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新氧生活
今日12點59分,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開端。今年北京的冬天,始于一場瑞雪。
立冬之後,河湖冰封,土地凍結,山林鳥獸也難覓蹤迹,整個世界,連同“春華”和“秋實”都被“歸藏”起來,萬物斂芒,休養生息,只待一聲驚雷,再還你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1.吃餃子
老北京人,對立冬十分重視,祖祖輩輩也流傳下不少習俗和規矩。
老北京有句俗語: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餃子寓意“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吃餃子也應時應景。韭菜雞蛋、羊肉大蔥、荠菜豬肉、茴香……餡料豐富,口味多樣,而立冬時最受北京人青睐的,當屬“倭瓜”餃子。
夏日采摘的倭瓜,曬足了日頭,慢慢地糖化,等到立冬這天,再把倭瓜擦絲,和豬肉或雞蛋一起調餡,吃的時候,再蘸上點放了蒜泥的醋,當真別有一番滋味。
2.吃佛手卷
在古時,立冬日天子會率三公九卿到北郊六裏處“迎冬”,民間也有“拜冬”的習俗,祈盼人壽年豐。《清嘉錄》中記載: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賀長輩尊者,還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都要更換新衣,相互作揖行禮,謂之“拜冬”。
“佛手卷”就是應和立冬節氣的吃食,取其“福壽”的寓意。俗話說“立冬白菜肥”,佛手卷,多選用新鮮白菜和豬肉入餡,包成佛手狀。
立冬佛手卷,可蒸、可炸、可煎,不僅味道鮮美,還自帶祥瑞之氣。
民間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意思是,天冷了,嘴饞了,該吃點好吃的來抵禦嚴寒、補充元氣了。要說冬天最不可辜負的美食,栗子肯定當仁不讓。
3.吃栗子
深秋初冬時,饞了好久的糖炒栗子就從老北京的街角巷尾“冒”了出來,一筐筐、一兜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咬開一個,露出金燦燦的果仁,入口軟糯香甜,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栗子不僅是美味小食,還是補腎益氣的“良藥”,傳統中醫認爲栗子味甜,性溫,入脾、胃、腎,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抗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
4.涮羊肉
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就是涮羊肉。時人認爲羊肉溫補,有利五髒,五髒熱了,身體就可以抵禦嚴寒了。後來民間也開始熱衷此道。
在老北京,講究的人家會在立冬時會擺上銅鍋,燃上炭火,澄清湯底中加上幾段蔥、幾片姜,待到清湯滾熱,用筷子夾起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裏一涮,在醬料裏一蘸,丟入口中,味蕾瞬間得到滿足,鮮香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5.養蝈蝈
“二哥不叫叫三哥,處處相逢把式多。忽地懷中輕作響,葫蘆裏面叫蝈蝈。”
——清 楊米人 《都門竹枝詞》
冬養秋蟲是老北京的古老民俗,蟲的種類不少,蝈蝈、蛐蛐、金鍾、油葫蘆等,號稱京城的“四大鳴蟲”,而立冬時節最受青睐的是蝈蝈。
商周時期人們把蝈蝈和蝗蟲統稱爲“螽斯”,宋朝人將蝈蝈與紡織娘混爲一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的稱呼。“蝈蝈”是北京人的叫法,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山東和河南人叫它“蚰子”,河北人叫它“乖乖”。
著名昆蟲學家吳福幀教授介紹:北京人玩蝈蝈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織志》中提到蝈蝈,稱其“似舴艋而身肥大,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之。”《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五月以後,則有聒聒沿街叫賣,每只不過一二文”。
有蝈蝈就要有養蝈蝈的家什兒,蝈蝈葫蘆由此誕生。葫蘆有棒子、雞心、柳葉、油瓶、蜘蛛肚兒等各種形狀,裝飾上采用燙花、掐花、壯花等不同工藝,就連蓋子和箍兒都有講究。
匏制獅子戲錢紋蝈蝈罐,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翻、頸部飾陽文覆蓮紋一周,腹部主體紋飾爲9只獅子戲錢的圖景,諧“九世(獅)同居”的吉祥音義。造型稚拙可愛,從中更可一窺傳統蓄蟲文化的若幹門道,領會那“小玩藝兒,大學問”的精義。
漫長而寒冷的冬季,能讓氣氛熱鬧起來的,除了銅鍋裏的炭火,只有葫蘆裏的蟲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