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累月的防疫措施,讓咖啡店和小販中心攤販生意難做,而老人院裏的住戶,已好久沒機會吃到小販的美食。
四名昔日同窗今年6月創立送餐組織,從過去的相約打球聚餐,變成了合作無間的公益活動夥伴。
他們著眼非盈利、規模較小、容易被忽略的老人院,然後從不同攤販訂餐,每兩周送餐給約一百人。
四名認識20多年的老友在疫情期間創立送餐組織,專向生意受疫情重創的攤販購買美食,送給居住在老人院的年長者享用,在協助攤販渡過難關的同時,也爲樂齡人士的生活帶來歡樂。
今年6月正式成立的送餐組織取名“道腳手”(Dao Ka Chiu,福建話“幫忙”的意思),名稱對年長者來說簡單易懂,也體現出他們想通過自身的力量幫助他人的信念。
組織目前共捐助五家老人院和一家少女收容所,每兩個星期送餐一次,共有約100人從中受惠。
組織的四名創辦人是初級學院同學,過去20多年裏曾有段時間斷了聯系,近五年又開始相約打球、聚餐等,現在更成爲合作無間的夥伴。
“道腳手”的發起人之一謝俊豪(41歲,再生塑料公司負責人)受訪時說,萌生創辦送餐組織的念頭,主要是因看到許多咖啡店和小販中心攤販的生意受到防疫措施影響,希望能盡自己的一分力,協助他們維持生計。
“我們的初級學院學長在咖啡店賣燒烤料理和泰國餐,因爲生意不是很好,我和老婆一起去支持,發現其他攤位有人在團購食物。我就想自己也可以訂餐送給老人院。”
有了這一想法後,謝俊豪馬上聯絡另三名好友討論,四人當晚便決定成立“道腳手”。執行力極強的他們立即分別行動,有人負責與老人院接洽,其他人則開始尋找合適的攤販。
謝俊豪說,組織主要捐助的是非盈利、規模較小的老人院。“規模大的老人院已經有很多不同團體在幫忙了,我們希望幫助那些比較小型、可能被他人忽略的老人院。”
攤販:一邊行善一邊賺錢 何樂不爲
四人也會到全島各地的小販中心和咖啡店“試吃”,物色一些味道不錯,但生意較差的攤販合作。爲協助更多需要援助的攤販,他們也會盡量從不同攤位訂餐,目前組織已和至少15個攤販合作。
謝俊豪說,他們通常會在送餐前的三至五天和攤販聯絡,了解他們是否能夠應付大量的訂單,然後才訂餐並安排取餐時間。這些攤販大多需要他人的援助,不過當他們得知組織訂餐是爲了送給老人院後,都義不容辭給予優惠。
“有些攤販會給我們折扣,一些則不收取打包盒的費用,或是免費多加一點料如雞肉、蛋等給老人家。很多攤販告訴我們,可以一邊做善事一邊賺錢,何樂不爲。”
身教助人好模範 父子檔送暖長者展笑顔
“道腳手”組織目前沒有公開向公衆募款,訂餐所需的費用主要靠四名創辦人以及親朋好友的捐助,每一次送餐的花費爲500元至600元。
另一名創辦人陳洷漢(41歲,商務顧問)也經常帶著兒子和他一起送餐,從小培養他樂于助人的好習慣。
“我認爲這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有個好榜樣,希望他以後也能多做好事。我覺得疫情期間,大家的心情比較郁悶,送餐時看到年長者的笑容,自己也會很開心。”
因疫情關系,他們在送餐時無法進入老人院,只能站在門口或窗外和年長者打招呼、聊聊天。陳洷漢說,每次送餐時看到年長者滿面笑容地說著“你們又來了”“我很久沒有吃到你們買的雞飯”“謝謝你想到我們”等,都會讓他感到欣慰。
“道腳手”捐助的其中一家老人院是位于加冷峇魯的新加坡浸信聯會金華園。這家老人院共有九名年長住戶,當中有四五名年長者患有輕微失智症。
管理員郭美月(58歲)受訪時說,在疫情期間,大多的義工活動都被迫取消,導致年長者的生活變得更加乏味。組織每兩周送餐一次,成了年長者的一種期盼。
“老人院的食物口味都會比較清淡,所以年長者都很期待在周末的時候能吃到一些不一樣的美食,而且他們每次都會買不一樣的餐點,這也爲老人家的生活帶來些許驚喜。”
七旬住戶:都是我很想念的味道
在老人院住了18年的植玉瓊(74歲)說,因疫情關系,自己已有約兩年時間沒有外出用餐,非常想念小販中心的美食。
“我有很多食物都很想吃,但不能出去買。他們送餐來真的很好,我在老人院也可以吃到一些小販中心的食物,這些都是我很想念的味道。”
另一家受益的老人院是位于大巴窯一帶的安息日會老人之家。
經理陳美燕(48歲)受訪時說,“道腳手”每兩周送餐一次,除了爲年長者帶來歡樂以外,也有助減輕員工的壓力。安息日會老人之家雇有一名廚師,但廚師周末不上班,員工輪流下廚准備25名住戶的餐點。
“每到周末我的三名員工都會比較忙,除了照顧老人家、打掃衛生等,還要做飯。他們來送餐,減輕了員工們的負擔,同時也讓我們節省一些開銷。”
對“道腳手”的四名創辦人來說,創立送餐組織最大的收獲是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攜手做善事,帶給他人快樂。
陳洷漢說:“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我覺得能夠協助別人是我們的榮幸,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我們也是在幫助自己。”