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唯一以華人爲主體族群的國家,當地華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了四分之三,在新加坡街頭,至今也隨處可見中文標識,只不過,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與通用語言,卻是英語,中文在新加坡被稱作是華語,雖然也是四大官方語言之一,但地位上並不如英語,不過要好于馬來語跟泰米爾語。
當年,新加坡選擇了英語,也是環境所迫,爲了生存下去不得已如此,但是新加坡畢竟是個華人爲主的國家,這一點李光耀父子也很清楚,因此英語成爲新加坡第一語言的同時,新加坡也在不斷倡導“講華語運動”,希望新加坡的華人保留本來的語言。
新加坡夜景
不過很尴尬的是,國家倡導了幾十年的時間,新加坡國內說華語的人反而越來越少。
選擇英語,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新加坡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島,本來也沒啥人口資源,近代隨著英國人的染指,將這裏作爲海峽殖民地的中樞所在,那時候爲了建設新加坡,英國引進了大量的華人勞工,恰巧,當時的中國正式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時代,東南沿海很多的民衆爲了生計遠走南洋,來到了新加坡。
華人的湧入,使得原本人口就少的新加坡,迅速變成了海外的華人聚集地,當地華人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馬來人跟印度人,成爲了主體族群。
二戰之後,新加坡跟著馬來亞、沙巴、砂勞越等一起組建了馬來西亞聯邦,脫離了英國,但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在如何建設馬來西亞的問題上,跟馬來西亞的巫統産生巨大分歧,李光耀認爲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裏的“馬來西亞人”指的是所有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民衆,而馬來西亞巫統卻認爲馬來西亞要成爲“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信奉馬來人至上。
新加坡華人比例大約四分之三
那時的馬來西亞,對于華人極其忌憚,因爲相對來說,華人勤奮、刻苦、聰明,如果公平競爭的話勢必成爲主導力量,馬來人的利益就會受損,思來想去,馬來西亞直接背著新加坡舉行了投票,將華人占絕對多數的新加坡一腳踢出了聯邦,1965年,新加坡被迫成爲了一個單獨的國家。
這樣的結果是李光耀等人不願看到的,因爲新加坡是個彈丸之地,幾乎沒有資源,連生存必須的淡水也要由馬來西亞提供,旁邊的馬來西亞與印尼向來排華,總人口超過兩億,小小的新加坡就是一座馬來人海洋中的華人孤島。
獨立之初,新加坡要考慮到底以什麽語言爲國語,當地的華人自然希望是中文,但李光耀考慮再三之後,敲定了英語,並且聲稱,只要他還在,中文絕不會成爲新加坡的第一語言。
早期的新加坡極其落後
或許在我們看來,李光耀的做法非常“數典忘祖”,但實際上卻未必,他這麽做也是深思熟慮過的,並非是爲了一昧討好西方,而是爲了新加坡的生存。
第一,華人爲主的新加坡孤懸東南亞,勢單力薄,周圍是對其虎視眈眈的兩億多馬來人,稍有不慎新加坡就無法生存下去,選擇英語也是不願刺激旁邊的敵對力量。
第二,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新加坡沒有資源,只能依靠發展國際貿易來生存,那時候的中國幫不了新加坡,選擇英語也是爲了新加坡的前途著想。
第三,新加坡華人雖然很多,但也都各說各的方言,中文並不統一,而華人各民系也向來很不團結,誰也不肯低頭,幹脆都別說中文,都說英語。
第四,除了華人,新加坡也還有很多其他族群,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平衡,引起其他族裔的不滿並被外界利用,勢必將新加坡撕裂。
主持講華語運動的李光耀
一邊英語一邊華語,雙語策略適得其反
在脫離馬來西亞的第二年,新加坡就制定了“雙語方針”,雖然李光耀將英語作爲新加坡的法定語言,但他並沒有將中文完全抛棄,不僅如此,他還認爲新加坡的華人,還是要好好掌握本族的語言才是正確的。
只不過,新加坡有二十多個民系,雖然都是說中文,卻分成不同的方言,其中說閩南語的華人群體最多,占比大約40%,另外也有不少說粵語、客家話的。
推行華語運動
要是從少數服從多數來看,新加坡保留的中文自然是閩南語,可李光耀最後卻選擇將北京官話作爲新加坡華語的標准語,要知道新加坡的華人裏,說北方官話的占比還不到2%,算是絕對少數,那李光耀爲何要這麽做呢。
道理也很簡單,因爲新加坡說閩南語的、說潮汕話的與說粵語的人,在華語群體中占比都不算絕對多數,而這三大群體都互相不服,不管選擇哪一個,都會引發其他民系不滿,選擇北京官話作爲標准語,算是一個中立的考慮。
更何況,李光耀始終都認爲中國是個潛力無限的國家,當時雖然比較落後,可未來必將成爲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而北京官話在中國就是標准語,新加坡做此選擇,也是爲將來新加坡的利益做考慮。
上世紀的新加坡街頭
但是,新加坡的雙語策略,並沒有改變新加坡華人不同民系,各自使用方言的習慣,在新加坡推出標准語之後,當地的華人還是各說各的,講粵語的還是講粵語,講閩南話的照舊是說閩南話,這也是海外華人的一個通病,那就是不注重團結。
無奈之下,新加坡在1979年推出了“講華語運動”,從國家層面推行華語與英語,並且限制各民系方言的使用。
那時候在新加坡,講華語運動每年都有不同的宣傳口號,比如“1982年,在工作場所講華語”、“1986年,先開口講華語,皆大歡喜”、“1991年,學習華語認識文化”、“2006年,講華語cool”、“2009年,華文?誰怕誰!”
多說華語,少說方言
從2011年開始,講華語運動的口號一直沒變,那就是“華文華語,多用就可以”。
因爲講華語運動的影響,很長時間內,新加坡電視與廣播裏的方言節目都被叫停,學校裏甚至有學生因爲說方言被罰抄“我不再說方言”,新加坡這麽做的初衷,本是希望所有的華人都能夠說標准的華語,打破新加坡各民系之間的語言隔閡,促進華人的凝聚力,沒想到弄巧成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講華語運動開展幾十年至今,新加坡說華語的家庭比例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華人家庭,開始將英語作爲第一語言,而不再說華語,在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四十周年的時候,根據調查,新加坡華人家庭中,以華語爲主的比例已只剩三成。
說華語的新加坡人越來越少
國家大力提倡,爲什麽說中文的新加坡人越來越少
在新加坡獨立之初,當地的華人自然都是說中文爲主,畢竟那時候英語都是少數人才懂得的語言,對于大多數華人而言,就算國家把英語作爲第一語言,短時間內也無法改變華人都說中文的事實。
但是,爲了盡快讓國民掌握英語,新加坡似乎也是用力過猛,將很多學校的中文教育都進行了限制或者取消,爲了進一步學習與掌握西方先進技術,吸引外資等等,新加坡大規模強勢推行英語教育,隨著時間推移,在新加坡社會上,英語帶來的優勢已超過了中文。
新加坡大力提倡英語,鼓勵華語的方針,帶來了意外的效果。
新加坡語言使用的變化
對于新加坡各華人群體來說,另外學習華語不僅費時費神,而且學會之後帶來的優勢也並沒有英語那麽明顯,而漢語方言的使用,在新加坡也因爲華語推廣運動受到限制,左右權衡之下的話,大量新加坡華人幹脆就直接開始學習英語,不再學中文。
老一輩的新加坡華人倒還好說,過了一代、兩代之後,在英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加坡華人早就對中文沒有了什麽感情,當年,中文還算是海外華人寄托思鄉之情的載體,可新一代的新加坡年輕人,已經沒有這種感覺,他們甯願說英語。
此外,新加坡的中文經過演變,與馬來語等雜糅,産生出了“新加坡式華語”,不過對于這種新式華語,李光耀生前表示不屑一顧,因爲他覺得新加坡太小了,産生一種只有新加坡人才看得懂聽得明白的語言,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新加坡街頭多語言路牌
不得不說,從現實來看,新加坡當年的語言選擇是正確的,新加坡發展至今成爲了世界著名的發達經濟體,但是,也因爲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環境特殊,也就注定要在東西方之間搖擺不定,只一點,新加坡所有的抉擇,都是從實用角度出發,爲了切實利益出發。
當年,新加坡選擇英語放棄中文,是爲了生存下去發展起來,如今,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日益強大,新加坡也適時進行了改變,近年來,新加坡解除了對于漢語方言的諸多限制,還高薪引進漢語老師,推廣中文教育,希望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
雖然眼下新加坡仍舊是個以英語主導的國家,但是中文在新加坡的地位將來到底會如何,誰也不會知道,畢竟新加坡的任何選擇,都是以自身實際利益出發,如果有朝一日學習中文的優勢超過了英語,那新加坡人,自然會重新做出抉擇。
新加坡是個高度發達的城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