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11月8日宣布,從12月8日起,適合接種卻堅持不接種疫苗的民衆,若感染冠病須自付醫藥費,這包括在醫院和冠病治療設施接受治療的患者。
當局解釋,這麽做是因爲進入加護病房或需要重症治療的冠病患者中,未接種者占多數,加劇了醫療資源的負擔。衛生部長王乙康說:“醫院也不太想開賬單給冠病患者,但我們得發出這個重要的信息,籲請所有符合條件的公衆接種疫苗。”這項消息一出,引來本地民衆,乃至外國網民熱烈討論。國外媒體如美國《華盛頓郵報》、澳大利亞SBS新聞、中國官媒環球網,以及及馬來西亞《光明日報》等紛紛跟進報道。國內外網民大多支持 少數仍有顧慮新措施在新加坡受到廣大網民的支持。從《聯合早報》面簿上數百則留言來看,大多認爲這是個公平的做法,衛生部早該落實這一政策。在這些網民看來,那些符合接種疫苗條件,但仍選擇不打針的民衆,應該承擔決定所帶來的後果。此外,一些人也指出,這對于未接種疫苗者而言並不存在太大的損失,因爲他們仍可獲得醫療資源,差異化的醫療資源支出,才能鼓勵更多人接種疫苗。
美國網民籲拜登政府:快效法新加坡!不少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民衆,也對新加坡政府的新措施表示激賞,並認爲自己的國家應該效法。以《華盛頓郵報》網站的留言區爲例,部分網民表示,經濟上的制裁,是“對付”拒絕接種者最有效的方法。他們指出,拒絕接種者須更清楚地意識到,選擇不接種不僅會導致自己可能感染冠病,更會讓瀕臨崩潰的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據報道,美國目前每天新增7萬多起確診病例,而未接種者的確診數,是完成接種者的六倍。在12歲及以上的美國人口中,68%已完成接種冠病疫苗。
“新加坡的想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需承擔相應的後果。若一個人選擇對一件事持有某種態度,也就需要接受相應結果。現在,我們需要效仿新加坡的做法。沒有什麽比經濟制裁更能改變一個人的負面行爲。”
“這項措施完全合理。若一個人在選擇不接種疫苗的同時,還期待能夠享有免費的醫療資源,就如同自行燒毀屋子後,向保險公司索賠。”
“這個決定值得稱許。美國政府應該對相應的醫療保險或其他由聯邦補貼的計劃,采取同樣的措施。私人保險公司也該這麽做。在預防或降低致命疾病的影響上,每個人都有各自須負起的經濟責任和費用。狂熱的反疫苗者,須認清他們所采取的反社會行爲,除了會增加自身染疫的風險,還有其他後果須承擔。”
反對者質疑政策執行上會有困難
醫藥費自付的新政策,雖獲得多數人支持,有一小部分人仍有顧慮,甚至表示反對。
一些新加坡網民表示,由于接種疫苗並非強制性,不是所有不適合接種者都有相關醫生證明,如何准確落實政策將會是一個問題。也有人擔心染疫的拒絕接種者,可能負擔不起醫藥費。
根據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不適合接種者可從11月15日起,到任何全科診所以及公共或私人醫療機構,要求醫生開證明書。至于醫藥費,須自費的冠病患者可繼續利用現有計劃支付費用,如政府津貼、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或私人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等。
外國網民則以“滑坡論”(slippery slope)表示反對,認爲這麽做等于要求拒絕接種的患者“自作自受”。如此一來,保險公司以後也能以相同原因,拒絕向原本受保者提供保護。
類似舉措在國外早有先例
目前,衛生部針對適合但堅持不接種疫苗者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而類似管理方式在國外早有先例。
今年9月,德國政府宣布未接種者若因防疫措施而需接受隔離將無法享有賠償。10月,法國政府宣布未接種者無法繼續享有免費冠病檢測。
而未接種疫苗者加劇醫療負擔的現象,也在不同國家出現。美國衛生政策非盈利組織凱撒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進行的最新研究就發現,未接種疫苗的美國人住院,對其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巨大損失。6月至8月,因未接種疫苗而住院導致的開支,就高達57億美元(約76億新元)。
記者:林映慧圖:盧芳楷
如何優先看到“新加坡魚尾文”內容?從“訂閱號消息”點擊“新加坡魚尾文”進入我們的公衆號點擊右上方按鈕將“新加坡魚尾文”設爲星標
新加坡魚尾文已開通視頻號
用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加坡魚尾文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