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媒體報道,新加坡六所小學將在明年推出新計劃提升教職員的心理健康,使校園成爲更良好的環境。
據悉,本次試點計劃由信義會關懷社區服務推出,將提供一個討論平台,鼓勵教師分享困擾與擔憂,他們也將學習如何互相交流,以便相互扶持,從而可以最佳狀態授課。對此,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說:
很欣慰看到有更多社區計劃,爲來自所有背景的孩童和青年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這些計劃和學校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相輔相成,可加強社會價值觀與能力發展。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
數據統計,超過1000名學生已在計劃下受惠,信義會關懷社區服務有意擴大範圍以提高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
新加坡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據新加坡全國青年理事會的調查顯示,新加坡過半的青年認爲心理健康是個挑戰,壓力來源包括對未來感到焦慮、擔心經濟問題、學業或工作表現。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出席由青年心理健康網絡(Youth Mental Well-being Network)旗下的青年心理健康計劃“Project: It’ll Be Alright”舉辦的座談會時指出:
這一世代的青年面臨更多挑戰,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我們不應將心理健康問題汙名化,而應更公開地討論。
新加坡政府所成立的跨部門心理健康工作小組也會采取措施,應對民衆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
要解決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必須認識這一世代發生了什麽轉變,這也是衛生部所關注的。
王乙康坦言,在減少心理健康的汙名化方面,政府的言論是有分量的。
我們可以表態,說政府了解這一世代面臨額外的挑戰,從而造成心理健康問題。我們不應將其汙名化,而要公開、分享,這是預防和社區護理的一部分。
民衆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新加坡人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較爲片面,約四成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仍有待加強。
據新加坡保健促進局今年3月展開的調查顯示,52%的民衆認爲心理健康只與心理疾病有關,而另有41%認爲心理健康不像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爲了改變新加坡民衆的態度,新加坡政府推出全國心理健康運動,鼓勵人們更開放地探討心理健康課題。
早在2019年,新加坡全國人口健康調查就顯示,18歲至74歲民衆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當面對無法承受的壓力時,每兩人中只有一人願意向專業人士尋求援助,但有74.5%的人願意轉向身邊的非正式支持網絡。冠病疫情加劇了各方面的壓力,以致人們更加需要外界的支持。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據研究顯示,疫情期間的長時間隔離會帶來廣泛的心理影響,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郁、憤怒、恐懼,以及藥物濫用等。
對此,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心理健康呢?
01 鞏固人際關系
健全完善的外界支持體系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不利環境,並能及時從逆境中走出來,提升學生心理抗壓和調節適應能力。
02建立咨詢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途徑。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尤其是心理韌性相關的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
開展抗壓和心理韌性能力提升營等相關的團體輔導活動,在學校營造百折不撓、挫而彌堅的文化氛圍。
03 規律生活作息
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有些人在家的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爲,想通過這些行爲來緩解恐慌、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
04 強化個體優勢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們積極的、正面的心理品質,發現和強化個體優勢。研究者從多方面探討能促進個體産生積極狀態的各種心理因素。
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學生優勢和長處,挖掘學生身上積極心理品質,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積極品質,接納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幫助其增強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