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年2月6日24時,全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數達到31161例,疑似26359例。面對新冠疫情迅速蔓延,一方面要采取快速、嚴格和精准的防控措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另一方面也需要盡最大可能減小疫情對行業經濟的沖擊。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冠疫情對我國行業經濟的可能沖擊,並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作爲參考。
疫情將對地區經濟産生負向沖擊,而且疫情越嚴重的地區影響會越大。根據2003年SARS在我國爆發的數據,我們考察了SARS確診病例數對企業收入的影響,估計結果顯示,爆發SARS城市相對未發生疫情城市,各行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了5.19%。而且,城市病例數每增長1%,各行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顯著下降0.029個百分點。通過該估計結果,我們可以預判,一是新冠疫情對湖北省行業經濟沖擊會最大。其中,影響幅度較大的城市,即也是當前疫情最嚴重的城市,依次包括武漢、黃岡、孝感、襄陽、荊門、隨州等城市。二是新冠疫情也將對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行業經濟産生一定影響。廣州和浙江是中國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分別位列中國第一和第四位,新冠確診病例較多,如果疫情得不到進一步控制,將會影響其各行業的企業營業收入。因此,要控制好病例數較多城市,諸如溫州、深圳、廣州和杭州的疫情擴散。三是北京、上海、重慶等超大城市行業經濟也會面臨較大威脅。這些城市人口密度較大,而且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隨著節後複工,外地人向這些城市聚集,存在疫情擴散的潛在風險。
新冠疫情沖擊最大的是第三産業,尤其是線下服務業。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生疫情的城市對三次行業沖擊次序爲第三、二、一産業,其中,第三産業即服務業影響最爲顯著,影響程度最大。估計結果顯示,發生SARS疫情城市相對沒有發生疫情城市,第三産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了21.9個百分點。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包括民航業、體育、文化和娛樂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其中,發生疫情城市相對未發生疫情城市的航空運輸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38.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收入下降28.6%,批發和零售業收入下降19.2%,房地産業收入下降18.1%,住宿餐飲業收入下降12%,醫療衛生業收入下降9.2%,金融業收入下降2.9%,交通運輸業收入下降0.29%。SARS疫情期間,公路運輸對促進經濟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發生疫情城市公路運輸行業相對未發生城市提高了2.3個百分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發生疫情城市顯著促進了互聯網和相關産業的發展,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提高了21.6%。因此,SARS疫情嚴重沖擊的是有較大規模人群聚集的線下服務業,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線上服務業的發展。
盡管互聯網經濟會緩沖新冠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但疫情蔓延勢必會進一步降低我國GDP增速。從目前國民經濟結構來看,2003年我國第三産業占GDP比重爲32.3%。但目前我國第三産業已經超過半壁江山,2019年初步核算,我國第三産業占比已經提高到 53.9%。因此,新冠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將會對2020年我國GDP增速影響會相對更大。但由于當前互聯網經濟模式已經深刻融入到服務業之中,因而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對服務業的沖擊程度。
新冠疫情對工業沖擊會明顯小于服務業,但是會顯著降低制造業出口。基于SARS疫情的實證研究結果,我們並未發現疫情會對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産生顯著負向影響。但是,我們研究發現,SARS疫情顯著抑制了我國企業出口,發生疫情城市相對未發生城市的企業出口總值大約下降了8%~10%。而且,還發現疫情對出口的影響不會短期內恢複,長期也有一定的負向影響。此外,還發現,疫情對低技術企業沖擊更大,而對高技術企業出口影響不是很明顯。因此,隨著我國近年來的新舊動能轉換,高技術産品占比不斷攀升,可能新冠疫情對工業影響程度也會略有下降。但是鑒于新冠疫情傳播速度和覆蓋廣度遠高于SARS,因而也不容忽視疫情對工業制造業的深刻影響。
客觀評估新冠疫情對中國行業經濟的外生沖擊,對于緩解各行業企業生産和經營壓力,以及避免居民就業和收入過快下降,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嚴防死守複工潮下新冠疫情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蔓延。目前全國醫療資源快速向湖北尤其是武漢集中,對于控制湖北疫情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的蔓延。這些城市經濟體量較大,人口密集,且流動人口規模很大,新冠病毒更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實現傳播。一旦疫情在這些城市大規模蔓延,將對中國服務業和制造業産生更大幅度的沖擊。尤其,處于春節複工之際,正是人們從外地返城的高峰期,隨著大規模人口流入,防疫壓力會驟升。因此,出于新冠病毒傳播增速傳播力特別強,且確診病例大幅上升,超大城市務必在疫情防控不存在隱患且防護隔離措施到位的狀況下,再審慎進行複工複産。
二是幫扶政策著力點應該面向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服務業。新冠疫情發生後,一些地方政府快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作出應對。在2月2日,蘇州政府率先出台了《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緊接著,山東出台《20條措施力挺中小企業渡難關》,浙江出台了《支持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的17條措施》,重慶出台《二十條措施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等等。這些政策和措施涵蓋了金融支持、減稅降費、穩定職工隊伍等措施,對于緩沖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會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前文分析,體育、文化和娛樂業、住宿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旅遊業、出租車、交通客運、民航等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因此,我們認爲,在幫扶政策運用上,應該聚焦于體育、文化和娛樂業、住宿餐飲、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的中小微實體線下企業。
三是打好防疫關鍵戰助力保障工業企業複工複産。隨著節後人員返崗、企業複工複産高峰的到來,對于非湖北地區疫情防控進入了最關鍵、最重要的窗口期。首先,要按照不同工業企業類型采取不同的複工複産措施。政府可以將企業劃分爲勞動密集型和非勞動密集型,進行分企施策。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適當推遲複工時間,降低生産職工生産密度,先讓部分留在本地的職工複工;對于非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定實施外地職工隔離14天之後再複工的措施,政府爲企業生産物資供應提供便利化服務。其次,按照城市疫情程度劃分不同區域分步驟進行複工複産。政府可以將區域劃分爲三類地區,包括疫情嚴重區域、疫情輕度區域和無疫情區域。在疫情嚴重區域企業要延緩複工,在疫情控制住之後再複工;在疫情輕度區域,要做好隔離措施,有序進行複工複産;在無疫情地區,可以複工複産。最後,禁止各地封路斷路,保障公路貨物運輸的暢通。一些地區爲了阻止疫情蔓延,采取了比較極端措施,采取私自設卡攔截、斷路等行爲,有的地方甚至封住道路,用挖掘機阻斷道路。這些阻斷交通行爲,不僅不利于工業企業的複工複産,也會嚴重影響工業行業運轉。
四是采取有力措施減小疫情對各行業出口的影響。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評估中,新冠病毒疫情被認定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衆衛生事件(PHEIC)”。爲了防止疫情潛在性的擴散,截止2月6日,有102個國家與地區發布了入境管制措施。多數國家暫停中國護照持有人簽證或入境,取消中國直飛航班。疫情爆發直接阻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尤其減少了國外采購商來華的商務考察和合同洽談,企業也無法派出商務人員,阻斷了和外商的交流渠道,嚴重影響合同簽訂和成交機會,從而造成國外訂單的流失。疫情爆發後,全國各地實施了非常嚴格的防控措施,企業複工複産率會大幅下降,尤其湖北地區企業生産所受沖擊更大,直接會延滯國外訂單的生産。此外,疫情導致封城、設卡和斷路等臨時性管制措施,將會大大增加出口企業的交易成本和生産時間。建議各地政府積極應對疫情對企業出口産生的負面沖擊:在疫情較輕的地區,應采取金融財稅等支持政策,提高企業複工複産率並盡可能按時完成國外訂單;在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可以向區外企業組織貨源,形成跨區協調聯動生産機制,避免大批海外訂單延滯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五是通過智能化模式創新實現行業發展路徑蛻變。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催生了中國線上經濟模式的湧現。新冠病毒疫情對線下服務業沖擊最大,比如電影等娛樂業、實體商場等零售業、餐飲業、出租業等,而同樣新興的線上服務業會獲得較多的商機。由于線下實體服務業具有穩定的供應商、客戶、大數據等優勢,可以利用智能化模式創新,轉變營運模式開辟線上運營商店,從而緩沖來自疫情的沖擊。對于高科技行業,一些科研人員無需要到辦公室坐班,可以采取線上開放遠程辦公模式,通過視頻會議進行溝通。在SARS期間,實現了線上服務業模式創新,而這次新冠疫情可能會催生工業智能化生産模式。首先,利用機器人取代勞動力,實現無人生産工廠。其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改造生産線,實現停工不停産。最後,打造企業智能化運作,鼓勵人工智能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快人工智能在産業鏈上下遊的應用,實現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智能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