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無需繪畫功底的禅繞畫,汲取自天然花卉的花精,還是敲打頌缽或者整理屋子,都可以讓人短暫專注,放松身心,對一些人來說具療愈身心的功效。受訪另類療愈法導師說,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這些療法更受關注,學習者也分享他們的身心靈收獲。
禅繞畫過程中,讓人專注當下,卻也是放松身心的方式。(邝啓聰攝)
心理健康課題在疫情之下,更值得關注。這不單指心理健康疾病,更多現代城市人了解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從“自我照顧”(self-care)開始,尋找身心平衡健康的方法。
畫禅繞畫,使用花精,聽頌缽或者動手整理屋子,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都有個共同點,在專注的片刻,讓人放松身心。過程中,更懂得梳理情緒,認識自己。這些不一樣的方法,對一些人來說具療愈身心功效。受訪導師說,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這些療法更受到關注,學習者也分享其中的身心靈收獲。
禅繞畫:容易上手
禅繞畫(Zentangle)無需任何繪畫基礎,只要畫出點、線、S曲線、彎線和圓環這五個基本元素就可以。
一般在三寸半大小的方形白色棉紙上作畫,表面較粗,畫筆屬針形,非常細致,而且不使用橡皮擦,不塗改畫作,所以無形中作畫時速度就會放慢。
過程中全神貫注,重複著作畫動作,也可讓人放松。每一次作畫,因不同的線條和圓點組合,變換出不同成品,帶來驚喜。掌握基本之後,可以在任何一類紙張上作畫。
禅繞畫認證導師林華莉說,禅繞畫讓學習的人發現自己的創造力,這是一種自我肯定。(邝啓聰攝)
本地禅繞畫認證導師林華莉(39歲)說:“禅繞畫容易上手,可根據圖樣來畫,也可以隨心所欲發揮。完成禅繞畫作品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創造力,這也是一種自我肯定。”
禅繞畫源自美國,有心靈藝術及腦部瑜伽之稱,從2004年起從歐美流行到亞洲,被視爲情緒的另類化解方法。美國心理學家研究顯示,禅繞畫的好處包括提升專注力,減少壓力及焦慮感,讓人靜心安神。
林華莉說,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本地有更多公司、企業爲員工舉辦關于“自我照顧”的主題活動,人們開啓居家辦公模式,開始尋找不一樣的方式,在家也可放松身心。
從去年阻斷措施期間開始,她和幾名禅繞畫認證導師合作線上授課,讓人們在家作畫,相互交流。它因簡單易學,四五歲的小孩到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都可掌握。林華莉也到慈善機構輕安村、365防癌教育協會授課,她說這個手作活動的重點在于過程,是一種自我陪伴和投入,並學會珍惜當下,屬一種正念思維。
她說:“起初有的學員說自己年紀大,握筆力道不夠好,擔心畫的線條、圓環不理想,但完成作品後,一樣有獨特美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去年疫情期間開始學習禅繞畫的許鳳燕(64歲)認爲,它有療愈靜心的功效。她說:“這一年多來我的生活有不少挑戰和煩惱,有健康困擾,也因疫情而失業。我無法出國探訪在海外生活的孩子,孫子出生了也還沒見到面。學禅繞畫讓我學會集中精神,也領悟一些道理,比如畫錯後可轉換畫紙角度繼續畫作,人生也一樣,從挫折中看到不同視角和契機。”
她三個月前開始每天畫一幅,記錄自己的進步,通過簡單的筆劃勾勒出一幅幅圖畫,讓她小有成就感,感覺相當療愈。
巴哈花精:自然之力
五顔六色的花朵,看了讓人心生喜悅,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名英國腸胃道醫生愛德華巴哈(Dr Edward Bach)便從花卉中研發出一套自我療愈的輔助療法——巴哈花精療法(Bach Flower Remedies),旨在讓心情平和純淨。
透過天然花卉植物能量,巴哈花精的作用是改善失衡的負面情緒,達到自我療愈的目標。(邝啓聰攝)
他認爲,心理健康影響身體健康,透過天然花卉植物能量助人們關注自己的情緒,改善失衡的負面情緒,達到自我療愈的目標。研究後他發現,有38種花精可針對人們不同的消極情緒,如恐懼、擔憂、疑惑、沮喪等,讓情緒越來越穩定。
花精和花卉精油不同。巴哈花精類似植物露水,以日曬或煎煮法萃取能量,加白蘭地或蘋果醋天然防腐。巴哈花療屬輔助療法,加幾滴花精入水喝,市面上有售基本成品款。也可由合格巴哈花精咨商師根據使用者的情緒需求來調配。
本地喜樂空間創始人兼巴哈花精咨商師鄭惠芳(54歲),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園語言人類學博士,並做敘事治療研究。她會與個案做輔導咨商,了解情緒困擾。
巴哈花精咨商師鄭惠芳會與個案做輔導咨商,了解他們的情緒困擾。(邝啓聰攝)
因曾恐慌發作(panic attack)而開始使用巴哈花精的她認爲,情緒管理是照顧好身心健康的關鍵,尤其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不少心理負擔。
她舉例:“有的外國人在新加坡工作,無法回國,非常想念家人;或面臨工作事業轉變,備感壓力産生負面情緒。正視負面的情緒,聆聽身體告訴你的信號,然後學習調整心情,以便達到自我療愈,這是花精療法的作用。”
陳睿祺(44歲)去年發現孩子面對學業壓力,出現焦慮情緒,讓她不知如何是好。她帶孩子看精神科醫師,並接觸巴哈花精,認爲過程中孩子較爲了解及處理情緒的轉變,身爲家長,她緊繃的心情也跟著舒緩下來。
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頌缽,發出不同的音符和音階。(受訪者提供照片)
頌缽音頻療愈:聲音按摩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喜歡聽歌或唱歌來放輕松,其實聲波中所帶的特定頻率,能夠穿透身體細胞産生共鳴共振,幫感覺有壓力的都市人做不觸碰身體的聲音按摩,“調節”體內的頻率,使不安的心慢慢平複。
這就是頌缽(Singing Bowls)音頻療愈,作爲一種輔助療法,近來爲更多人所認識。The Singing Bowl Gallery負責人邵慧蘭(54歲)說,她之前開班或舉辦工作坊的對象以私人企業的活動或酒店spa體驗爲主,過去一年多則有更多人開始尋找在家也能放松的方法,對音療感興趣。她說:“正如有的人開始學習插花、烘焙,培養愛好,頌缽音頻療愈讓一些人放松身心。”
The Singing Bowl Gallery負責人邵慧蘭說,過去一年多有更多人對音療感興趣。(受訪者提供照片)
她選用的頌缽由特殊合金手打制成,所發出的聲音較有層次。敲打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頌缽會發出不同音符和音階,平衡身心需求,“比如心情比較低落時,音療師就敲擊比較振奮的聲音。”
法茲麗娜(Fazlina Bertrand,40歲)三年多前和丈夫一起體驗頌缽音頻療法。丈夫因經常出差,舟車勞頓,工作壓力大,想找放松的方法,嘗試了頌缽音頻後感覺精神較爲舒暢。兩人除了參與課程活動,平時也在家使用。
法茲麗娜說:“現在較長時間在家,但忙著照顧兩歲多的女兒,沒有什麽個人時間,感覺身心疲累。在家使用頌缽,找個半小時靜下心來完全放松,只感受音波和悅耳的音符,之後感覺精神比較舒暢,睡眠素質更好,是一種新世紀的養生概念吧。”在情況許可下她會參加實體課,和其他愛好者一起交流,暫時遠離塵囂抛開煩惱。
整理收納:了解自己
整理收納並不只是主婦們的家務日常,人們在整理雜物,決定棄與舍之間,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生活需求,甚至厘清個人情感。
獲得KonMari Media認證的整理咨詢顧問黃美玲(43歲)說:“家應該是人們最放松的地方,幹淨整潔,能帶來內心的平和。”她說近期觀察到,疫情讓人産生無力感,但整理居家環境卻在可掌控範圍內。人們開始關注整理與收納。據《紐約時報》報道,YouTube及社交媒體上該主題的視頻可吸引百萬點擊率,黃美玲認爲主要因爲天天在家看到淩亂無序的東西,便想要收拾它。
黃美玲認爲,整理收納在棄與舍之間,賦予人們一種自主權。(受訪者提供照片)
“再加上,和家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大家都需要各自的辦公或學習空間,但雜物占據個人空間或很難找到想要的東西,比如小孩上網課,找不到數學文件夾。這些看似小事,但也會帶來精神壓力或與家人産生摩擦。”
KonMari Media是日本收納達人近藤麻理惠(Kondo Marie)的生活品牌。她所寫的書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啓發了不少人整理收納家中衣物、廚房用品,保持家的簡約整潔。藤麻理惠主張“無法帶給自己愉悅的物件(spark joy),就感謝它們曾經陪伴自己,把它們捐掉或丟棄”,整理物件時也應建立一套“系統”,一目了然。上個月,Netflix推出以她爲主的第二系列節目“Sparking Joy With Marie Kondo”,進一步帶動人們對整理收納的興趣。
黃美玲前年到英國倫敦上課考取認證,成爲第一個獲KonMari咨詢顧問資格的新加坡人,目前新加坡有約10名合格咨詢顧問。現在,旅居上海的她經常舉辦線上活動,近期爲新加坡企業機構如星展銀行、國家圖書館開辦工作坊。
她舉例解釋整理收納如何讓人更了解自我,帶來煥發的感覺,從實體物件到心靈層面,做個內外“整理”。
“比如我不再適合穿20多歲買的低腰褲,把它送走,是因爲我更了解自己,懂得面對身材和年齡的變化。懂得什麽適合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麽,這讓人有自主能力,感覺良好。”
若對物件有感情,整理它們等于整理回憶或情感。對一些人來說,正視情感還可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黃美玲說,有一次爲一名正要出國留學的年輕人提供咨詢,了解到對方和家人關系有些生疏。
“房間裏收了很多他兒時的衣物,讓他想起許多歡樂的親子時光,但家人之間卻很少表現出愛意和關懷。我告訴他,出國前一定要和父母說一句我愛你,後來他的母親非常感動。”
試用該整理法則的陳珊慧(48歲)近期從外國回新,忙著爲一家四口整理物品。她說:“保留需要的和喜歡的物品,也能了解和發掘自我。我覺得這也適用于生活各層面,從家裏物件到周圍朋友圈,讓人了解和接納自己。”
文:黃億敏 攝影:邝啓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