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成千上萬的馬來西亞人,騎著摩托車,排著長隊等待通過關口進入新加坡。
十幾年來,每天的清晨,這一幕都會發生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出入境關口。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出入境關口
關口另一端的新加坡,李光耀帶領的500萬新加坡人,卻多次想“重返”馬來西亞,但一直未能如願。
壹
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號的一個富裕的中産階級華僑家庭誕生了一名男嬰,這個家族已在新加坡居住了一百多年。
男嬰的祖父看著懷裏的孫子,回想起和父輩長期遭受殖民主義的壓迫以及好賭敗家不爭氣的兒子,他決心讓自己的孫子受到良好教育,讓知識改變命運,日後可以與英國人平起平坐,成爲光宗耀祖的人。
于是給這個男孩起名光耀。
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雖然父親李進坤敗家,不求上進搞得家道中落,但有祖父和母親的保護讓他的童年生活過得十分惬意,因此,在李光耀心中,祖父和母親有著重要地位。
天資聰穎的他12歲考入了當地頂尖的英國學校萊佛士學院,完成了初中學業,高中時由于日軍占領新加坡,受戰亂影響中斷了學業。直到戰爭結束,擔負光宗耀祖重擔的李光耀獲得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准備去英國留學。
留學初期,李光耀先是報考了倫敦經濟學院,讀書的同時准備劍橋大學的考試。在倫敦經濟學院他的導師拉斯基是一位社會主義理論家,受到影響的李光耀開始展現出反殖民統治的情緒。
三個月後,李光耀順利考入劍橋大學學習法律,還遇到了萊佛士中學的柯玉芝,這位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的女同學。
同在異鄉爲異客,又是老同學,兩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系,並于1947年聖誕節兩人私定終身在英國注冊結婚。
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軍隊重新回到新加坡,並實施軍事管制,新加坡成爲了英國的直屬殖民地。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和之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發言權,英國總督的權力不斷被分散,人民開始組建團體爭取自治權。
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佬都是從律師幹起,後面一飛沖天。
李光耀也不例外,1950年回到新加坡的李光耀,開始從事律師工作。大英帝國高材生的身份,讓他在行業裏混得風生水起,成爲當地知名律師。
李光耀
1952年,李光耀收到邀請,代表新加坡罷工郵差與政府談判,給工人階級爭取了極大利益。大家夥一看,這小夥子長得一表人才,有思想有文化,因此名聲大噪,建立了一定的群衆基礎,也爲他以後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而後李光耀加入人民行動黨,並在首屆選舉中順利當選了立法議員,開始爲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59年6月,作爲英直屬殖民地的新加坡被授予自治地位,成爲了英國的一個自治邦。
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爲了立法院第一大黨,群衆基礎好並且和英國總督威廉古德關系密切的李光耀成爲新加坡第一屆自治政府的總理。
成爲總理後的李光耀,致力于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並。
雖然新加坡和馬來亞聯合邦被分爲兩個獨立個體,但雙方只隔著一個1400米寬的柔佛海峽,兩地曆來在政治、文化、經濟、曆史上都是一個整體。
而且,對于資源匮乏,經濟落後的新加坡來說,馬來亞也是新加坡理想的産品銷售市場和擴大經濟體量的經濟腹地。
另外,新加坡是一個彈丸之地,人少地少,卻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光耀也是從新加坡的安全角度出發,希望加入馬來亞,傍個大腿,求得生存。
對馬來亞來說,瀕臨破産的政府也需要新加坡繳納賦稅來緩解財政緊張。
雙方可謂一拍即合,高呼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1963年9月16日,經過李光耀多方斡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沙巴、砂勞越合並成爲馬來西亞聯邦。
馬來西亞聯邦
合並後,新加坡在馬來西亞聯邦內仍有一定的獨立地位,李光耀還是新加坡總理。
這一天也是李光耀40歲生日。
三
李光耀極力主張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的目的,是爲了讓新加坡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和國土安全。但讓他想不到的是,隔壁的印度尼西亞發現身邊多了一個強大的鄰居後,擔心自己受到威脅。因此印尼便斷絕了和馬來西亞的外交關系,同時禁止馬來西亞的商人去印尼做生意,被印尼人這麽一搞,很多新加坡商人損失慘重,甚至破産。
除了外患,還要內憂。
馬來西亞聯邦自然也不願看到一個不聽話的小弟跟著,新加坡高度的自治權讓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非常不爽,小動作不斷。
先是搞差別對待,將新加坡上繳聯邦的稅率增加20%,調高到了60%。而其他州卻不變,一碗水端不平。鐵血硬漢李光耀自然更不爽,這不是雙標嗎。
隨後,馬來西亞聯邦不遵守合並時定好的協議。協議規定,馬來西亞政府對新加坡開放市場,新加坡給沙巴和砂拉越提供1.5億美元的貸款。但是馬來西亞政府就是不開放市場,甚至還對新加坡的商人搞歧視,窮親戚,越是窮越是窩裏鬥。你不給我開放市場也別想讓我掏錢,李光耀把1.5億美元死死攥在手裏,雙方就這樣耗著。
除了經濟上的摩擦,政治上的分歧更加致命。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幕後煽風點火搞事情。于是李光耀公開指責馬來西亞政府搞“種族沙文主義”,企圖讓馬來人在聯邦內享受特殊待遇,當人上人。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說,我不聽。9月第二次種族騷亂再次爆發,造成了200多人的死傷。
馬來西亞聯邦之所以不斷搞事,一方面除了不爽新加坡的高度自治,想回收權力。另一方面,新加坡八成人口都是華人,合並之後馬來半島的華人比例進一步提升,他們擔心人民行動黨會成爲馬來西亞最大的政黨,控制整個馬來西亞,把馬來半島變成華人的天下。
于是馬來人的騷操作來了。
1965年8月9日,在新加坡未到場的情況下,馬來西亞聯邦國會舉行投票,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同意把新加坡踢出聯邦,不帶你玩了。
1965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爲一個完全獨立的共和國。
但對李光耀來說,這並非榮光,在他一生中只哭過兩次,一次是母親去世,另一次就是新馬分家。
肆
既然不帶我玩,那就自己玩。我不光要光宗耀祖,還要光照整個新加坡。
等著後悔吧,馬來西亞。
李光耀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說:“我未接受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的指導,我只對在現實中行得通的事情感興趣”。
他關心的是人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衣食住行、生兒育女、工作賺錢。他不屑于開一些空頭支票取悅大衆,只是堅持做自己認爲對的事,強調保持現實、務實的頭腦,不被理論束縛和限制。
新加坡是一個沒有資源,沒有腹地,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小島,島上民族多遠,沒有共同的語言和價值觀,所以這讓李光耀的觀念中産生了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讓李光耀的新加坡奉行實用主義。
李光耀認爲,新加坡有必要采用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治觀念,但爲了新加坡的強大和發展隨時願意犧牲一部分民主和自由,一切以實用爲主,不整花裏胡哨。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以英語政策爲例,剛獨立的新加坡,以講粵語和閩南語的華人爲主,境內的馬來人和印度族人也有自己的母語。
李光耀爲了吸引投資,發展經濟,強行要求以英語教學,取消傳統的華校。
這一政策遭到了多方批評,認爲這樣會失去勤勞、敬業、刻苦等華人傳統價值觀,丟失了華人文化。
李光耀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但他普及英語並不是出于個人的好惡,而是他認爲這一對新加坡的經濟最實用,最合理的政策。
頂著巨大壓力,實行這一政策,使得新加坡接受外國投資、教育、培訓工人等方面獲得極大優勢,這對于新加坡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到了80年代,新加坡經濟富庶之後,政府重新推廣講華語運動,重塑華人文化和價值觀,這不是政策的朝令夕改,而是不同環境和條件下的靈活變通。
除了文化教育外,在李光耀的主導下,新加坡設立經濟發展局,致力于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將新加坡打造成爲國際投資者的樂土,取悅國際資本成爲新加坡發展經濟的首要目標。
全民英語就是對這一決策的政策性補充。
新加坡對外資最大的吸引力還在于經濟的高度開放,政府對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頒布嚴格的産權和契約保護,穩定的政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優惠稅收,高質量勞動力等,使新加坡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方面長期名列前茅。
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新加坡自然也失去了這個最大的資源産地和産品銷售市場,隔壁的印尼也處于敵對狀態。
因此李光耀決定效法以色列,進行跨區域貿易,直接與歐洲和美國洽談貿易投資。
這項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時至今日,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第一投資目的地,很多跨國公司的亞太總部設立在新加坡。
李光耀又向日本學習,開展生産力運動,提高新加坡工人的生産效率。改組産業工會,改善勞資關系。
正因爲新加坡小,所以更好管理,李光耀從國外學習的管理經驗可以迅速下達實施,這也是新加坡天然的優勢。
伍
在城建方面,李光耀依舊是實用主義。他提出公共住房計劃,讓大部分新加坡人可以住進政府興建的組屋,也就是居者有其房計劃。
執掌項目的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負責所有事務,買地、拆遷、規劃設計,除了讓承包商建造外,其他全權負責。
開發商無權定價,更沒有炒房賺錢。
新加坡組屋
到了1990年,80%的新加坡人住上了政府建造的組屋,僅高于成本價的房價讓每家每戶可以自己買到房子,不必成爲房奴。而實在貧窮的一部分人,政府幾乎是免費地把他們安排在位置不好的組屋,這樣就消滅了流浪漢。
商品房肯定也會存在,但僅限于15%的住戶,即便漲價也和絕大部分人沒關系。
解決住房問題的同時,教育問題同步進行。
李光耀整合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1981年又成立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政府不惜重金,聘用國際一流教授來提升科研水平和國際知名度。
時至今日,兩所大學科研實力,教育水平已經遠超越國內的清北。
實用主義至上的李光耀先生實施實用主義政策,成功帶領新加坡崛起,經濟高速發展,成爲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成爲亞洲頂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
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6.2萬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隔著一條柔佛海峽的馬來西亞,後悔了嗎?
1990年,李光耀辭去新加坡總理職務。
他說:“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裏,我們要爲自己謀得一個合適的位置,一個小小的角落。在這樣一個地方,盡管我們國家很小,我們仍可以扮演一個對世界有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