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當初新加坡的“合力追蹤“,”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從12月9日起,市民進入餐廳、戲院等公共場合,都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手機軟件掃碼。這一強制性舉措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安心出行”是香港政府針對冠病疫情推出的一款記錄行蹤的手機程序,雖然無需注冊和開放GPS功能,但需要用戶授權手機網絡、攝像頭和通知功能。這款應用推出初期,就因爲隱私問題,在香港民衆中引起過很大的爭議。
由于早期是自願使用,且只有在一些特定場所需要,所以有顧慮的人會采取避免進入,或以手寫登記的方式。投入到場館門口的信息搜集箱裏。但是,這真的能避免個人信息泄漏嗎?
(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人對于“安心出行”的擔憂,牽扯出一系列問題,在疫情的這一特殊時期,許多地區都利用大數據手段,搜集個人信息以達到追蹤病例的目的。
它是否足夠有效?
哪些個人信息是必須的?
而哪些其實是非必要的?
這些信息保存的時間多久?
如何確保我們的個人信息不會用作抗疫之外的其他用途?
大數據抗疫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的確在預防病毒擴散方面功不可沒。當全世界一步步從行動封鎖、宵禁、停工停學和旅遊禁令中開放時,讓渡部分個人信息的大數據追蹤爲開放提供了基本保障。可是,大量采集的信息也存在被泄漏的危險,可能爲營銷和詐騙提供了大量材料。
(圖片來源網絡)
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比較成熟的歐洲,三年前頒布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簡稱GDPR)。疫情過後,一些歐盟國家又加入了和疫情相關的條款,允許在應對危機時使用個人數據。
畢竟我們不知道,這些追蹤技術是會短期存在,還是長期用于對流行病的預防。當它成爲一個我們不得不適應的新常態時,我們希望這些數據的用途和去向是被保護的。
不論是遲遲沒有結束的冠病疫情,還是越來越虛擬化的世界,我們花在電子産品上的時間顯然越來越久了。個人數字隱私與數據經濟的發展之間,將有一場長期的博弈。
作爲普通人,我們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許多東西都是我們以隱私交換來的。不論是促進經濟發展,或是保障健康安全,在被告知的前提下,適當的讓渡一些個人信息並不爲過。但我們不希望在我們不知情的前提下,被過度采集不必要的信息,或用作我們不知道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