我,卻因爲太乖,太會體諒父母的不容易,什麽不滿都沒有,卻也給父母省了很多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和精力。
我也希望我可以自由的表達觀點,不用太爲別人考慮,不用看別人臉色,不用活得沒有自己,我也想做一個灑脫的人。我還在繼續不斷學習,不斷認識自己的情緒,考慮自己的感受,學著表達自己。
家庭二:
我的夢想是什麽?好像是這個又好像不是
孩子B第一次見面就是全場的焦點,他說自己有一個夢想,希望能當上一位教師,希望能上英國的BBC,將中國的中醫技術傳播到國外。
我的夢想是當一位教師,因爲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討厭我們(唐氏人士)。我要教他們友誼、語文、數學等等。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請一定相信我,我肯定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是一個13歲的孩子。我們問他除了這個大大的夢想,今天還有什麽想要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嗎?他說沒有,他的興趣只有教師和中醫。
當其他孩子在玩著過家家的遊戲時,能感覺到他想參與又不想參與的糾結和矛盾的心理。看得出來,他很喜歡這種既放松又開心的氛圍,渴望自己能夠融入進去,但同時卻又特別討厭和排斥這種低級趣味的遊戲,不願意和這群大小屁孩一起玩。
自我倡導活動進行了幾次,他的主角光環因爲其他孩子的活躍逐漸消失了,然後他就開始焦躁不安,不停打斷別人的說話,想要表達自己中醫、教師的夢想,想要教別人中醫知識,好像要把自己主角的光環搶回來。
在這種不斷想要表現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說錯了一句話,擡起手就打了一下自己的頭,很重很狠的一下,嚇得我們一跳,看得格外讓人心疼,不知道他小小年紀到底承受了什麽。
看著他很痛苦很迷茫,自己偉大的夢想,必須要面對的殘酷的現實還有每天夢境裏美好的幻想,這些仿佛都在折磨他,折磨到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真正能夠讓自己開心的是什麽。
孩子,你就是我的精神支柱
孩子B的媽媽比較要強,不希望孩子被別人歧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優秀,優秀到讓別人只有驚歎和贊美。
幾次自我倡導活動後,孩子B沒能成爲全場的焦點,回家抱怨活動不公平,她單獨發信息給負責人,希望能夠限制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時間,公平對待自己的孩子,雖然有的孩子不在意自己有沒有可以表現的機會,而她的孩子卻非常在意。
從平時的聊天中,略微知道一些孩子B的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兩人都屬于不服軟不服輸的性格,有一次吵架,孩子爸爸有怒火發泄不出去,就對著牆狠狠的一拳砸了下去,砸的手鮮血直流。
離異帶著一個孩子,不善于和現任丈夫溝通,又生了一個唐寶,或許自己未滿足的願望太多,不知道該寄托在誰的身上,于是帶著唐寶孩子去普校讀書,學英語,學中醫,跟不上進度就培養孩子要強的心理,一定要學會證明給普校的老師和孩子們看,普通人可以學會的,唐寶一樣也可以!
好像,這一切的一切從我這個旁觀者角度,看到的只有在孩子應該單純快樂的童年,媽媽施加了太多太多的期望、壓力和包袱。
木匠和園丁,哪一個是好媽媽?
木匠媽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並雕刻出一件所謂的完美的藝術品(孩子)。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安排的一切,沒有自己的思想。
園丁媽媽精心提供合適的土壤,水分,養料給一棵小樹苗,讓幼苗(孩子)自己經曆過風吹雨打後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
從小父母對我和哥哥的教育就像是園丁,小學開始父母給我們准備好資金,自己買菜做飯,自己騎車(或走路)上下學,周末自己去補習班,想去哪裏玩自己找攻略和搭公交地鐵去。
沒有很多的必須做和不能做,父母鼓勵我們自己做決定,鼓勵我們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探索這個世界,做錯了不怕,繼續再嘗試第二遍。很感謝園丁一樣的父母,讓我有了獨立完整的思想、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家庭三:
爺爺說的:我們不怕困難
孩子C剛開始很安靜,躲在媽媽身後觀察我們的活動,兩三次熟悉以後,開始各種活躍各種帶節奏,拉著我們一起開面館、開蛋糕房、開奶茶店,還當起了總導演,教我們迎接顧客的歡迎詞,一起排練歡迎舞蹈。逗得我們大人小孩哈哈大笑,別提有多歡樂了。
孩子C特別多情,一旦熟悉以後會和你撒嬌,黏在你的身邊,和你說自己的心裏話。當提到爺爺時,他的眼裏總是充滿淚水,他說,爺爺今年去世了,以後沒有爺爺了,他始終記得爺爺臨終前和他說的一句話:我們不怕困難。
我真沒什麽要求,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剛生下寶貝知道是唐寶以後真的很難接受,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不想接受這個現實,後來父母安慰我,孩子的爸爸也看開了,我們可以不用操心孩子的學業,不用有孩子要出人頭地的想法,我們只要平平淡淡過日子,一家人開心就好。
現在會帶著一家人出去旅行,去做很多我們想要做,或者孩子想要做的事,趁著還年輕,享受放下的生活,因爲只有健康和開心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會一直和寶貝說:我們很愛你。
無條件的愛
父母也是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在成長的同時,他們也需要成長。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加上了條件,那可能並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可能他們更愛自己吧。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關心加上了自己的夢想,那也可能並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可能他們只是更愛親手培養出“優秀”孩子的自己吧。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真正的愛是發自靈魂深處的感情。
我們都已成人,即將(已經)爲人父母,看到可愛的孩子時,總會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父母的不易,想到他們爲我們付出的一切,想到他們和我們說話時的畏手畏腳,每每想到他們,總是很心疼。
父母不易,作爲孩子(父母)的我們,和父母(孩子)需要好好溝通,理解父母(孩子)的想法,互相付出愛,互相體諒,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只要一家人開心、健康就好。
後記
很多人都問我參加公益有什麽好處?
其實無論是自我倡導還是其他活動,我都盡量讓自己保持不評判、不引導、不表揚、不贊美、不批評(自我倡導的宗旨)。這樣能夠更好的幫助我認識這個世界,也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我想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