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OCKPHOTO)
作者 侯佩瑜
冠病疫情到目前爲止,只給我們帶來了各種壞處? 其實不然。
就以紅螞蟻來說,這持續了快兩年的疫情,讓我能在家辦公,讓每兩周出國公幹一次的先生也居家辦公,多了許多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
根據最新的“新加坡幼兒發展追蹤調查”,這揮之不去的疫情,並沒有像大家所擔心的那樣,惡化了家庭的關系。
這項針對冠病疫情對本地有年幼小孩家庭影響的調查顯示,3000多個受訪家庭中,大多數家庭的關系都有所改善,或至少保持不變,沒有惡化,而且家庭成員的相處時間既有量又有質。
調查結果令人相當鼓舞:
41%家庭表示,疫情改善了他們家庭成員的相處方式;46%表示維持不變,13%表示變得更糟;
47% 的家庭表示,疫情讓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質量有所改善,43%表示保持不變,10%表示變得更糟;
71%的家庭表示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了,23%表示沒有變化,6%表示相處時間更少。
就連領導這項調查的楊李唯君教授,也覺得調查結果相當令人意想不到。
她解釋說,這是因爲在媒體上能看到有報道稱,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摩擦的增加,家庭暴力案件也有所增加。
“當然,我們也有一些家庭說情況變得更糟了,但說冠病疫情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好的比例明顯大于說情況變得更糟的。”
這項研究涉及3018個家庭的4355名年齡介于2歲至9歲之間的兒童。他們的主要看護者在今年2月至11月期間接受了調查組采訪。
作爲縱向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自2018年就開始追蹤這些家庭,所以此次研究更能反映疫情前後的變化。
這個由新加坡教育部資助,名爲“新加坡幼兒發展追蹤調查”的全國範圍研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隨機抽樣篩選出5000名7歲以下的兒童,了解哪些因素能促進或阻礙兒童早期的發展,包括家庭資源和關系、父母的育兒態度和教養方式、社會支持、托兒安排和政府政策等等。
該研究由11位在七個不同領域的學者領導,特別關注弱勢家庭兒童的需要。研究結果有望能協助父母與政府來幫助新加坡兒童充分發揮潛力。
爸爸們不再有借口說“工作太忙”
(海峽時報)
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校長講座教授的楊李唯君指出,居家辦公和學習雖然模糊了工作、家庭和學習的界限,但減少了通勤時間,給家庭提供了重新分配家務和育兒責任的機會。
“這是父親更多地參與孩子成長和分擔家務的好機會。”
不過,研究也發現,略多于三分之一的主要看護者表示,大流行使他們更加焦慮。而當中95%的主要看護者是母親。
楊李唯君告誡說:
“我們需要非常小心,避免所有的責任都落在母親身上,因爲70%以上的母親也需上班,這可能會增加家庭中的焦慮和沖突。”
疫情對有年幼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打擊最大
居家學習。(聯合晚報)
調查顯示,疫情對有年幼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打擊最大。
有10%的家庭在疫情期間,至少有一人失業。以住屋類型來區分的話,住在租賃組屋的家庭有20%面對這個問題,住在五房式或以上組屋的家庭,只有8%面對這個問題,住在私宅的則有5%面對同樣問題;
另外,10個家庭中有三個表示,他們的儲蓄不到家庭收入的一個月。儲蓄不足的家庭有超過一半住在租賃組屋。住在五房式或以上的家庭,四家中只有一家面對這個問題。住在私宅的,這一比例爲8%。
學校在阻斷措施和疫情期間轉向網課的時候,來自貧困家庭的孩童有88.2%能利用電腦或平板電腦上課,比住在私人住宅孩子的97.6%低。
此外,來自貧困家庭的孩童只有82.1%有安靜的空間學習,低于住在私人住宅孩子(91.7%)。
楊李唯君解釋,住租賃組屋或較小型組屋的人較多失業,是因爲他們很多都從事服務和清潔行業,這些領域受疫情打擊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